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額、頭頂和枕金黃色具粗著的黑色軸紋,後頸金黃色較淡,眼先和短的髭紋黑色,頰和
耳羽金黃或淡橄欖黃色。其餘上體亮橄欖黃色、有的微沾綠色,兩翅暗褐色,但翅表面仍為橄欖黃色,尾橄欖褐色,外翈羽緣綴黃色。下體亮黃色,喉中部較淡,腹和兩脅綴有綠色。
虹膜棕紅或金黃褐色,嘴角褐或石板褐色,下嘴基部較淡,腳淡黃褐色或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6~9克,♀8克;體長♂103~118毫米,♀98~104毫米;嘴峰♂12~12.5毫米,♀10~12毫米;翅♂45~52毫米,♀46~50毫米;尾♂44~47.5毫米,♀44~48毫米;
跗蹠♂17.5~18毫米,♀17~18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其他季節則多成群,特別是冬季常集成10餘只至數十隻的大群。多在林下灌林叢間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在
灌叢間飛來飛去,但不遠飛,偶爾也下到地上覓食。
遷徙:留鳥
分布範圍
原生種分布地:孟加拉、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
尼泊爾、泰國、越南。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北部
貢山、西部盈江、南部勐臘、綠春、東南部屏邊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900~1200米的
常綠闊葉林中。巢呈半球形或杯狀,通常置巢於林下灌木上或竹叢上。每窩產卵4枚,卵白色、通常光滑無斑,偶爾被有少許細小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15.4毫米×12.1毫米。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 | 學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 | Stachyris chrysaea assimilis | |
| | Stachyris chrysaea aurata | |
| | Stachyris chrysaea binghami | |
| | Stachyris chrysaea chrysaea | |
| | Stachyris chrysaea chrysops | |
| | Stachyris chrysaea frigida | |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雖然該鳥在尼泊爾局域分布,較為罕見,但在其它產地仍屬常見物種(del Hoyo et al. 2007)。金頭穗鶥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不豐富。
種群趨勢: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