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漢代冶銅遺址,是迄今為止在萊蕪發現的古代冶煉遺址中,文化遺存最豐富,保存較完好的一處。197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遺址位於苗山鎮的銅山村,長800米,寬400米。遣址內有銅幣、錢範、銅礦石、銅硫等豐富的冶銅遺物。文化遺存堆積最集中的是遺址北部。銅山南麓有一積滿淤泥的銅礦坑、坑口朝南,縱深50米,寬3-4米,高3米左右,1970年,地質勘探隊在清理此井時,挖掘出人骨、銅器、陶器及採礦工具等。後來在原遺址的西面,又發現面積較大,內涵較豐富的文化遺存,除形體粗大的陶片、瓦片和瓷器殘片外,還有不少的冶銅遺物,如漢代的半兩錢範、五銖錢範和三銖錢範等,其中三銖錢範是全國首次發現。這一石制錢範,整齊的排列著四行三銖錢模,模石呈淡綠色,長方形,長14百米,寬12厘米,厚3厘米。范上有明顯的鑄口和鑄錢時留下的良跡。現存錢模,字跡清楚。刀法圓潤,模型規整。經貨幣專家鑑定,此乃漢武帝時代鑄造使用的三銖錢範。
三銖錢範的首次出土,為探討漢武帝第一次幣制改革提供了新的依據,也為研究中國貸幣史和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增添了實物依據。
遺址中,除豐富的漢代遺物外,還有隋唐時期的遺物,可見銅山遺址延續時間之長,範圍之大,這對研究萊蕪的冶銅發展史和古代鑄造工藝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