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秋暮登雨花台》是清代文學家顧貞觀創作的一首詞。上片以“此恨君知否”發問,統領全篇,接著便提到南朝亡國之君陳後主和其愛妃張麗華,摹擬陳後主的口吻敘述其荒誕之事,對陳後主的心態和行徑作了無情的諷刺和嘲笑;下片視角轉換,轉入“傷今”,詞人化用前人詩句,通過自比庾信重遊,哀嘆人間從古至今的滄桑浩劫,又感喟文人詞賦的於世無補,結尾點題“秋暮”,抒發悲恨之情。全詞既是弔古,也是借古鑒今,筆法冷峻,詞風辛辣,別有意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縷曲·秋暮登雨花台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顧貞觀
- 作品出處:《彈指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金縷曲·秋暮登雨花台
此恨君知否?問何年,香消南國,美人黃土?結綺新妝看未竟,莫報諸軍飛渡。待領略傾城一顧。若使金甌常怕缺,縱繁華千載成虛負。瓊樹曲,倩誰譜?
重來瘐信哀難訴。是耶非、烏衣朱雀,舊時門戶。如此江山剛換得、才子幾篇詞賦。吊不盡人間今古。試上雨花台上望,但寒煙衰草秋無數。聽嘹唳,雁行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雨花台:在今南京市中華門南約一公里處。雨花台名始於南朝梁代,相傳中崗建有高座寺,雲光法師在山頂築台講《法華經》,天上落花如雨,故名。
- 結綺:指結綺閣。據《陳書·皇后傳·後主張貴妃》載:南朝陳後主至德二年,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閣高數丈,並數十間,窗牖、壁帶之類皆以沉檀香木為之,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其服玩之屬,瑰奇珍麗,窮極奢華,盡古所未有。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龔、孔二貴嬪居望仙閣。
- 諸軍飛渡:指韓擒虎率隋軍攻陷建康(南京),陳亡之事。
- 傾城:喻指美女。此處指南朝陳之張貴妃等人。
- 金甌:指國土。《南史·朱異傳》:“(武帝)嘗夙興志武德閣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唐司空圖《南北史感遇》之五:“兵圍梁殿金甌破,火發陳宮玉樹摧。”
- 虛負:猶虛設。
- 瓊樹曲:瓊樹,猶玉樹。陳後主曾作《玉樹後庭花》曲。
- 庾信哀:作者自比庾信,謂似當年庾信生起無限的故國之思。南朝梁詩人庾信,使西魏,阻於兵,留長安。北周代西魏後,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位雖通顯,而常有鄉關之思,遂作《哀江南賦》以寄意。
- 烏衣朱雀:唐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嘹唳:形容聲音響亮淒清。宋梅堯臣《范饒州夫人輓詞》:“江邊有孤鶴,嘹唳獨傷神。”
白話譯文
這種怨恨您可知道嗎?請問何年玉殞香消的南國美人化為一杯黃土?結綺樓上美人新妝還未看夠,不要報敵軍已經南渡的訊息。再等我把美麗的妃子一顧。如果總是擔心江山破碎,即使繁華千年也算是虛度。那一曲動聽的玉樹後庭花啊,又請誰來把曲子填譜?
