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鷳(銀雞)

白鷳(雞形目雉科鷳屬鳥類)

銀雞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鷳(學名:Lophura nycthemera)是雞形目雉科鷳屬鳥類,屬於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cm,雌鳥58-67cm,體重1150-2000克。雄鳥頭部羽冠和下體呈藍黑色,面部裸露,為鮮紅色;上體和雙翅為白色,自後頸或上背開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紋。雌鳥上體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臉裸出部小,赤紅色,下體亦為棕褐或橄欖褐色,胸以後微綴黑色蟲蠹狀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白鷳分布於中國南方多個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和海南島。在國外,可見於緬甸東部、泰國北部和中南半島等國家。主要棲息于海拔 2000m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m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於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以植物幼芽、塊根、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金針蟲、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白鷳繁殖期 4-5 月,一雄多雌交配製度,營巢於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每窩產卵 4-6 枚,孵化期26-28天。

2016年,白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等級為無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評定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鷳
  • 拉丁學名:Lophura nycthemera 
  • 別名銀雞 、梵雞
  • 外文名:silver pheasant 
  • 國際瀕危等級:無危(LC) 
  • 中國動物保護等級: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鷳屬 
  • :白鷳 
  • 亞種:17亞種 
  • 分布區域:中國、緬甸東部、泰國北部和中南半島等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 棲息環境: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山地闊葉林、常綠闊葉林、溝谷雨林、針闊葉混交林、竹林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雄鳥,雌鳥,棲息環境,分布範圍,生活習性,食性,集群,活動,生長繁殖,亞種分化,數量與種類,形態與分化,近種區別,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威脅,保護措施,觀賞價值,其他文化,吉祥符號,動物文化,發現記錄,

動物學史

1758年,卡爾·林奈(Carl Linnaeus)將白鷳命名為Phasianus nycthemera,並發表在《自然系統》第10版中。之後,鳥類學者又陸續命名了6個與此種類似的新種。直到1949年,Delacour才將白鷳以及那些與白鷳形態相近的物種一起併入Lophura屬,構建了白鷳的種下分類體系。
白鷳具有較多的亞種分化,全世界共有17個亞種,9個亞種分布於中國。其中白鷳峨眉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又叫峨眉白鷳)是由中國著名鳥類學家鄭作新院士發現並命名。

形態特徵

白鷳屬於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cm,雌鳥58-67cm。

雄鳥

白鷳雄鳥頭部羽冠和下體呈藍黑色,面部裸露,為鮮紅色。上體和雙翅為白色,自後頸或上背開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紋,斑紋的數量、粗細和顯眼程度因亞種而異。頭頂具黑色長羽冠,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隨亞種而異。雄鳥羽色不同於其他類的絢麗華美,而是一身銀裝素裹,它的頭上具有長而厚密,狀如髮絲的黑色羽冠,並披於頭後,臉部裸出,呈鮮紅色,整個下體都是烏黑色,上體和身體後面長長的尾羽,都是潔白的襯底上密布著細細的“V”字形黑紋。值得注意的是,尾羽上的黑色斑紋越靠近尾端越小,並逐漸消失。

雌鳥

白鷳雌鳥體型較小,上體呈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眼周裸露皮膚為紅色,虹膜為褐色、橙黃色或紅褐色,喙為黃綠色。頭部羽冠為褐色,先端為黑褐色,面部裸露部分較小,呈鮮紅色。背部羽毛羽乾顏色較淺,邊緣顏色較深,飛羽為棕褐色,次級飛羽外側邊緣綴有黑色斑點,中央尾羽為棕褐色,外側尾羽為黑褐色,並布滿白色的波浪狀斑紋。下體也為棕褐色、橄欖褐色、白色或皮黃色,並有細密的紋路,胸部之後微綴黑色蟲蝕狀斑點,尾下覆羽為黑褐色並帶有白色斑點,腳為鮮紅色。
大小量度

雄性
雌性
體重
1515-2000克
1150-1300克
體長
990-1135毫米
650-709毫米
嘴峰
32-35毫米
30毫米
270-290毫米
234-253毫米
530-685毫米
280-320毫米
93-100毫米
86-87毫米
參考資料:

