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鉤尾鳥翼鳳蝶
- 拉丁學名:Ornithoptera paradisea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亞門:有顎亞門
- 綱: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目:鱗翅目
- 亞目:錘角亞目
- 科:鳳蝶科Papilionodae
- 屬:鳥翼鳳蝶屬Ornithoptera
- 種:鉤尾鳥翼鳳蝶
- 分布區域:分布於大洋洲的部分地區。
- 命名者:Staudinger , 1893
- 保護級別:(CITES)二類、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分布範圍,保護級別,生活習性,亞種種類,同類鳥類,黃點鳥翼鳳蝶,絲尾鳥翼鳳蝶,
外形特徵
名稱:鉤尾鳥翼鳳蝶 拉丁文學名:Ornithoptera paradisea ( Staudinger , 1893 )鳳蝶科Papilionodae 鳥翼鳳蝶屬 Ornithoptera ( Boisduval , 1832 )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蝶類昆蟲之一。
鉤尾鳥翼鳳蝶一般的體型都很大(最大的亞歷山大鳥翼蝶達7.6厘米長,翼展28厘米),顏色奪目(呈綠色、黃色、黑色、白色,甚至藍色或橙色),前翅幼長及呈矛尖形。除了極樂鳥翼鳳蝶及絲尾鳥翼鳳蝶外,其他的後翅都沒有鳳尾。兩性異形只在鳥翼鳳蝶屬中明顯,雌蝶較大及顏色單調。
棲息環境
該蝶種通常分布於熱帶雨林中,海拔由500米—2500米左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大洋洲的部分地區。
保護級別
此物種屬於:《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級別: 二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生活習性
成蝶活動於森林的樹冠層或灌木層中。多數成蝶訪花。蜜源以馬鞭草科、紫茉莉科、錦葵科、茜草科、杜鵑科、豆科及忍冬科為主。幼蟲寄主植物為各種馬兜鈴科之馬兜鈴屬植物。幼蟲以馬兜鈴屬植物為食,攝食尾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dielsiana)和狹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schlechteri)等植物的葉。
亞種種類
鉤尾鳥翼鳳蝶是原產於東南亞及澳洲大陸及周邊群島的鳳蝶,另有一種分布在印度。其下共有三屬,包括鳥翼鳳蝶屬、紅頸鳳蝶屬及裳鳳蝶屬,一些學者喜歡加上額外的一屬,全部共有約10-30個物種。其名“鳥翼”是因它們特大的體型、起角的翅膀及像鳥類的飛行姿勢。
鳥翼蝶包含了蝴蝶中最大的亞歷山大鳥翼蝶、第二大的玉皇鳥翼鳳蝶及澳洲最大的石冢鳥翼鳳蝶。另外著名及外表吸引的翠葉紅頸鳳蝶是以19世紀砂拉越王國第一國王詹姆士·布魯克(James Brooke)來命名。
生命史:翼蝶棲息在雨林中,成蟲一般可以在森林周邊瞥見得到。它們會在冠層吃有花蜜的花朵,加上它們飛行能力很強,是長程的傳粉媒介。它們也會在日光下曬太陽。
不同種類的鳥翼蝶有些許不同的繁殖行為。雌蝶相對地較為被動,會由一處慢慢的飛到另一處;雄蝶則很精巧的在雌蝶以上20-50厘米飛行。交配後,雌蝶會立即尋找合適寄主植物,尤其是馬兜鈴屬及擬馬兜鈴屬。 雌蝶會在葉子底產卵,每塊葉一顆卵。
毛蟲不斷的吃食,但移動得很緩慢,一些甚至會吃下整條藤。若因太擠迫而變得飢餓,它們甚至會吃同類。毛蟲背上有像棘的結節,身體呈深紅色至褐色。一些的結節有明顯的顏色或是較為淡色的斑紋。它們的頭後有可以伸縮的器官,稱為丫腺,在受到騷擾時會分泌帶有惡臭的萜烯化合物。大部份掠食者也會因它們的毒性而避開它們:它們所吃的藤上含有馬兜鈴酸,是一種有毒的物質,對大家鼠甚至是致癌的。 毛蟲吃下後會積聚在其組織內,一直留在身體至成蟲階段。
鳥翼蝶的蛹偽裝為枯葉或樹枝。毛蟲在結蛹前會遠離其寄主植物。亞歷山大鳥翼蝶需要4個月時間才破蛹而出,不過撇除被掠食的情況,它們卻只有約3個月的壽命。
同類鳥類
黃點鳥翼鳳蝶
黃點鳥翼鳳蝶是大型鳳蝶,翅展寬度19-28 cm。身體(腹部)是黃色的。頭部和胸部為黑色。在後頸和胸部下方有紅色的絨毛,雌雄雙型。雄蝶通常具有綠、藍、紅、或其它顏色的大面積金屬光澤,翅脈黑色;雌蝶顏色較暗淡,棕色並有白色或黃色斑點,翅型亦不相同。該蝶翅黑色,有翠綠斑紋,頸紅色,整個翅面遍布金綠色鱗片,具有光學效應。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們的翅膀,會看到變幻迷人的色彩。其飛翔的姿態非常優美,活動能力強,常飛到寄生植物很遠的地方活動,春季體型小,夏季體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