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鷳(學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雞形目雉科鷳屬鳥類,屬於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cm,雌鳥58-67cm,體重1150-2000克。雄鳥頭部羽冠和下體呈藍黑色,面部裸露,為鮮紅色;上體和雙翅為白色,自後頸或上背開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紋。雌鳥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臉裸出部小,赤紅色,下體亦為棕褐或橄欖褐色,胸以後微綴黑色蟲蠹狀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白鷳分布於中國南方多個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在國外,可見於緬甸東部、泰國北部和中南半島等國家。主要棲息于海拔 2000m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m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於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以植物幼芽、塊根、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金針蟲、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白鷳繁殖期 4-5 月,一雄多雌交配製度,營巢於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每窩產卵 4-6 枚,孵化期26-28天。
2016年,白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等級為無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評定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
形態特徵
雄鳥
雌鳥
雄性 | 雌性 | |
體重 | 1515-2000克 | 1150-1300克 |
體長 | 990-1135毫米 | 650-709毫米 |
嘴峰 | 32-35毫米 | 30毫米 |
翅 | 270-290毫米 | 234-253毫米 |
尾 | 530-685毫米 | 280-320毫米 |
93-100毫米 | 86-87毫米 | |
參考資料: |
棲息環境
分布範圍
生活習性
食性
集群
活動
生長繁殖
亞種分化
數量與種類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Lophura nycthemera annamensis | (Ogilvie-Grant, 1906) | |
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 Delacour, 1948 | |
Lophura nycthemera beli | (Oustalet, 1898) | |
Lophura nycthemera berliozi |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 |
白鷳緬泰亞種 | Lophura nycthemera crawfurdii | (J. E. Gray, 1829) |
Lophura nycthemera engelbachi | Delacour, 1948 | |
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 Delacour, 1948 | |
Lophura nycthemera jonesi | (Oates, 1903) | |
Lophura nycthemera lewisi |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 |
Lophura nycthemera lineata | (Vigors, 1831) | |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 (Linnaeus, 1758) | |
Lophura nycthemera occidentalis | Delacour, 1948 | |
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 Cheng, Chang & Tang, 1964 | |
Lophura nycthemera ripponi | (Sharpe, 1902) | |
Lophura nycthemera rongjiangensis | Tan & Wu, 1981 | |
Lophura nycthemera rufipes | (Oates, 1898) | |
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 (Ogilvie-Grant, 1899) | |
參考資料: |
形態與分化
名稱 | 分布 | 形態特徵 |
---|---|---|
滇西亞種(Lophura nyethemera occidentalis) | 留居雲南西部騰衝、潞西一帶,在國外見於緬甸東北部 |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有4-5道黑紋,酷似撣邦亞種,但較密,而波狀亦更著;肩羽有3-4道較粗的黑紋,後頸純白,尾較撣邦亞種稍長些(582-656毫米),中央尾羽末端1/4純白。 |
緬北亞種(Lophura nyethemera rufipes) | 留居中國雲南西南隅怒江流域及緬甸撣邦北部 | 雄性成鳥:背黑而具白紋,與中國白鷳的其他亞種顯然有別。尾長在500毫米以下也和其他各亞種不同。 |
撣邦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jonesi) | 留居雲南西南部,介於怒江和瀾滄江之間,東至景東一帶,在國外,分布於甸邦南部及泰因北部和中部 |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具 4-5道黑紋,這些黑紋較指名亞種為粗;肩羽有 3道細黑紋;後頸白,常具黑點;中央尾羽末端 1/3-1/4純白。 |
滇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 留居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及東南部蒙自一帶;在國外,見於寮國北部及越南西部和中部 |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具 4-5 道較細黑紋,與指名亞種相似,肩羽有 3道黑紋;後頸純白;中央尾羽末端 1/3純白。 |
峨眉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 分布於四川屏山、峨眉山、峨邊及馬邊、甘洛等地 | 雄性成鳥:背和腰的黑紋較多,各羽具有 6-8道半圈黑紋,尾也較長,一般達 750毫米以上;背羽所具的黑紋較粗;肩羽的黑紋顯著較粗,最粗的達 2-3毫米;中央一對尾羽純白。 |
指名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 分布於廣西及廣東北部,可能伸至貴州;國外見於越南東北隅 | 雄性成鳥:上背各羽的 4-5道黑紋較細,與滇南亞種相似;肩有2-3道細黑紋在外 2道較粗;後頸純白,中央尾羽末端 1/2純白或全部純白。 雌性成鳥:通體棕褐色,各羽大都散布以黑色細點,並具較淺色的羽乾;羽冠端黑,頦和喉雜以灰色;肛周羽純褐或稍雜以淺灰色;中央兩對尾與背同,其餘尾羽均黑,而密布以波狀白紋。 |
福建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 分布於福建西北部,北抵浙江南部,向南至廣東東部 |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具 6-7道黑紋;肩有3-4道黑紋,這些肩紋較峨眉亞種為細,一般不及1毫米;中央尾羽的外翈部具斜行黑紋,有時全部純白。 |
海南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 分布限于海南島山地 | 雄性成鳥:背面黑紋前細後粗,各羽僅具2道黑紋;外側4對尾羽的外翈純黑,基部白而具斜行黑紋;中央尾羽幾乎全白。 雌性成鳥:頭頂及短形羽冠暗棕褐,各羽中央深棕;後頸和上背黑,而縱貫以白色乾紋;上體餘部以及內側翅羽均深棕褐,滿雜以黑褐色蟲蠹斑,各羽亦貫以淺棕色羽乾紋。外側翅羽大都黑褐,雜以棕褐色斑:中央尾羽與下背同,外側尾羽逐漸變為純栗褐色;喉白,羽具褐端,胸和腹均黑,各羽中央具一白色大形斑,肛周羽純灰白,尾下覆羽亦黑,而具白色羽乾紋。 |
參考資料: |
近種區別
白鷳 | ||
---|---|---|
體量 | 體長58-119cm,體重1150-2000克 | 體長56-60cm,體重770克-1600克 |
形態特徵 | 白鷳雄鳥頭部羽冠和下體呈藍黑色,面部裸露,為鮮紅色。上體和雙翅為白色,自後頸或上背開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紋,斑紋的數量、粗細和顯眼程度因亞種而異。頭頂具黑色長羽冠,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隨亞種而不同,是亞種的另一鑑別特徵之一。 | 雄性頭頂和後頸及頸側均呈紫黑色;頭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呈藍黑色,而具紫色光輝;初級飛羽的外側羽乾呈棕褐色,內較暗;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為深藍色,具有寬闊的白色羽端,白端內緣以藍黑色狹形次端斑;尾與背同色,下體大多呈黑褐色,胸羽為披針狀。 |
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