棲息環境

白鷳主要棲息于海拔 2000m以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在雲南高黎貢山地區,則主要棲于海拔1600~2700m的山地闊葉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綠闊葉林和溝谷雨林較為常見,亦出現於針闊葉混交林和竹林內。

分布範圍

白鷳分布於中國多個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等。在國外,白鷳分布於緬甸東部、泰國北部和中南半島等國家。
白鷳(銀雞)
白鷳世界分布圖

生活習性

食性

白鷳主要以植物幼芽、塊根、果實和種子為食。其中最常吃的是南亞錐票的堅果、崖豆、蕨葉、芭蕉芋等植物;也吃金針蟲、鱗翅目昆蟲和幼蟲、甲蟲、螞蟻、蝸牛等動物性食物。

集群

白鷳通常成對或組成3-6隻的小群活動。在繁殖季節,會形成由一隻雄鳥和2-5隻雌鳥組成的小群體,有時也會形成更大的群體。冬季群體數量可達16-17隻,由一隻強壯的雄鳥、若干成年雌鳥、不太強壯或年齡較小的雄鳥以及幼鳥組成,群體內部存在嚴格的等級關係。

活動

白鷳生性機警,膽小怕人,受到驚嚇時多從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情況下很少起飛,但在緊急情況下也會迅速飛到樹上。通常在天亮後從夜棲樹上飛到地面活動,一般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次活動高潮。活動多在巢域內,每日活動路線、範圍、地點都較固定,多數時間都用於覓食。活動時較為安靜無聲,有時可聽到行走時踩踏的“沙沙”聲。

生長繁殖

白鷳的繁殖期為4-5月,雄鳥在3月中下旬開始發情。白鷳實行一雄多雌的交配製度,雄鳥之間常因爭奪配偶而發生爭鬥。雄鳥的求偶炫耀方式為側面型。通常,雄鳥會從雌鳥的右後方開始,向前左側繞圈行走。當走到雌鳥一側並與其並行或接近並行時,雄鳥會不斷左右擺動尾羽,動作緩慢但幅度較大。隨後,雄鳥繼續向前走動,繞過雌鳥頭部前方,從右側離開。每繞行一圈後,雄鳥會在距離雌鳥2-3米處站立不動,1-2分鐘後再次重複上述動作。每次發情炫耀,雄鳥可以重複繞圈6-7次。有時雄鳥還在雌鳥近旁做快速連續不斷的蹲下、站起動作或伸展雙翅作高頻率、小幅度的激烈振翅動作,稱為“打蓬”。同時發出輕微的‘1u,1u,1u’的顫抖叫。營巢於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每窩產卵 4-6 枚,孵化期26-28天。
白鷳營巢於林下灌叢間地面凹處或草叢中。巢較簡陋,主要由枯草、樹葉、松針和羽毛構成。巢的大小為外徑32-36厘米,內徑19-24厘米,深9.5-11厘米。每窩產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質斑點,卵的大小為46.7-54.7毫米×36.3×39.5毫米,平均38毫米×50.6毫米,重31.1-41.5克,平均36.48克。通常每隔1日產1枚卵,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雛鳥早成性,孵出的當日即可離巢隨親鳥活動。

亞種分化

數量與種類

白鷳(17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Lophura nycthemera annamensis
(Ogilvie-Grant, 1906)
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Delacour, 1948
Lophura nycthemera beli
(Oustalet, 1898)
Lophura nycthemera berliozi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白鷳緬泰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crawfurdii
(J. E. Gray, 1829)
Lophura nycthemera engelbachi
Delacour, 1948
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Delacour, 1948
Lophura nycthemera jonesi
(Oates, 1903)
Lophura nycthemera lewisi
(Delacour & Jabouille, 1928)
Lophura nycthemera lineata
(Vigors, 1831)
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
Lophura nycthemera occidentalis
Delacour, 1948
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Cheng, Chang & Tang, 1964
Lophura nycthemera ripponi
(Sharpe, 1902)
Lophura nycthemera rongjiangensis
Tan & Wu, 1981
Lophura nycthemera rufipes
(Oates, 1898)
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Ogilvie-Grant, 1899)
參考資料:

