銅缺乏性貧血

銅缺乏性貧血是一種病,常見於肝、心、脾、腎、腦和血液。

基本介紹

  • 別稱:銅缺乏性貧血
  • 中醫病名:銅缺乏性貧血
  • 常見發病部位:肝、心、脾、腎、腦和血液
  • 常見病因:機體缺銅
  • 常見症狀: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容易疲勞、生長發育緩慢、肝脾腫大、慢性腹瀉等
作用原理,病因,臨床表現,疾病治療,

作用原理

銅是體內微量元素之一,在人體內主要分布於肝、心、脾、腎、腦和血液中,其中約10%儲存於肝內。銅為構成含銅酶的重要成分。這些酶的主要功能是參與氧化還原反應、組織呼吸、鐵的吸收和利用、紅細胞生成、保持骨骼和膠原組織正常結構和功能等。銅主要在十二指腸近端吸收。食物中的銅僅約1/3被吸收,其吸收受食物成分影響,如鋅、鎘、硫酸鹽、植酸鹽等可干擾或妨礙銅的吸收。除一部分銅以肝銅蛋白的形式儲存於肝內外,另一部分合成銅藍蛋白,輸送入血液以滿足各器官組織對銅的需要。銅主要從消化道排出,以膽汁及消化液中排出最多。

病因

造成機體缺銅的因素有攝入不足、吸收障礙如慢性腹瀉、兒童生長發育過快等。如孩子長期補鐵而貧血並無改善時父母應提高警惕,及時帶孩子到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以確定孩子是不是缺銅性貧血。

臨床表現

缺銅性貧血主要表現為面色蒼白、四肢無力、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容易疲勞、生長發育緩慢、肝脾腫大、慢性腹瀉等。其臨床表現主要與含銅酶活力降低,其中尤其是銅藍蛋白降低有關。銅藍蛋白含有血漿中96%的銅,銅藍蛋白可促使鐵的吸收和使肝內儲鐵的釋放。因而缺銅時,產生缺鐵樣的血紅素合成減少而形成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但骨髓中環行鐵粒幼紅細胞增加,鐵劑治療無效。此外銅還參與結締組織、骨骼和骺軟骨的新陳代謝。人的身高主要取決於遺傳和骺軟骨的生長因素,血清銅降低,將導致骺軟骨生長停滯不前,進而影響小孩體格發育,所以缺銅的孩子,其身高低於正常孩子的平均身高。

疾病治療

缺銅性貧血的治療,關鍵是補充足夠量的銅鐵元素。因銅在人體內不能貯存,故必須每天從外界攝取,方能奏效。補充方法有食補和藥補,以食補為佳,既安全可靠,又無副作用。可適當多食些含鐵銅較豐富的食物,如肝、腎、心等動物內臟,牡蠣和魚蝦等水產物,蕎麥、紅薯等粗糧,核桃、葵花子和花生等堅果類,以及豆製品、蘑菇和黑木耳等。另外多食含糖量高的食品能導致缺銅,因糖代謝過程中需消耗一定量的銅。對貧血患兒,父母應嚴格限制其進食過量的糖果、餅乾等高糖食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