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天然一幀荊關畫

青玉案·天然一幀荊關畫》是清代文學家顧貞觀的詞作。此詩上片詞人以藝術家的眼光審視大自然,深感美景如畫,對眼前之景由衷的感嘆;下片由景入情,直抒登臨之感。全詞抑揚頓挫,波瀾起伏,寓意深厚,極具淒艷之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青玉案·天然一幀荊關畫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彈指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顧貞觀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青玉案1
天然一幀荊關畫2,誰打稿3,斜陽下?歷歷水殘山剩也4。亂鴉千點,落鴻孤煙5,中有漁樵話6
登臨我亦悲秋者7,向蔓草平原淚盈把8。自古有情終不化。青娥冢上9,東風野火,燒出鴛鴦瓦10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青玉案:詞牌名。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因取以為調名。雙調六十七字,前後片各五仄韻。亦有第五句不用韻者。
  2. 幀(zhēn):圖畫的一幅。荊關:荊,指五代時畫家荊浩;關,指荊浩弟子關同。荊、關均以山水畫名世。
  3. 打稿:起稿。
  4. 歷歷:分明可數。水殘山剩:同“殘山剩水”,指亡國或變亂後山河殘破景象。
  5. 落鴻:即孤鴻。鴻,鴻雁。
  6. 漁樵話:漁父與樵夫的閒話。
  7. 悲秋者:傷心人。
  8. 盈把:滿把。把,一手握取的數量。
  9. 青娥冢(zhǒng):王昭君墓。
  10. 鴛(yuān)鴦(yāng)瓦:由兩瓦片一俯一仰合成者。

白話譯文

是誰在構思打稿,畫出一幀像荊浩、關同所作的圖畫?那夕陽下,分明是殘山剩水,上面亂鴉千點落鴻哀怨,漁樵們談論著盛衰興亡的閒話。
我登高臨遠,也不禁為秋景悲傷,對著平原野草熱淚盈盈而下。自古以來有情者至死不化,你看那青娥墓下春風野火,也只是燒出鴛鴦雙瓦。

創作背景

此詞大約寫於順治(清世祖年號,1644—1661年)末年或康熙(清聖祖年號,1662—1722年)之初。當時顧貞觀到湖北的楚黃官署去探望姐姐顧貞立。其時清初社會動盪尚未結束,臨水登山,更激發了詞人的家國之痛,易主之悲,於是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的上片,重在寫景,通過描述觸目所見之景,傳達出心中的感傷之情。
首句作者以讚美口吻將河山勝景比作五代時大畫家荊浩、關同的山水畫卷,充滿了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讚嘆和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第二句筆鋒陡轉,指出這美好景色已因歷經戰火而殘破不堪。一揚一抑,傷時憂國之心畢見。“歷歷”句徒然一抑,戰爭給這大好山水留下分明可數的傷痕:處處可見殘破之狀。“亂鴉”三句,是對殘山剩水的渲染和補足,渲染出離亂、饑饉、荒寒的冷色調,加深了山河衰敗,民眾流離的感嘆。末句雖沒有道出漁樵對話的具體內容,但易代之悲,破國亡家之痛已是不言而喻。
詞的下片,則重在抒情,抒寫出“登臨”之下所觸發的悲傷怨苦,同時也是上片“漁樵話”的繼續,順勢將自己因家國淪落而淚灑荒原野蔓之間的悲痛盡落紙間,同時把自己對家國的熱愛用“自古有情終不化”表白得淋漓盡致。換頭二句,緊承上片“漁樵話”的興亡之感。“自古有情終不化”,是極為重要之句,它既說明了淚灑荒原的感情內因,又進而強調了這種感情的貞堅不化。末三句,則將這種緬懷故國之情形象化,具體化。詩人以此墳頭之草不死、墳頭野土不散的意象,來表述湊結心頭“終不化”的怨苦之情,淒艷絕倫,不同凡響。
詞的上片前三韻,一揚一抑,深沉悲慨已溢見筆端,傷亂憂國心躍現。下片變為主觀抒述,聚焦點在“自古有情終不化”之“化”字上。結之以鷺鴦瓦、青娥冢,凝結心頭之怨苦,被意象烘托得極悽苦、極悸動,也極見淒艷美。上片下片的收縮都以三個相應觀照句,效果均佳。
此詞平直中見委婉,議論中寄深情,是寫景,也是詠史,它把古代軍閥混亂造成的罪惡,活生生展現在讀者面前,比一般詠史之作更為感人。詞雖從寫景入手,卻蘊含著特定時代的沉思哀苦,因此產生一種悽厲、驚心的效果。

名家點評

清朝大臣孫爾準論詞絕句》:“東風野火鴛鴦瓦,才是平生第一篇。”

作者簡介

顧貞觀(1637—1714),清代文學家。原名華文,字遠平、華峰,亦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晚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的曾孫。順治中與同里嚴繩孫等結“雲門社”,康熙初以詩文受知於大學士魏裔介,名噪京師。考選得秘書院典籍職。康熙十年(1671年)受南北黨爭餘波之累,落職歸里。康熙十五年(1676年)再度進京,館於明珠家,與納蘭性德結性命交。納蘭卒,還江南著述,里居三十載以終。其詞風格清勁明爽,不柔靡不雕琢。有《彈指詞》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