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詞義】:不相配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鉏鋙
- 出處:《楚辭·九辯》
- 同義詞:齟齬、岨峿
- 基本詞義:不相配合
詞語信息,詞語釋義,
詞語信息
【讀音】:jǔ yǔ
【出處】:《楚辭·九辯》:“圜鑿而方枘坐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枘,榫。
【同義詞】:齟齬、岨峿。
齟齬:上下牙齒不相配合,比喻意見不合、不融洽。
【出處】:《太玄·親》:“其志齟齬。”白居易《達理》詩:“誰能坐此苦,齟齬於其中。”
岨峿:同齟齬義:不相配合。
【出處】:陸機《文賦》:“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
鉏:另讀 chú。
【字義】:姓。春秋時晉有鉏麑。
鉏:又讀 xǘ
【字義】:古國名。
【出處】:《左傳·襄公四年》:“后羿自鉏遷於窮石。”杜預註:“鉏,羿本國名。”按,在今河南滑縣東。
以上內容考自《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
詞語釋義
(1).互相牴觸,格格不入。
《六韜·軍用》:“蓋重車上板,結枲鉏鋙。”
《楚辭·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興祖 補註:“﹝鉏鋙﹞不相當也。”
南朝 梁 劉孝標 《與宋玉山元思書》:“方鑿圓枘,鉏鋙難從。”
清曹寅《書院述事三十韻》:“經義與治事,枘鑿兩鉏鋙。”
章炳麟 《國故論衡·文學總略》:“《文選》録《易水》《大風》二歌,而獨汰去辯說,亦自相鉏吾矣。”
(2).櫛齒狀物。
《呂氏春秋·仲夏》“飭鐘磬柷敔” 漢 高誘 註:“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樂。”
清 趙翼 《觀西洋樂器》詩:“連桐椌楬底,頻擽鉏鋙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