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頭穗鶥

金頭穗鶥

金頭穗鶥(學名:Stachyris chrysaea)小型鳥類,體長10~11厘米,是一種黃色小鳥。頭頂金黃色有黑色縱紋,眼先黑色,在頭、頰和耳羽金黃色的襯托下亦甚醒目。上體橄欖黃色,下體亮黃色,腹和兩脅沾綠。

相似種黃喉穗鶥紅頭穗鶥頭頂均不為金黃色而為棕紅色,上體亦不為橄欖黃色而為橄欖褐或橄欖綠色,下體亦不為亮黃色而為茶黃色或灰黃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結小群活動於原始林次生林及松林的低矮樹叢的葉間,常與其他種類混群。叫聲為非常嘹亮的4~8聲低哨音“toot~”,第一聲或前兩聲加重而有停頓;也有群鳥的吱吱叫聲。

基本介紹

  • 外文名:Golden Babbler
  • 中文學名:金頭穗鶥
  • 拉丁學名:Stachyris chrysae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畫眉科
  • :穗鶥屬
  • :金頭穗鶥
  • 亞種:6亞種
  • 命名人及年代:Blyth,1844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額、頭頂和枕金黃色具粗著的黑色軸紋,後頸金黃色較淡,眼先和短的髭紋黑色,頰和耳羽金黃或淡橄欖黃色。其餘上體亮橄欖黃色、有的微沾綠色,兩翅暗褐色,但翅表面仍為橄欖黃色,尾橄欖褐色,外翈羽緣綴黃色。下體亮黃色,喉中部較淡,腹和兩脅綴有綠色。
虹膜棕紅或金黃褐色,嘴角褐或石板褐色,下嘴基部較淡,腳淡黃褐色或肉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6~9克,♀8克;體長♂103~118毫米,♀98~104毫米;嘴峰♂12~12.5毫米,♀10~12毫米;翅♂45~52毫米,♀46~50毫米;尾♂44~47.5毫米,♀44~48毫米;跗蹠♂17.5~18毫米,♀17~18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900~1300米的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溝谷林、竹林林緣疏林灌叢。

生活習性

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其他季節則多成群,特別是冬季常集成10餘只至數十隻的大群。多在林下灌林叢間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在灌叢間飛來飛去,但不遠飛,偶爾也下到地上覓食。
遷徙:留鳥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

分布範圍

原生種分布地:孟加拉、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盈江、南部勐臘、綠春、東南部屏邊和西藏東南部墨脫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900~12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巢呈半球形或杯狀,通常置巢於林下灌木上或竹叢上。每窩產卵4枚,卵白色、通常光滑無斑,偶爾被有少許細小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15.4毫米×12.1毫米。

亞種分化

金頭穗鶥(6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命名人及年代
01
金頭穗鶥緬泰亞種
Stachyris chrysaea assimilis
Walden,1875
02
Stachyris chrysaea aurata
Meyer de Schauensee,1938
03
金頭穗鶥印緬亞種
Stachyris chrysaea binghami
Rippon,1904
04
Stachyris chrysaea chrysaea
Blyth,1844
05
金頭穗鶥馬來亞種
Stachyris chrysaea chrysops
Richmond,1902
06
金頭穗鶥印尼亞種
Stachyris chrysaea frigida
Hartlaub,1865
註:表格信息來源參考。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未量化。雖然該鳥在尼泊爾局域分布,較為罕見,但在其它產地仍屬常見物種(del Hoyo et al. 2007)。金頭穗鶥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不豐富。
種群趨勢:下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