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木犀科植物)

金鐘(木犀科植物)

金鐘,別名:金鐘花、迎春柳、迎春條、金梅花、金鈴花;拉丁文名:Forsythia viridissima Lindl.木犀科連翹屬植物落葉灌木,高可達3-3.5m。全株除花萼裂片邊緣具睫毛外,其餘均無毛。生於山坡灌叢中、溪岸、林緣。黃金條先葉而花,金黃燦爛,可叢植於草坪、牆隅、路邊、樹緣,院內庭前等處。木犀科植物金鐘花的果殼、根或葉可入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金鐘
  • 拉丁學名:Forsythia viridissima Lindl.
  • 別稱:金鐘花、迎春柳、迎春條、金梅花、金鈴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捩花目
  • :木犀科
  • :丁香族
  • :連翹屬
  • :金鐘花
  • 分布區域:原產中國中部、西南,北方及朝鮮都有栽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栽培方法,經濟價值,園林用途,藥用價值,

形態特徵

落葉灌木,高可達3米,全株除花萼裂片邊緣具睫毛外,其餘均無毛。枝棕褐色或紅棕色,直立,小枝綠色或黃綠色,呈四棱形,皮孔明顯,具片狀髓。葉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3.5-15厘米,寬1-4厘米,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通常上半部具不規則銳鋸齒或粗鋸齒,稀近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中脈和側脈在上面凹入,下面凸起;葉柄長6-12毫米。花1-3(-4)朵著生於葉腋,先於葉開放;花梗長3-7毫米;花萼長3.5-5毫米,裂片綠色,卵形、寬卵形或寬長圓形,長2-4毫米,具睫毛;花冠深黃色,長1.1-2.5厘米,花冠管長5-6毫米,裂片狹長圓形至長圓形,長0.6-1.8厘米,寬3-8毫米,內面基部具桔黃色條紋,反卷;在雄蕊長3.5-5毫米花中,雌蕊長5.5-7毫米,在雄蕊長6-7毫米的花中,雌蕊長約3毫米。果卵形或寬卵形,長1-1.5厘米,寬0.6-1厘米,基部稍圓,先端喙狀漸尖,具皮孔;果梗長3-7毫米。花期3-4月,果期8-11月。
金鐘花金鐘花
落葉灌木。莖叢生,枝開展,拱形下垂,小枝綠色,微有四棱狀,髓心薄片狀。單葉對生,橢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中部以上有鋸齒,中脈及支脈在葉面上凹入,在葉背隆起。花期3~4月,先葉開放,深黃色,1~3朵腋生。蒴果卵球形,先端嘴狀。枝中有片狀髓。
金鐘花金鐘花

生長習性

金鐘花金鐘花
習性特徵喜光,略耐陰。喜溫暖、濕潤環境,較耐寒。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乾旱,較耐濕。根系發達,萌櫱力強。 在溫暖濕潤、背風面陽處,生長良好。在黃河以南地區夏季不需遮蔭,冬季無需入室。

地理分布

產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雲南西北部。除華南地區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尤以長江流域一帶栽培較為普遍。生山地、谷地或河谷邊林緣,溪溝邊或山坡路旁灌叢中,海拔300-2 600米。原產中國中部、西南,北方及朝鮮都有栽培。
金鐘花金鐘花

栽培方法

金鐘花金鐘花
用扦插、壓條、分株、播種繁殖,以扦插為主。硬枝或嫩枝扦插均可,於節處剪下,插後易於生根。
金鐘花金鐘花
對土壤要求不嚴,盆栽要求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土。
澆水春秋二季1日至2日澆1次,夏季每日1次至2次,冬季見土面乾時再澆。地植冬末春初應保持土壤濕潤,以促進花芽膨大與開花。
盆栽每半月施1次稀薄液肥,孕蕾期增施1次至2次磷鉀肥,可使花大色艷。地植於冬春開溝施1次有機肥即可。每年花後剪去枯枝、弱枝、過密枝,短截徒長枝,使之通風透光,保持優美株形。只要注意改善栽培條件,加強科學管理,一般不會發生病蟲害。

經濟價值

園林用途

黃金條先葉而花,金黃燦爛,可叢植於草坪、牆隅、路邊、樹緣,院內庭前等處。

藥用價值

金鐘花的果殼、根或葉可入藥,是極好的中藥原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金鐘花的果殼、根或葉。
【科屬分類】木犀科
金鐘(木犀科植物)
【性味】苦;性涼
【功效】清熱;解毒;散結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主治】感冒發熱;目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克;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根、葉、果殼:味苦、性溫。有清熱解毒、祛濕瀉火的作用。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中藥化學成分】葉中含有
1
牛蒡甙(arctiin)
2
牛蒡甙元(arcti-genin)
3
穗羅漢松脂酚(matairesinol)
4
穗羅漢松脂酚甙(mata-iresinoside)[1,2]
5
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 )
6
紫雲英甙(astraga-lin)[1]
7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
8
β-羥基洋丁香酚甙(β-hydroxy-acteoside)[3]
9
果實中含有牛蒡甙[4,5]
10
牛蒡甙元
11
穗羅漢松脂酚
12
穗羅漢松脂酚甙
13
芸香甙
14
白樺脂酸(betclinic acid)
15
熊果酸(ursolic acid)
16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5]
17
洋丁香酚甙及β-羥基洋丁酚甙[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