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縷曲·瀚海飄流燕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梁啓超
- 作品出處:《飲冰室合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金縷曲1
丁未五月歸國2,旋復東渡3,卻寄滬上諸子4。
瀚海飄流燕5,乍歸來6、依依難認7,舊家庭院。惟有年時芳儔在8,一例差池雙剪9。相對向10、斜陽悽怨11。欲訴奇愁無可訴12,算興亡、已慣司空見13。忍拋得,淚如線。
故巢似與人留戀。最多情、欲黏還墜,落泥片片。我自殷勤銜來補,珍重斷紅猶軟14。又生恐15、重簾不捲16。十二曲闌春寂寂17,隔蓬山18、何處窺人面19?休更問20,恨深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金縷曲:詞牌名。
3.旋:立即,馬上。東渡:指去日本。
4.卻:又。滬上:指上海。諸子:指詞人子女。
5.瀚海:大海。
6.乍:忽然,剛剛。
7.依依:依稀。
8.芳儔:指舊時的花間伴侶。
9.一例:一行。差池:形容燕子起飛時羽毛參差不齊的樣子。出自《詩經·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雙剪:指燕尾。燕尾分開,形似剪刀。
10.相對向:相互對面。
11.斜陽:夕陽。
12.奇愁:特異的憂愁。
13.慣司空見:即司空見慣。
14.珍重:愛惜。斷紅:落花。
15.生恐:生怕,擔心。
16.重簾不捲:簾,用以遮隔內外者,重簾不捲則遮隔更深。詞人以此自喻為被人遮隔,無從表現。
17.闌:欄桿。寂寂:寂寞。
18.蓬山:即蓬萊山,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之一。
19.窺:看。
20.休:不要。更:再。
白話譯文
丁未年五月回國,立刻東渡日本,又寫給在上海的子女。
大海渺茫燕子飛來,忽然回來,依稀難認,哪是舊家庭院。只有舊時花間伴侶尚在,一行燕子毛羽參差燕尾如剪。互相面對,正夕陽西下淒涼哀怨。想傾訴那特異的憂愁又無處可訴,算起興亡事,已是司空見慣。哪忍心拋卻,眼淚如線流不斷。
老巢好像最使人留戀。最多情,要含泥粘巢卻又墜,落下片片含泥。我自願辛勤勞苦銜泥來補,可又愛惜落花那新泥尚軟。又擔心,重簾不捲。十二曲欄桿尚在可春光寂寞,遠隔那蓬萊山,到哪裡去窺見人面?不要再問,那愁恨的深和淺。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較易理解,關鍵在於全詞都用比喻。燕子喻維新志士,流燕就是流亡在外的作者。故巢喻清王朝,主要指光緒持政的朝廷。斜陽喻時局,隔蓬山的人指被幽禁的光緒。這些比喻,都具象徵性。但是,並不是常州派那種隱晦,而是借物言事,內容比較易於把握。
上片寫歸來的傷感。作者自喻為流燕,海外飄零已久。九年相別,回國與維新人士相見,“相對向、斜陽悽怨。”時局危艱,已無可挽回,如夕陽在山了。維新人士此時已沒有多少力量,只能相對悽怨。作者以“算興亡、已慣司空見”一句,表達他對清王朝必然覆亡的評價,又以“忍拋得,淚如線”的形象描述,表達他對清王朝,主要對光緒依戀之情。梁啓超是一個較清醒的政治家。他流亡海外時,和康有為的分歧之一,便是康有為仍然效忠清王朝,保皇不變。梁啓超審時度勢,已觀察到清王朝滅亡是不可避免的,光緒也是保不住的。所以,即便他對有知遇之恩的光緒還存在懷念、依戀,但他對清王朝已是斷絕希望了。
下片集中寫懷念被幽禁的光緒,表達關懷、哀傷的情懷。“故巢似與人留戀”,以故巢喻清王朝,使人留戀,但“落泥片片”,已經不能繼續保存下去。燕子是候鳥,遷徒歸來,依例居於舊巢。舊巢不可再居,連修補也為難,“我自殷勤銜來補,珍重斷紅猶軟。”作者還以龔自珍當年對朝廷的態度來自喻,“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還是希望清王朝能振作起來,救亡圖存的。“珍重”二字,出於希望之意。但是,現實社會的回答是“重簾不捲”,不為所用。當年唯一寄予希望的光緒,卻是“十二曲闌春寂寂,隔蓬山、何處窺人面?”被幽禁至今,無由再相見。維新變法也被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粉碎。於是,對光緒的懷念變成無望的哀傷,對振興祖國的壯志變成對頑固派的仇恨。最後兩句“休更問,恨深淺”,仇恨深淺,不必問了,不回答已是回答。正是對慈禧深刻的仇恨,作者才再東渡日本的。
全詞意思融通,處處體現了對故國、對維新人士、對光緒的懷念,對清廷頑固勢力的仇恨。情重於辭,顯得坦露誠摯,語多直率,便覺形象難具。雖然是維新思想倡導者真情實感,卻未能在詞史上有所發明,聊備一格而已。
名家點評
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員孫文光《明清詞舉要》:下片的“故巢”象徵著故國,燕之銜泥來補,象徵著詞人的“變法”等等一系列行為,希望能為故國補偏救弊,這有“女媧補天”的影子,而情感卻更加纏綿,情調也更加低沉悽怨。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羅斯寧《歷代詞三百首》:此詞名為詠燕,實質是作者愛國情懷和改良思想的寫照,體現了清代詠物詞重寄託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