形態與分化

中國境內亞種分化
名稱
分布
形態特徵
滇西亞種(Lophura nyethemera occidentalis)
留居雲南西部騰衝、潞西一帶,在國外見於緬甸東北部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有4-5道黑紋,酷似撣邦亞種,但較密,而波狀亦更著;肩羽有3-4道較粗的黑紋,後頸純白,尾較撣邦亞種稍長些(582-656毫米),中央尾羽末端1/4純白。
緬北亞種(Lophura nyethemera rufipes)
留居中國雲南西南隅怒江流域及緬甸撣邦北部
雄性成鳥:背黑而具白紋,與中國白鷳的其他亞種顯然有別。尾長在500毫米以下也和其他各亞種不同。
撣邦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jonesi)
留居雲南西南部,介於怒江和瀾滄江之間,東至景東一帶,在國外,分布於甸邦南部及泰因北部和中部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具 4-5道黑紋,這些黑紋較指名亞種為粗;肩羽有 3道細黑紋;後頸白,常具黑點;中央尾羽末端 1/3-1/4純白。
滇南亞種 (Lophura nycthemera beaulieui)
留居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及東南部蒙自一帶;在國外,見於寮國北部及越南西部和中部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具 4-5 道較細黑紋,與指名亞種相似,肩羽有 3道黑紋;後頸純白;中央尾羽末端 1/3純白。
峨眉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omeiensis)
分布於四川屏山、峨眉山、峨邊及馬邊、甘洛等地
雄性成鳥:背和腰的黑紋較多,各羽具有 6-8道半圈黑紋,尾也較長,一般達 750毫米以上;背羽所具的黑紋較粗;肩羽的黑紋顯著較粗,最粗的達 2-3毫米;中央一對尾羽純白。
指名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nycthemera)
分布於廣西及廣東北部,可能伸至貴州;國外見於越南東北隅
雄性成鳥:上背各羽的 4-5道黑紋較細,與滇南亞種相似;肩有2-3道細黑紋在外 2道較粗;後頸純白,中央尾羽末端 1/2純白或全部純白。
雌性成鳥:通體棕褐色,各羽大都散布以黑色細點,並具較淺色的羽乾;羽冠端黑,頦和喉雜以灰色;肛周羽純褐或稍雜以淺灰色;中央兩對尾與背同,其餘尾羽均黑,而密布以波狀白紋。
福建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fokiensis)
分布於福建西北部,北抵浙江南部,向南至廣東東部
雄性成鳥:背白,各羽具 6-7道黑紋;肩有3-4道黑紋,這些肩紋較峨眉亞種為細,一般不及1毫米;中央尾羽的外翈部具斜行黑紋,有時全部純白。
海南亞種(Lophura nycthemera whiteheadi)
分布限于海南島山地
雄性成鳥:背面黑紋前細後粗,各羽僅具2道黑紋;外側4對尾羽的外翈純黑,基部白而具斜行黑紋;中央尾羽幾乎全白。
雌性成鳥:頭頂及短形羽冠暗棕褐,各羽中央深棕;後頸和上背黑,而縱貫以白色乾紋;上體餘部以及內側翅羽均深棕褐,滿雜以黑褐色蟲蠹斑,各羽亦貫以淺棕色羽乾紋。外側翅羽大都黑褐,雜以棕褐色斑:中央尾羽與下背同,外側尾羽逐漸變為純栗褐色;喉白,羽具褐端,胸和腹均黑,各羽中央具一白色大形斑,肛周羽純灰白,尾下覆羽亦黑,而具白色羽乾紋。
參考資料:

