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腧穴

針灸穴位名針灸腧穴。醫學上指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密集或較粗的神經纖維經過的地方。也叫穴、穴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針灸腧穴
  • 簡介:針灸穴位名針灸腧穴
  • 針灸簡介:現代科技高度發達
  • 針灸手法:通過手法作用力的強弱而實現的
針灸簡介,針灸手法與強度,針灸體位的方向,針灸特殊情況處理,日常保健腧穴,針灸穴位操作方法,腧穴效果,

針灸簡介

現代科技高度發達,冶金技術日益提高,出現了由不鏽鋼製成的針具,由於這種毫針具有許多有點,現廣泛套用與臨床。如好輕鬆針灸針、電針、光針、磁針等,套用於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針灸手法與強度

針刺刺激的強度是通過手法作用力的強弱而實現的。生理學研究表明,外加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引起細胞的興奮或產生動作電位,即足夠的刺激強度是引起細胞興奮的基本條件。同樣針刺的有效強度是激發經絡功能的基本條件。在毫針刺法中,有效的刺激強度是以得氣為標誌的。輕者,針下感應柔和;中者,針下感應明顯;重者,針下感應強烈。具體而言,則以捻轉、提插針體的頻率、幅度和角度來決定刺激量的大小。另外,在捻轉、提插操作中,當手、腕、臂同時用力時,刺激量就大,若僅用手指力量刺激量就小。

針灸體位的方向

針灸時患者選擇適宜的體位,對於俞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甚至折針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仰臥位:適宜於取頭、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側臥位:適宜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俯臥位:適宜於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針灸特殊情況處理

暈針 針灸時,病人突然出現頭暈眼花、出冷汗、胸悶、噁心、心慌、面色蒼白等症狀,嚴重者可有暈厥、四肢厥冷、血壓下降、脈細欲絕等症狀。
發生暈針反應,應立即出針,讓患者平臥,頭部稍低,給以溫開水或糖水,一般靜臥片刻即能恢復。嚴重者刺人中、湧泉、足三里、內關,灸百會、關元等穴,必要時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滯針
滯針常由病人精神過分緊張而致肌肉強烈收縮,可行針時捻動幅度過大,肌纖維纏繞針身所致。滯針表現為針體在體內捻轉提插滯澀、困難,甚至不能出針。
用手指在滯針部位輕輕叩打,使緊張的皮膚和肌肉緩解,或在滯針的針柄上施灸,或在滯針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針,即可緩解滯針現象。如因單向捻動幅度過大,可將針向相反方向捻轉,待針體鬆動後即可出針。
彎針 彎針是由病人在留針過程中,突然變動體位,可操作手法不熟練,用力過猛所致。因針身彎曲在病人體內,可針柄改變了原來的刺入方向,捻轉和出針均感到困難,病人感覺疼痛。
在處理彎針現象時,要順著彎針方向,邊捻轉邊將針取出,不可用力拔針。若由於病人體位變動造成的彎針,令病人恢復原來的體位即可。
折針
折針最易發生在根部。如果針具的質量欠佳,可針體被腐蝕生鏽,或針刺手法過重,病人因強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縮等,均可引起斷針。
折針時,如果針身殘端露於皮膚之外,應囑病人不要變動體位,用鑷子下壓殘針周圍皮膚,使針體暴露,再用鑷子夾出。如殘針完全陷入皮膚,針尖到達對側皮下,可揉按斷端針孔,使針從另一端透出皮膚,隨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應採取手術方法,將針取出。

日常保健腧穴

補肺益腎的列缺穴
兩手虎口交叉相握,這時左手食指是在右腕的背部,而食指尖下就是列缺穴。此穴位於三經交會處,因此不僅對於肺經,還對大腸經和任脈的經氣都具有調節作用。
列缺穴補肺益腎的功效還來源於其與任脈連線,任脈本身就是“陽脈之海”,可以補肺腎之陰虛。因此,列缺穴也沿襲了任脈的作用,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糖尿病、耳鳴、眼睛乾澀等症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散熱去痛的尺澤穴
手心朝上,尺澤穴位於肘內側橫紋上偏外側一個拇指寬的凹陷處。這個穴位的主要作用是瀉熱。
因此對於肺經熱引起的咳嗽氣喘、胸部脹痛等病症是有效的。
此外,因為尺澤穴接近肱二頭肌的肌腱,而肱二頭肌作用是屈肘,因此此穴也能夠緩解和治療肘關節的痙攣。
保健心臟的內關穴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然後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就在離手腕第一橫紋上兩寸的兩條筋之間。內關穴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等作用,因此經常成為中醫醫治心臟系統疾病以及胃腸不適等病症的首選大穴。
因為內關穴十分好找,所以可以作為日常按揉的穴位,無論是走路還是閉目養神,都可以操作,對於調節心律失常有良好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按揉此穴不必太大力氣,稍微有酸脹感即可。
防止失眠的神門穴
神門穴位於手腕內側(掌心一側),小指延伸至手腕關節與手掌相連的一側,是針灸經常取用的穴位之一。對於心慌心悸以及失眠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舒服腰背的委中穴
屈腿時,膝關節後側也就是窩的位置出現橫紋,而橫紋的中點處即是委中穴。在針灸的“四總穴歌”里提到“腰背委中求”,可見,委中是治療腰背病症的要穴。
補血養肝的血海穴
血海位於大腿內側,請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下去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則有一塊隆起的肌肉,順著這塊肌肉摸上去,頂端即是血海穴。
古代,人們不經意間發現刺破這個地方就可以祛除人體內的淤血,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淤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淤血,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
增強胃動力善待天樞穴
天樞是胃經上的一大要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與肚臍同處於一條水平直線上,左右各有一穴。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集中了五臟六腑之氣的胸腹部穴位。因為與臟腑是“近鄰”,所以內外的病邪侵犯,天樞都會出現異常反應,起著臟腑疾病“信號燈”的作用。從位置上看,天樞正好對應著腸道,因此對此穴的按揉,必然會促進腸道的良性蠕動,增強胃動力。

針灸穴位操作方法

一、毫針刺法:是利用毫針刺耳穴,治療疾病的一種常用方法。
(1)定穴和消毒以選定耳穴作為針刺點,針刺前耳穴必須嚴格消毒,先用2.5%碘酒消毒,再用75%的酒精脫碘,待酒精幹後施術。
(2)體位和進針 一般採用坐位,如年老體弱、病重或精神緊張者宜採用臥位,針具選用26-30號粗細的0.3-0.5寸長的不鏽鋼針。進針時,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穴,中指托著針刺部的耳背,既可以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以減輕針刺的疼痛。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用快速插入的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進針均可。
(3)留針和出針 留針時間一般約15-30分鐘,慢性病、疼痛性疾病留針時間適當延長。留針期間,每隔10分鐘運針1次。出針是一次治療的結束動作,左手托住耳廓,右手迅速將毫針垂直拔出,再用消毒乾棉球壓迫針眼,以免出血。
(4)單手進針法多用於較短的毫針,用右手拇指、食指持針,中指端緊靠穴位,指腹抵住針體中部,當拇、食指向下用力時,中指也隨之屈曲,將針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5)雙手進針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俞穴位置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俞穴。

腧穴效果

1 疏通經絡
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症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2 調和陰陽
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就是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疾病發生的的機理是複雜的,但從總體上可歸納為陰陽失衡。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3 扶正祛邪
針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髮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於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