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石嶺冶銅遺址

銅石嶺冶銅遺址

銅石嶺冶煉遺址位於廣西東南部的北流河(圭江)河畔,該遺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1981年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被認定為是漢-唐冶銅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石嶺冶銅遺址
  • 出土地點北流縣民安鄉
  • 所屬年代:西漢晚期或東漢早期
  • 級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類型:工業遺址
遺址介紹,歷次考察情況,

遺址介紹

漢代冶銅遺址位於北流縣民安鄉北圭江東岸。遺址在銅石嶺西面山腳。南起麻瘋坡,北至塘夾村,東到山崖下,西到圭江邊,南北長500米,東西寬約40米。自治區文物工作隊1966年調查發現,1977年冬和1978年春兩次進行試掘。揭露面積250平方米,發現古代礦井、煉爐14座,排水溝2條。灰坑29個,採集到礦石、煉渣、銅錠和風管。經碳一14年代測定,距今1870~1900年,時代為西漢晚期或東漢早期。
銅石嶺地表大部分是黃土層,近頂部是砂岩石環山,石壁間異常陡峭,只有嶺腳部分比較平緩。地表散布著小量孔雀石。據地質隊化驗得知,廢銅渣中所含金屬成分:銅2%、鋅19%、鉛10%。廢銅渣中所含的銅量相當可觀,比一般的工業要求高出三四倍,一般工業要求0.5%就夠了。遺址內凡礦渣較多的地方,草木均稀少而且萎黃。證明地下有不同成因類型和產生不同層位、礦化不一致的原生和次生淋濾銅礦。發現古礦井五個,都已被泥土填塞。434地質隊打開一井,在井內深2米至23米都發現有梨木支架,支架木長80~90厘米,直徑10~15厘米,架距約80厘米。在狗統嶺南面山脊開了一條260×50厘米的探溝,發現殘煉爐兩個。證明銅石嶺是一處古代冶銅遺址。

歷次考察情況

1977年底,廣西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了複查,1978年1月和3月進行了兩次發掘。在杉木山和麻風寮二地布方,開了6條探溝,揭露250平方米,發現古代煉爐14座,排水溝兩條,灰坑九個,採集到銅礦石、煉渣、銅錠、木炭和陶風管、陶瓷碎片等。煉爐爐底深入生土層,密布于山坡上。爐群靠山頂的一方修有排水溝。煉爐為圓筒形,爐壁由黏土摻和石英砂和稻稈等耐火材料築成,向山下的一方開有流口,流口外有化銅池。每兩座煉爐成一組,流口斜向相對,共用一個化銅池。銅礦石(孔雀石)含銅2.85%,鉛1.159%,鋅1.92%,鐵3.72%,矽77.88%,這種礦石,只要同木炭一起加熱,就可還原出銅。銅錠含銅96.64%,鉛0.142%,砷0.3%,銻0.685%,而煉渣中含銅0.65%,鉛1.58%。說明其冶煉技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風管多為圓管形,用黏土、石英砂摻稻草製成。燃料用木炭,沒有發現煤。冶煉時加石灰石作溶劑。從風箱的鼓風量推測,每個煉爐的一次產量約為0.9公斤,每天按工作20小時計,能生產銅18公斤;年工作日假定為180天,產量當為3.2噸。
煉爐(正)煉爐(正)
煉爐(側)煉爐(側)
1992年4月,廣西文物工作隊到塘夾村南的一條沖溝內,還採集到支撐礦坑的橫樑木和捶打木樁用的木槌。1997年2月,廣西文物工作隊陪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的吉開將人去考察時,在一衝溝邊還發現了一座殘存的煉爐。同年3月,我們陪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鄒興華館長上銅石嶺,在銅石嶺北側的狗統嶺頂也採集到煉渣和殘風管,同時還發現兩個直徑36厘米,深36厘米的圓形石臼,可能同搗碎煉銅原料有關。
受玉林市申遺辦委託,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聯合組建了考古隊,於2015年和2016年兩次對銅石嶺冶銅遺址進行考古試掘、調查,初步掌握了遺存堆積和遺蹟分布情況,採集一批文物標本。在11月15日當天舉行的研討會上,考古隊領隊鄭君雷教授在會上作了翔實的考古工作成果匯報,引起與會專家的高度重視。
聯合考古隊進入銅石嶺冶銅遺址開展田野考古工作,對大小銅石嶺的冶銅遺址遺存分布狀況進行全面調查,發現多處冶煉遺存點,並出土了鼓風管等遺物,還發現了古代礦洞。而兩個年度的田野試掘、調查和補充調查材料,考古隊對銅石嶺冶銅遺址的年代、性質、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已經形成了整體性認識,並初步判定大銅石嶺北坡和東南坡為遺址核心區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