近種區別

黑鷳與白鷳在緬甸東部互相替代,它們在緬甸伊洛瓦底江以東地區,有時互相雜交,但是這些雜交種並不穩定。

白鷳
體量
體長58-119cm,體重1150-2000克
體長56-60cm,體重770克-1600克
形態特徵
白鷳雄鳥頭部羽冠和下體呈藍黑色,面部裸露,為鮮紅色。上體和雙翅為白色,自後頸或上背開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紋,斑紋的數量、粗細和顯眼程度因亞種而異。頭頂具黑色長羽冠,尾甚上,白色,尾的長短、其上有無黑紋、黑紋的多少,亦隨亞種而不同,是亞種的另一鑑別特徵之一。
雄性頭頂和後頸及頸側均呈紫黑色;頭上具有稍形直立的同色羽冠;背部呈藍黑色,而具紫色光輝;初級飛羽的外側羽乾呈棕褐色,內較暗;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為深藍色,具有寬闊的白色羽端,白端內緣以藍黑色狹形次端斑;尾與背同色,下體大多呈黑褐色,胸羽為披針狀。
圖片
白鷳(銀雞)
白鷳(雄鳥)
白鷳(銀雞)
黑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16年,白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等級為無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評定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種群現狀

白鷳種群數量相對穩定,分布範圍較廣,其種群數量和分布範圍尚未達到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受脅等級標準。儘管種群趨勢呈下降趨勢,但下降速度尚未達到受脅等級標準,因此被評估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主要威脅

白鷳面臨的主要威脅因素包括棲息地破壞和非法捕獵。棲息地破壞主要表現為當地居民的活動,如燒柴、採集中草藥、修建公路和開展森林生態旅遊等。

保護措施

針對白鷳的保護措施主要包括: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例如加強森林防火,並根據法律法規限制中草藥採集活動;開展社區共管,例如加強當地居民的技術培訓和扶貧力度,發展社區經濟,減少對白鷳棲息地的依賴;控制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儘量避免在白鷳棲息地修建公路,確保森林的連續性;規範生態旅遊活動,例如完善森林生態旅遊的管理體制,降低對白鷳種群的干擾;加強執法力度,例如嚴厲打擊非法捕獵行為,尤其是在白鷳繁殖季節。

觀賞價值

“白鷳雄鳥羽色素雅,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常作為觀賞雉類進行人工飼養,許多動物園和雉類養殖場都有飼養繁殖。在中國文化中,白鷳自古以來就是名貴的觀賞鳥。。

其他文化

吉祥符號

白鷳是清朝五品官員朝服補子的圖案,白鷳一直被視為忠誠的“義鳥”,取白鷳鳥的形象為補子,取其行止嫻雅,為官不急不躁,無為而治,並且吉祥忠誠。

動物文化

晉張華《鳥經》載:“顏色純白,行止閒雅,故名白鷳”。《黃山志》載:黃山白鷳形似山雞,尾羽長達二三尺,體態輕盈,嘴爪鮮紅欲滴,紅白相間,逗人喜愛。生於高山,性格耿介,難以畜養。唐時黃山高士胡暉養了一對白鷳,李白知之往欣賞,胡公願得李白一詩即相贈,李欣然執筆,寫下《贈黃山胡公求白鷳》詩。詩云:“請以雙白玉,買君雙白鷳。白鷳白如錦,白雪恥容顏。照影玉潭裡,刷毛琪樹間。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閒。我願得此鳥,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輟贈,籠寄野人還。”

發現記錄

2023年1月12日,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了解到,東莞市銀瓶山森林公園的工作人員近日在整理新近採集回來的紅外相機素材時,發現了一大群白鷳入鏡的珍貴畫面。據估算,該森林公園內有超過4個白鷳種群,最大種群數量超過10隻,這也是東莞市首次發現野生白鷳種群。
2023年2月,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內,3台紅外相機抓拍到了大量野生動物活動的影像,其中有豹貓、白頸長尾雉、食蟹獴、白鷳4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為瀏陽河國家濕地公園範圍內首次發現。
2023年12月,在東安縣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紅外相機拍攝到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毛冠鹿、白鷳同框覓食的珍貴畫面。自2021年以來,東安縣通過布設在舜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曾多次拍攝到白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