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故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於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做,一些影響戰爭全局約關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指揮員要準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敵軍就會不戰自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釜底抽薪計
- 外文名:Extracting the firewood from under the cauldron
- 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
- 含義:避其鋒芒,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字面意思:從鍋底抽掉柴火
涵義,原文,譯文,注釋,計名由來,前人批語,批語分析,戰例,
涵義
釜底抽薪,也說抽薪止沸。抽薪,從燒開水的鍋底下撤出燃燒的柴火;止沸,讓開水停止沸騰。喻從根本上解決實質性的問題。漢代董卓的《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這句話現代人常說成“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釜底抽薪,又是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一計,是預防事件爆發或爆發後尋求徹底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是指不具備與其正面對抗的條件,從其側面或幕後下功夫,從根本上減弱它的戰鬥力,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原文
不敵其力[1],而消其勢[2],兌下乾上之象[3]。
譯文
不要迎著敵人的猛勁去與之硬拚,而要設法削弱敵方的氣勢,採取以柔克剛的策略制服他。
注釋
[1]敵:對抗,攻擊。力:強力、鋒芒。
[2]消:削弱、消減。勢:氣勢。
[3]兌下乾上之象:兌下乾上為《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履卦。兌不澤,為陰柔之象;乾為天,為陽剛之象。整個卦象為陰勝陽、柔克剛。其卦辭為:“履虎尾,不至人,亨。”履:小心躡足前進。至:咬。亨:通達順利。其寓意是:虎為兇猛陽剛之獸,但只要以陰柔克之,小心謹慎行事,即使踩著了虎的尾巴,它也不會咬人。若占得此卦,預示事情將經歷險阻而後通達,終於順利。此處借用此卦,意在說明,遇到強敵,不要去與之硬碰,而要用陰柔的方法消滅剛猛之氣,然後設法制服他。
計名由來
“ 釜底抽薪” 計的策略思想淵源,可追溯到戰國時代成收書的《尉繚子》.該書《戰威第四》說:民之所以戰者氣也:“氣實則斗,氣虛則走”,"講武料敵,使敵之氣失而師散,雖形全不為之用,此道勝也".這些話的意思是:部隊所賴以作戰是勇氣;士兵勇氣旺盛就敢於戰鬥,勇氣喪失就會潰逃,講究武備,判明敵情,設法促使敵人喪失勇氣而軍心渙散,使敵軍雖然結構形式完整卻不能作戰,這就是靠的政治謀略取勝.《尉繚子》在這裡提出了一個採用某用謀略,以消減、消弱敵方的氣勢和鬥志,然後戰而勝之的策略思想.後世提出的“釜底抽薪”計,應當說,正是這種策略基礎上發展和形成的,繼《尉繚子》之後,相繼提出或提到類似思想的,有西漢《淮南鴻烈》:“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東漢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北齊史學家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至明代以後,便在更多的書面語言中出現了“釜底抽薪”這一更為概括、簡明的語言。如明代嘉靖年間戚元佐《議處宗潘疏》:“諺云: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清代吳敬梓著《儒林外史》第五回:“如今有個道理,是釜底抽薪之法:只消失個人去,把告狀的安撫信住了,眾人遞個攔詞,便歇了。”可見,明清以後,“釜底抽薪”已成為廣泛使用的民間語言,其策略思想已在多場合下被使用。
前人批語
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面奪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於左,脅從者立於右!”於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於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於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塗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批語分析
鍋里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沸騰的水和猛烈的火勢是勢不可擋的,而產生火的原料薪柴卻是可以接近的。強大的敵人雖然—時阻擋不住,何不避其鋒芒,以削弱它的氣勢?尉繚子說:士氣旺盛,就投入戰鬥;士氣不旺,就應該避開敵人。削弱敵人氣勢的最好方法是採取攻心戰。所謂“攻心”,就是運用強大的政治攻勢。吳漢在大敵當前時,沉著冷靜,穩定了將士,乘夜反擊,獲得了勝利。這就是不直接阻擋敵人、用計謀撲滅敵人氣勢而取勝的例了。宋朝的薛長儒在叛軍氣勢最盛之時,挺身而出,隻身進入叛軍之中,採用攻心戰術。他用禍福的道理開導版軍,要他們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運。叛軍中大部分人是脅從者,所以自然被他這番話說動了。薛長儒趁勢說道:“現在,凡主動叛亂者站在左邊,凡是不明真相的脅從者站在右邊。”結果,參加叛亂的數百名士兵,都往右邊站,只有為首的十三個人慌忙奪門而出,分散躲在鄉間,不久都被捉拿歸案。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敵人氣勢的一個好例子。
敵人再強大,也會有弱點,我方突然擊敗敵人的薄弱之處.再擊敗敵人主力,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體運用。戰爭中也常使用襲擊敵人後方基地、倉庫,斷其運輸線等戰術,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戰例
周亞夫平定劉濞叛亂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漢等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兵叛亂。他們首先攻打忠於漢朝的梁國。漢景帝派周亞夫率三十萬大軍平叛。這時,梁國派人向朝廷求援,說劉濞大軍攻打梁國,我們已損失數萬人馬,已經抵檔不住了,請朝廷急速發兵救援。漢景帝也命令周亞夫發兵去梁國解危。
周亞夫悅:劉濞率領的吳楚大軍,素來強悍,如今士氣正旺。我與他們正面交鋒,一下恐怕難以取勝。漢景帝問周亞夫準備用什麼計謀擊退敵軍。周亞夫說,他們出兵征討,糧草供應特別困難,我們如能斷其糧道,敵軍定會不戰自退。
滎陽是扼守東西二路的要衝,必須搶先控制。周亞夫派重兵控制滎陽後,分兩路襲擊敵軍後方:派一隻部隊襲擊吳、楚供應線,斷其糧道;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敵軍後方重鎮冒邑。周亞夫占據冒邑,下令加固營寨,準備堅守。劉濞聞報大驚,想不到周亞夫根本不與自己正面交鋒,卻迅速抄了自己的後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往冒邑前進,攻下冒邑,打通糧道。劉濞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冒邑。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守城池,拒不出戰。敵軍數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亂箭射回。劉濞無計可施,數十萬大軍駐紮城外,糧草已經斷絕。雙方對峙了幾天,周亞夫見敵軍已數天飢餓,士氣衰弱,已經毫無戰鬥力了。他見時機已到,調集部隊,突然發起猛攻。精疲力竭、軟弱無力的叛軍不戰自亂。叛軍大敗,劉濞落荒而逃,在東越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