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中藥)

鉛(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鉛,中藥名。為硫化物類方鉛礦族Galena冶煉製成的灰白色金屬鉛。分布於甘肅廠壩、青海錫鐵山、湖南水口山、廣東凡口、雲南金頂等地。具有解毒,殺蟲,鎮逆墜痰之功效。常用於瘰癧,疔毒,惡瘡,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亦用治痰癇,癲狂,氣短喘急,噎膈反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鉛
  • 別稱:Pb
  • 分子量:82
  • 比重:7.4-7.6 
  • 硬度:2~3 
  • 解離程度:完全
  • 光澤:金屬光澤
  • 顏色:灰白色
  • 條痕:鉛灰色
  • 晶系:等軸晶系
  • 毒性:有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灰白色金屬鉛。

性味

味甘,性寒。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解毒,殺蟲,鎮逆墜痰。

主治

用於瘰癧,疔毒,惡瘡,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亦用治痰癇,癲狂,氣短喘急,噎膈反胃。

相關配伍

1、治腎臟氣發攻心,面黑欲死,又諸氣奔豚喘急:鉛二兩,石亭脂二兩,木香一兩,麝香一錢。先化鉛炒乾,入亭脂急炒,焰起以醋噴之,傾入地坑覆住,待冷取研,粟飯丸芡子大。每用二丸,熱酒化服取汗,或下或通氣即愈。如大便不通,再用一丸,入元明粉五分服。(《本草述鉤元》)
2、敗毒除狂:鉛兩許。水煎,沖蔗汁、梨汁服。(《得配本草》)
3、治小便不通:黑鉛半兩(銼為末),燈心二束,生薑半兩。用井華水一大盞,煎取五分,去滓,以蔥一枝,慢火燒令熱,拍破,先安在臍內,後頓服。(《聖惠方》)
4、治水腫:烏錫五兩,皂莢一挺(去皮子,炙)。以酒二升,煮取六沸,絞去渣,頓服之。(孟詵《必效方》)
5、治水銀毒:吞水銀者,用鉛四兩,煎水服。(《調燮類編》)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煅末調敷。內服:煎湯,1.5-3g;或煅透研末,入丸、散,每日少於2mg,用藥時間不宜超過2星期。一般不作內服。

使用注意

孕婦,兒童,鉛作業工人,有鉛吸收或鉛中毒傾向者,肝腎功能不全者禁服。不可多服、久服,嚴格控制用量,注意防止鉛中毒。急性中毒以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為主,當出現面呈土黃色或灰白色的“鉛性面容”,口中有金屬味,齒齦鉛線,腹絞痛,便秘或腹泄,貧血,肝腫大,黃疸,精神及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多發性神經炎,尿毒症等鉛中毒的主要表現時,應立即停止使用本品。

炮製

《綱目》:“凡用,以鐵銚鎔化,瀉瓦上,濾去渣腳,如此數次收用。”現行,取原藥材去灰屑,切片,片厚3-5mm。

形態特徵

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對稱型m3m。常呈立方體晶形,有時以八面體與立方體聚形出現。通常成粒狀、緻密塊狀集合體。鉛灰色;條痕灰黑色;金屬光澤。硬度2-3;解理平行|100|完全。相對密度7.4-7.6.具弱導電性和良檢波性。

生長環境

方鉛礦是自然界分布最廣的鉛礦物,並常含銀。形成於不同溫度的熱液過程,其中以中溫熱液過程最主要,經常與閃鋅礦一起形成鉛鋅硫化物礦床。中國方鉛礦產地很多,其中以甘肅廠壩、青海錫鐵山、湖南水口山、廣東凡口、雲南金頂等地最著名。

性狀鑑別

本品為粒狀、片狀。灰白色,表面常被氧化成一層薄膜,呈灰色,光澤暗淡;颳去外層薄膜,具較強金屬光澤。體重,質軟,可用指甲刻劃成痕,在紙上可書寫;條痕鉛灰色;具展性,延性較小,易切斷,切面金屬光澤強。氣、味均無。以體重、色銀灰、質軟、無雜金屬者為佳。

藥理作用

1、鉛中毒;
2、可致職業性哮喘,對人和哺乳動物有致畸性。

相關論述

論鉛的性用特點:李時珍:“其體重實,其性濡滑,其色黑,內通於腎,故《局方》黑錫丹、《宣明》補真丹皆用之。得汞交感,即能治一切陰陽混淆,上盛下虛,氣升不降,發為嘔吐眩暈,噎膈反胃,危篤諸疾。所謂鎮墜之劑,有反正之功,但性帶陰毒,不可多服,恐傷人心胃耳。”“鉛變化為胡粉、黃丹、密陀僧、鉛白霜,其功皆與鉛同;但胡粉入氣分,黃丹入血分,密陀僧鎮墜下行,鉛白霜專治上焦胸膈,此為異耳。”(《綱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