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圖(馮寧版古代書畫)

金陵圖(馮寧版古代書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金陵圖》描繪宋代南京城市風貌的清代宮廷寫實風俗畫長卷。《金陵圖》有三個存世版本,分別為清代宮廷畫師謝遂、楊大章、馮寧繪製,其中謝遂、楊大章版《金陵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馮寧版現藏於德基藝術博物館。乾隆執政末期,先後命宮廷畫師謝遂、楊大章、馮寧多次仿繪《金陵圖》。

三版作品皆被收錄於《石渠寶笈》,屬皇家上等收藏,珍藏在皇室內府。直到末代皇帝溥儀假借恩賞之名轉移珍寶,馮寧版《金陵圖》自此流落民間,幾經輾轉,被德基藝術博物館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陵圖
  • 外文名An Era in Jinling
  • 作者:馮寧
  • 畫作類型:古代書畫、風俗畫
  • 描繪地點:南京(古稱金陵)
  • 規格:縱35cm 橫1050cm
  • 現收藏地德基藝術博物館
  • 材質:紙本設色
  • 創作年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畫作簡介,藝術價值及歷史價值,作者簡介,創作背景,其他館藏,評價,

畫作簡介

金陵圖
《金陵圖》(全景圖)
《金陵圖》(全景圖)
《金陵圖》,縱35厘米、橫1050厘米, 紙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和細膩嚴謹的寫實手法,生動描繪了宋代金陵(今江蘇南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階層人民的社會生活。畫卷從右至左大致可分為鄉野景致、秦淮街市和郊野風光三部分,共繪有人物形象533個,動物 90隻,車馬轎輿24餘,店鋪商販40餘,郊外風光宜人,百姓和樂,生活恬淡;城內商業繁華,街市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蔚為大觀。
畫面內容
金陵圖
金陵圖三段內容
第一段主要描繪鄉野景致,丘陵山崗連綿,行人推車擔物、車夫駕車趕畜,農人忙於農事,婦人樹下紡織,行旅之人神色悠閒,農舍田園一派祥和恬淡。護城河邊,作為古代城市防禦工事的羊馬牆,也罕見地被畫家記錄下來。
第二段,據南京城市史著名研究學者、作家薛冰考證,畫面描繪的是南門(今中華門)至城西下水門(今水西門)一帶,今南京門西地區(中華門以西)的市井風貌。另據南京地方歷史學者周安慶、張宏研究,此段描繪了東門(今通濟門)至城西下水門之間的熱鬧街市。
畫中所繪瓮城皆呈向外凸的半圓形,中間又以直牆對稱分隔,形成三道城門,細節展現了宋代城牆的官式營造形制,蘊含著古人無盡的智慧。
畫中街道位於今門西地區,該地區是六朝以來逐漸發展起來的居民最集中、商市最繁華的區域。人物、景觀和器具皆被畫家巧妙安排、精心布置於畫卷之中:以酒樓正店為代表的餐飲業、以勾欄瓦舍為代表的娛樂業、以染坊織工為代表的手工業、以私塾學堂為代表的教育業,均在長卷中清晰具象地展現。
第三段則展現了從下水門(今水西門)外至清涼山一帶郊野風光。畫中可見牧童郊外玩耍、漁民岸邊聚餐;漁船穿梭,客船滿載,一片秦淮風光。秦淮河作為南京的母親河,為百姓提供生活用水、供給土地灌溉,又承載著交通運輸、商業運轉等多種功能,孕育著古都南京,見證著南京兩千五百年的繁華變遷。

