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金先生自幼好古文、詩詞,酷愛書藝,18歲考取秀才。
生於音樂世家,其祖父及其父金克儉,精樂理擅掐箏。由於家庭薰陶和父輩的教誨,使金先生對箏技日臻嫻熟,對箏學理論亦漸通達。
中青年時期,他力奔大江南北尋師訪友切磋箏藝,集眾家之長於一身,終成一家,世稱
金派。
1912年,他將傳統箏曲《
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取名《
漁舟唱晚》,成為一首著名的箏曲,廣為流傳。
1957年,受聘為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同年,與
李華萱、
劉玉軒、
張育瑾等人籌建了“琴學研究會”,挖掘、整理民族傳統音樂,並
教授學員。
1959年,返回山東,在山東省藝術專科學校(今
山東藝術學院)
教授古箏,併兼任美術專業書法課。同年當選為山東省政協委員。
晚年,金灼南不顧年老體弱,仍常為民眾演出。初建伊始的
山東電視台曾錄製播放了他的《
漁舟唱晚》等曲目。
1976年3月病逝。
風格
其演奏風格古樸典雅,聲純韻正,運指方面“肉甲並用”,效果則“重而不燥,輕而不浮,急而不促,徐而不弛,疏而有味,斷而似連,剛柔相濟,清濁協調”。在點、按、吟、揉方面均具獨到,為同行所青睞。
為使箏藝流傳
後繼有人,金灼南系統整理了大量箏曲,撰寫了《論箏學知識》《
古箏教材》《箏學探源》《
書法論叢》等專著。
其中《箏學探源》是金灼南匯集60多年來的研究成果而寫成的一部珍貴的箏學論著。書後附錄的傳統箏曲有《開手齊板》《流水激石》 《
禹王治水》 《
平沙落雁》《三箭定江山》《幽思吟》、《穿花蜂》、《幽思吟》等;編曲有《
漁舟唱晚》《
乘風破浪》《
慶豐收》《蜂戀花》《鶯梭織柳》等;移植的有《
關山月》《
春江花月夜》等;創作箏曲有《鑿山引水灌桃園》。創作的樂曲有《穿山引水灌桃園》等。
此外,金灼南家藏的箏譜《箏譜集成》,是中國少見的清代民間工尺譜抄本,共收集箏曲29首,譜前撰有“箏論”。金先生將
古箏學中的源流、構造、音響、
呂律、調式、協律、旋空、音節、指法等等細心研究編成教材毫無保留地奉獻於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