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鈴鐺閣(鈴鐺閣(天津鈴鐺閣))

天津鈴鐺閣(天津鈴鐺閣)

鈴鐺閣(天津鈴鐺閣)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鈴鐺閣位於天津市紅橋區,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記憶體有《大藏經》全卷。明萬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建藏經閣,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光緒十八年,鈴鐺閣失火,藏經閣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公元1901年,鈴鐺閣舊址改辦成新式中學——鈴鐺閣中學。雖然,鈴鐺閣早已焚毀了100多年,但這個名字卻長久流傳下去,由它派生出諸如鈴鐺閣大街、鈴鐺閣中學等一系列地名。

天津民間流傳俗語: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鈴鐺閣
  • 位於:紅橋區南部
  • 始建於:明萬曆七年
  • 原址:現為鈴鐺閣中學
簡介,演變,名稱來歷,館藏,

簡介

所謂“天津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閣”不讀gě,而讀為gǎo)”。
現址鈴鐺閣中學現址鈴鐺閣中學
明萬曆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檐四出,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
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
1901年,嚴范孫、高凌文、王世蘭等倡議以稽古書院舊址改辦新式中學,創建了天津最早的官立中學,名為天津普通中學,其沿革為今天津三中,現址為鈴鐺閣中學,在其校旗校徽上,鈴鐺作為其主要標誌。

演變

鈴鐺閣早已焚毀了100多年,但這個名字卻長久流傳下去,因為由它派生出諸如鈴鐺閣大街、鈴鐺閣北胡同、鈴鐺閣大胡同、鈴鐺閣西胡同、鈴鐺閣中學、鈴鐺閣國小、鈴鐺閣街道辦事處等一系列地名。
稽古碑稽古碑
另外,在紅橋區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關大街之間,原有一條閣(gǎo)外大街,這個“閣”是指供奉觀音的過街樓閣。這條街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995年拆除,建成芥園道。
蔣詩在《沽河雜詠》中有:“津淀城西稽古寺,藏經高閣號鈴鐺。”的佳句。
清代先賢樊彬津門小令》寫到:“津門好,何必慕乘鰲,鈴鐺千尋藏貝里,鼓樓十里吼蒲守,尺五接天高。”。
乾隆《天津縣誌》卷八附“壇廟”:“稽古寺,在西北門外西北隅,萬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經閣。”這裡的藏經閣,便是鈴鐺閣。
同治《續志》:“海會寺,在城西稽古寺西,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明萬曆年間重建。”顯然,這兩條記載有不同之處。
但天津著名地方志學家高凌雯卻用他的解釋,解決了兩者的矛盾:即萬曆時所建的稽古寺在海會寺旁,元朝時建海會寺,在明末時傾圯,併入稽古寺。
《天津縣新志》卷二十五附“寺觀”說:“海會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
旁為稽古寺,明萬曆七年建。其後,海會寺圯,以地併入稽古寺。”

名稱來歷

藏經閣原是海會寺的建築,後併入稽古寺,成為它的附屬建築物。“閣兩層,寬五楹,飛檐四處,如鳥張翼。”“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莊嚴華麗。
舊照舊照
為了宣揚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懸掛48隻風鈴,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澈悅耳。
聲音可飄揚二、三里,為這一帶居民平添了異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鈴鐺閣聲明大噪,遐邇皆聞,反凌駕於稽古寺之上。

館藏

閣里藏有十六櫃佛經,其中的《大藏經》包括了幾乎全部的漢語佛教經典,還有貝葉經,這些經典版本是很珍貴的。康熙年間,由天津道署捐資重修稽古寺,請來江南名匠,仿照黃鶴樓修葺一新。同時,擴建了平房數間,以作考文之需。
閣內的藏書樓中,書箋大部分是當時的名流所捐贈,多為稀世之珍。海內孤本達數百種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餘種)以及六朝寫經四十卷最為珍貴。
傳說,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為“曬經節”。到了那一天,閣內的全部藏書均置於陽光下曝曬,蛀蟲防腐;同時藉此良機任人閱覽,以饗讀者。當時津門的一些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先睹為快,一時盛況空前。
清光緒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內設立稽古書院。光緒二十年,附近木料場失火,殃及鈴鐺閣,建築及藏書遭焚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