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鈴鐺閣
- 位於:紅橋區南部
- 始建於:明萬曆七年
- 原址:現為鈴鐺閣中學
簡介,演變,名稱來歷,館藏,
簡介
明萬曆七年(1579年),建藏經閣,重檐四出,甚為壯觀。閣角裝有風鈴,鈴聲可遠聞數里,鄉人因呼為鈴鐺閣。
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學大師朱彝尊曾為文以記其事,並描述其登臨時的感懷:“夕陽在衣,風鈴錚然;翔鳥上下,為之目曠神儀。”光緒十八年,不慎於火,延燒及藏經閣,房子及所儲存的大藏經都化為灰燼。
演變
另外,在紅橋區南部如意庵大街和小西關大街之間,原有一條閣(gǎo)外大街,這個“閣”是指供奉觀音的過街樓閣。這條街約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995年拆除,建成芥園道。
蔣詩在《沽河雜詠》中有:“津淀城西稽古寺,藏經高閣號鈴鐺。”的佳句。
乾隆《天津縣誌》卷八附“壇廟”:“稽古寺,在西北門外西北隅,萬曆七年敕建,康熙三十八年重建,有藏經閣。”這裡的藏經閣,便是鈴鐺閣。
但天津著名地方志學家高凌雯卻用他的解釋,解決了兩者的矛盾:即萬曆時所建的稽古寺在海會寺旁,元朝時建海會寺,在明末時傾圯,併入稽古寺。
《天津縣新志》卷二十五附“寺觀”說:“海會寺在城西北,元至正間天竺國僧海會結庵於此,故名。
旁為稽古寺,明萬曆七年建。其後,海會寺圯,以地併入稽古寺。”
名稱來歷
藏經閣原是海會寺的建築,後併入稽古寺,成為它的附屬建築物。“閣兩層,寬五楹,飛檐四處,如鳥張翼。”“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莊嚴華麗。
舊照

為了宣揚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懸掛48隻風鈴,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澈悅耳。
聲音可飄揚二、三里,為這一帶居民平添了異彩,深受人景仰。久而久之,鈴鐺閣聲明大噪,遐邇皆聞,反凌駕於稽古寺之上。
館藏
閣內的藏書樓中,書箋大部分是當時的名流所捐贈,多為稀世之珍。海內孤本達數百種之多,尤以元、明人手抄本(百餘種)以及六朝寫經四十卷最為珍貴。
傳說,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為“曬經節”。到了那一天,閣內的全部藏書均置於陽光下曝曬,蛀蟲防腐;同時藉此良機任人閱覽,以饗讀者。當時津門的一些文人學士,紛至沓來、先睹為快,一時盛況空前。
清光緒十三年(1887),天津知府在稽古寺內設立稽古書院。光緒二十年,附近木料場失火,殃及鈴鐺閣,建築及藏書遭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