想必庾信重來江南也會悲哀難訴。是是非非由誰來評判,而今烏衣巷口早已夕陽西斜,朱雀橋畔只留有舊時門戶。大朝更迭盛興亡的繁華舊事,只換得風流才子們的幾篇詞賦。憑弔不盡人間千古。登臨雨花台極目遠望,只有寒煙衰草綿綿無數。嘹唳的哀鳴聲中,行行鴻雁正向南飛去。
創作背景
雨花台位於南京,而南京乃六朝的都城,也是南明的首都。南明弘光政權覆亡(1645)時,顧貞觀只有九歲,然而因為他的故鄉在無錫,離南京不遠,當時悲慘的場面,即使不曾目睹,也一定有所耳聞,應該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他身處所謂康熙盛世,未敢直抒胸臆,只能借陳朝史實,以寫其胸中隱痛。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恨君知否?”開頭一問,驚心動魄。這種亡國之“恨”,久已鬱積於胸,今日終得一吐。在這萬般寂寥之中,作者悲憤之極,又發出另外一問:當年陳後主的愛妃張麗華是何年玉殞香消、魂歸黃土的?發問至此,作者不直接回答,而是回敘陳朝亡國前的鬧劇,並摹擬陳後主的口吻:我還沒看夠結綺閣中張麗華的新妝,暫且不要把隋軍飛渡長江的訊息向我稟報,我還得細細領略她一笑傾城的美貌呢。人生在世,總應該享受一下繁華的快事,不然的話,便算是虛負了一生。況且,我已寫好了《玉樹後庭花》的歌詞,正想請人來為之譜曲,至於金甌會不會破缺,那是根本管不上的,擔驚受怕,簡直是瞎操心。這一大段代人自白的筆墨,幾乎占去上片的大部分篇幅,惟妙惟肖地畫出陳後主醜陋無恥的神態,而在極盡諷刺嘲笑的語調中,蘊含了極深的憤恨和痛心。值得注意的是“若使”二句中,用了“千載”一詞,說明這種亡國的悲劇一直延亘到南明,真可謂“念往昔、繁華盡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下片由懷古轉入傷今,筆致不限於有陳一朝,而是包舉整個六朝。“重來瘐信哀難訴”,作者此處隱然以庾信自比。“如此”三句,寄慨遙深,一方面哀嘆人間從古至今的滄桑浩劫,另一方面又感喟文人詞賦的於世無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此之謂也。“試上”一句點題,並承上啟下,既暗示以上云云都是在雨花台上所發出的感慨,又為下面的所見所聞安排好立腳之點。“寒煙衰草”,照應題中“秋暮”,是眼中的實景,同時也是運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作者將“凝綠”易為“秋無數”,頗見匠心,不僅烘托出一種蕭瑟悲涼的氣氛,也為全詞平添了象喻的色彩。如果說,“吊不盡人間今古”是從時間的角度哀嘆歷代的禍不旋踵;那么,這一句則是從空間的角度,指出隱藏在太平盛世的衰敗與腐朽。其境界,唯吳文英“連呼酒,上琴台去,秋與雲平”(《八聲甘州·靈岩陪庾幕諸公游》)庶幾近之。這種情調,作者在他的《青玉案·天然一幀荊關畫》中表現得更為明顯:“登臨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淚盈把。”結拍二句,以“嘹唳”的雁聲收束全篇,斷續的雁聲伴和著作者的悲嘆,淒清悲咽。
名家點評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黃拔荊:此詞懷古傷今,悲嘆六朝敗亡相繼的歷史,筆法冷峻,詞風辛辣,別有意趣。尤其“結綺新妝看未竟”以下七句,虛擬陳後主口吻,表現其沉迷聲色、荒淫誤國的行徑,活現出“不愛江山愛美人”的荒君醜惡嘴臉。一般感慨興亡之作總是正面評說,此處卻以漫畫式筆觸,將嚴肅思想寓於生動活潑的諷刺之中,讓亡國之君一本正經地道出真實的心理活動,儼然一篇自供狀,其荒謬無恥便躍然紙上。(《中國詞史 下》)
作者簡介
顧貞觀(1637~1714),字遠平,後改字華峰,號梁汾。江蘇無錫人。康熙五年(1666)順天舉人。擢秘書院典籍。十五年(1676)館納蘭相國家,與納蘭性德交誼甚篤。甲子(1684)歸里,築“積書岩”,著書終老。工詞,與陳維崧、朱彝尊並稱為“詞家三絕”。有《積書岩集》,詞有《彈指詞》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