藝術價值及歷史價值

《金陵圖》畫卷保存尚完整,仍然還為清宮原裝裱樣式,雖包首上的題簽已然失去,但玉別子上面清楚鐫刻:“乾隆御賞 馮寧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文字。
金陵圖共鈐有十二枚印章,包括姓名章、鑑賞印、珍藏印三類。
姓名章:“臣”“寧”,為作者馮寧鈐印。
鑑賞印:乾隆鑑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此四為乾隆皇帝印璽);嘉慶鑑賞、嘉慶御覽之寶(此二為嘉慶皇帝印璽);宣統御覽之寶(此為宣統皇帝印璽)。
珍藏印:石渠寶笈、寶笈三編(此二為清內府鑑藏印);宗治珍藏。
《金陵圖》卷,構圖形式與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或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相類,皆先繪鄉村景色,而後進入喧囂擾攘的城市之中,以細膩嚴謹的寫實筆法描繪風土人物。畫作以散點透視和平行透視表現畫面,又在宋代院體畫風基礎上融入了一些元、明人的筆意,以工兼寫,精繪細寫,構圖布局嚴謹,層次節奏分明,聚散疏密有致,造型準確生動,設色清麗典雅。
畫卷為研究宋代金陵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提供了文字未有記載或無法描述的形象資料,例如展現了宋代建築形式(如農家屋舍、城郊驛站、圓形古井、木橋、城牆城門、商鋪酒館、學堂廟宇);農耕社會下宋代手工業的發展規模與種類;多種交通方式促進了商業及經濟形式的發展;宋時民間各階級的服飾與民俗。《金陵圖》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濃縮了豐富多彩的金陵城鄉生活情趣,文化氣息十分濃郁。
馮寧版《金陵圖》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宋代金陵風俗畫卷散佚的缺憾,是珍貴的圖像資料,歷史價值和學術意義非同尋常。這一現實主義風俗畫卷承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為人們研究宋代社會風俗史、經濟史、商貿史、農業與手工業史、建築史乃至交通運輸史等,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圖畫參考依據,故而值得世人珍視。

作者簡介

馮寧(生卒年不詳,生活於清乾隆時期),江蘇松江(今屬上海)人。乾隆後期至嘉慶朝宮廷畫家。胡敬《國朝院畫錄》記載:“馮寧,乾隆後期至嘉慶朝宮廷畫家,工人物、樓閣。”馮寧繪製《金陵圖》時間在楊大章之後,供職時間上,略晚於楊大章,二人應當有過一段共事的經歷。馮寧作為一位技法比較全面的畫家,非常適合在宮廷內供職,其多件作品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

創作背景

1765年(乾隆三十年),清高宗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偶遇無款的《宋院本金陵圖》,展卷瀏覽後,執筆寫下詠史喻今的御製詩《題〈宋院本金陵圖〉》(六首),《宋院本金陵圖》原作現已散佚,《石渠寶笈·續編》著錄了這組詩,
乾隆皇帝對此畫非常喜愛和看重,先後命謝遂、楊大章、馮寧三位宮廷畫師接連仿作。

其他館藏

《金陵圖》另有兩版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分別為:
謝遂《仿宋院本〈金陵圖〉》
謝遂《仿宋院本〈金陵圖〉》卷,由乾隆宮廷畫師謝遂完成於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紙本設色,縱33.3cm 橫937.9cm。
本卷畫金陵城的城市村廛,店鋪街景,市井人物,細節繁多,熱鬧非凡。全圖用筆精謹,人物神情生動。與台北故宮另藏的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相比,二卷構圖布局均十分類似,但在細節人物方面略有減省 。
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
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卷,乾隆宮廷畫師楊大章完成於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紙本設色,縱34.1cm 橫1088.3cm。
本卷記錄古代城市生活的形形色色,自右開始映入眼帘是恬靜的郊區農村,過護城河後進入金陵城,城裡人車雜沓,各類店鋪林立,販夫走卒、男女老少穿梭於熱鬧喧囂的市井中,全卷用色鮮明清亮,人物表情姿態生動,細節講究與台北故宮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皆為長卷式寫實風俗畫的代表。

評價

聶崇正先生評價其“為人們研究古代南京城提供了寶貴的圖像資料,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薛冰先生在《格致南京》中描述為“這可以說是宋代南京的“清明上河圖”,使我們可以形象生動地看到當時的城市風貌”, 著名文物鑑定家易蘇昊曾評價馮寧版《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寫南京風俗,聯結南京、北京及盛京瀋陽的歷史證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