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歷史,建築格局,兩岸友好,地圖信息,
建築歷史
金谷寺始建於公元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金谷寺建成後,寺內供奉神庵佛(定光佛)。1951年,由於意外火災,金谷寺佛像全部被燒毀,恰遇當時政府大興文教運動,遂將該場所作為金砂公學,供培養學生之用。1961年5月金谷寺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永定縣對金谷寺進行修繕;2007年9月,經省文物局批准,嚴格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永定縣對金谷寺進行全面修復,並恢復歷史原貌,安放定光佛。 2007-2008年,永定政府對金谷寺重新進行了修復。
金谷寺具有光榮和悠久的革命歷史。1928年7月,福建省第一個工農紅軍營在這裡成立。同年8月,溪南區首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此召開,並建立福建省第一個區級紅色政權溪南區蘇維埃政府。1961年,設溪南革命紀念館;1978年3月改設為永定暴動陳列館。
建築格局
金谷寺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占地面積1037.7平方米,建築面積759.57平方米,由上廳、下廳、兩側廂房,兩側土木結構平房及內外天井、兩側天井組成;主廳(上廳)重檐歇山頂,下廳歇山頂,全部建築均為抬梁式構架,是一座典型的獨門獨戶庭院式建築。寺前有半畝水塘,正門翹角飛檐恰似展翅向著東升的朝陽高飛的鳳凰,石頭雕刻的門框上,赫然刻著古樸端莊的三個鎦金大字“金谷寺”。兩邊門框上一併刻有一副對聯:“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以東嶽。”對聯以行體書成,字型如行雲流水,在飄逸中顯現剛勁。
定光古佛又稱定光佛、定光大師、定光菩薩、聖翁。在宋代,定光古佛在福建就頗有影響,所謂“七閩香火,家以為祖”,在客家地區影響更大,成為客家人的保護神。舊時,金砂一直作為連線上杭與永定最快捷的陸路通道,在明清時期往返於兩郡的商賈官吏、遊民走卒都會前往金谷寺參拜,以祈求官運亨通,商貿順利,人丁興旺。因寺中菩薩“頗為靈驗”,前來祈福的人絡繹不絕。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谷寺漸漸成為永定境內一處蜚聲各地的佛地勝境。
兩岸友好
西田村,該村全部為張姓,到21世紀初,已歷31代。明清時期,西田村部分張氏子孫移居台灣,把定光古佛崇拜也帶到了台灣。據考證,台灣彰化的“定光佛廟”就是金砂鄉張氏遷居台灣後,仿效故里“金谷寺”的樣式建設的。2007年2月,台灣海峽兩岸合作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張世良先生率“台閩宗教文化參訪團”到金砂鄉參觀、考察。 2010年3月,由台灣“海峽兩岸合作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張世良率領的彰化定光佛宗教文化參訪團一行,於22-23日抵達福建永定縣參訪。同時,台灣彰化“定光佛廟”與福建永定金砂鄉“金谷寺”在此間簽訂了締結友好關係協定書。
地圖信息
地址: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金砂新街永定暴動遺址金砂紅色舊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