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鉛色林隼體長36-37厘米,翼展51-55厘米,體重181-240克。這是一種小型的灰色森林
猛禽 ,有著圓形的翅膀、階梯狀的尾巴和相對較長的腿,儘管其體格更加健壯,但其輪廓與林隼屬更常見的
斑林隼 極為相似。雖然雌性稍大一些,但還不是真正的兩性
二態性 。成鳥的上體呈石板灰色,但頭部和背部稍稍蒼白。深色的尾巴上有一條明顯的白色條紋交叉,直尾有一個漂亮的淺色尖端。下體的喉嚨和胸部呈淺灰色,逐漸變白,腹部、下脅和尾下的黑色條紋逐漸褪色或幾乎消失。翅下呈白色,但飛羽呈粗橫狀,
初級飛羽 邊緣呈黑色。
幼鳥的上體與成鳥相似,包括尾巴上的白色條紋。底面為白色或淺黃色,胸部和側面有較粗糙且間隔更寬的條紋。成鳥的虹膜呈淺棕色,但有時也被描述為棕色、紅棕色、黃灰色或白褐色。亞成鳥有深朱古力棕色的眼睛。
蠟膜、眼先和寬闊的眼環呈現出火紅色調。腿橙紅色。
棲息環境 經常出沒于山丘或山腳下的森林灌木叢中。主要生活在熱帶平原,選擇潮濕和合適的森林,也存在於經過選擇性砍伐的森林中,只要這些森林保留連續的樹冠。該物種通常避開次生林和再生斑塊林。生存的海拔高度在500-1450米之間。
生活習性 行為 鉛色林隼通常是單獨活動。領地標記來自於由聲音的傳播。雌雄伴侶間通過互贈食物來加強配偶關係。這種鳥是留鳥,全年都不會離開其領地,領地面積約為35公頃。飛行能力與
細紋林隼 和
灰背林隼 相當。它信會扇動2或3次翅膀,然後進行短距離滑翔,而且總是在很短的距離內。
鉛色林隼通常在2米以下的樹幹底部或灌木叢中棲息,在那裡它們會聚精會神地聆聽並尋找在地面上移動的動物。但大多數時候,它都活躍在森林地面上,用長腿奔跑,尾巴直立跳躍,就像雞鵑屬的
紅嘴雞鵑 一樣。因此,它比斑林隼和細紋林隼更具陸地性,其物理特徵往往證明它們捕獵小型鳥類的能力不如其他兩種同類。
叫聲 鉛色林隼在日出後20分鐘開始在領地鳴叫。聲音包括簡單的喋喋不休或安靜、哀傷的吠叫“QUA”引起的,這種吠叫會重複很多分鐘,在此期間它會獲得力量和速度。逐漸地,聲音被組織成一個六音符的樂曲,定期重複但強度變化約15分鐘。鉛色林隼在樹的中間層棲息處唱歌,但由於它的聲音具有非常特殊、非常口技般的品質,因此通常很難找到它。警報聲是一種咯咯聲。當激動時,它會立即停止鳴叫,並下降到茂密的灌木叢中,在那裡它要么保持沉默,要么發出一系列短而快速的音符,速度和音量都會增加。
食性 該物種是一種非常機會主義的掠食者。主要捕獵小型動物,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它們最喜歡的獵物是玻璃蜥蜴(Anolislizards),但也吃陸地蟹。
分布範圍 僅限於哥倫比亞西南部(喬科、考卡谷、考卡和納里尼奧)和厄瓜多西北部(埃斯梅拉達斯和皮欽查)的太平洋斜坡和低地。
鉛色林隼分布圖
繁殖方式 鉛色林隼的繁殖習性知之不多。通常在繁殖季節在3-8月。與大多數其他南美林隼一樣,鉛色林隼在樹洞中築巢,在樹洞底部通常不添加任何填充物。由於樹枝和樹幹上覆蓋著高密度的附生植物,通常不可能找到這種類型的空洞。鉛色林隼有時也使用人造巢箱。四月中旬左右,雌性會展示出一個大的、血管清晰的育雛墊,雄性則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泄殖腔。這兩個顯著的跡象證明築巢季節已經開始。幼鳥在七月和八月起飛,這表明繁殖期相當長。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鉛色林隼稀有且本地化。在其理想的棲息地——連續的原始潮濕的山前森林中,根據廣泛的視覺和聽覺橫斷面測繪樣本計算得出,該物種的估計種群密度約為每平方千米有4隻成鳥。然而,在低地和受干擾的棲息地,這種情況要少得多。根據密度數據以及該物種的出現範圍,該物種的數量估計為4960-49600隻。它被謹慎地置於10000-19999隻個體的範圍內,相當於6667-13333隻成熟個體,這裡四捨五入為6000-15000隻成熟個體(P. Mena Valenzuela in litt. 2007年)。
趨勢論證:基於三代期間棲息地加速喪失,認為該物種的種群數量正在快速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