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慧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1934年
- 職業:北京針織總廠副經理、副總工程師
- 畢業院校: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
- 主要成就: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 代表作品:淺談北京針織行業的復甦與振興
- 性別:女
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主要論著,主要貢獻,技術成就,
個人簡歷
1934年7月18日 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
1952年10月-1954年8月 上海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專修科學習。
1954年8月-1957年6月 北京市人民針織廠試製室技術員、副主任。
1957年6月-1958年1月 紡織工業部幹校學習德文。
1958年1月-1959年10月 赴民主德國學習。
1959年10月-1960年1月 北京紡織工業局總工程師室工程師。
1960年1月-1962年6月 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針織組工程師。
1962年6月-1966年5月 北京紡織工業局針織複製處工程師。
1966年5月-1971年5月 北京襪廠勞動。
1971年5月-1975年4月 北京紡織工業局計畫處工程師。
1975年4月-1993年3月 北京針織總廠(先後改為北京市針織工業公司、北京市針織開發服務公司、北京市針織集團公司)副經理、副總工程師。
1993年3月-1997年1月 北京市第一針織廠內科英針織技術公司經理。
1995年 退休。
生平介紹
金慧芳,女,1934年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後移居上海。1952年考入華東紡織工學院棉紡專修科。由於自小生活在半殖民地的上海,親眼見到列強欺侮祖國的情景,金慧芳立志要努力建設國家,報效祖國。又由於她父親是上海一家銀行的普通職員,子女多,生活比較拮据,大的幾個孩子讀完職業中學就工作了,她很珍惜自己能讀大學的機會,刻苦學習,並且追求政治思想上的進步,在校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4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人民針織廠工作。當時北京針織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人民針織廠是1952年剛剛建立的,急需技術人才。金慧芳雖然學的不是針織專業,但她服從組織安排,踏踏實實地在車間裡實習勞動,用心鑽研針織、染整、縫紉等生產技術,熟悉工藝流程,掌握生產與管理技能。在工廠成立試製室後,擔任試製室技術員、副主任,負責技術管理、試製新產品與技術革新等工作。1957年6月,金慧芳被選送到紡織工業部德文學習班學習德文半年後,於1958年1月被派到民主德國學習針織廠的生產技術和管理,專業理論與實際工作能力都獲得了很大提高。1959 年10月回國後,到北京紡織局總工程師室工作。1960年1月調到北京紡織科學研究所針織組,承擔研究尼龍彈力絲基本工藝以及經編機送經比例等課題。
1978年北京市搞行業歸口,針織工業公司所轄工廠從7個擴大為24個,吸收進來一批管理水平差、技術力量弱、產品質量差、品種單一的企業。金慧芳與有關同志一起抓這些企業的整頓和技術改造,制定了一整套行業生產技術管理辦法,引進了一批先進的生產設備,創出了一批深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及國優、部優、市優產品,使北京針織行業得到了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金慧芳1989年評為高級工程師,1991年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9年起任北京針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1991年起任北京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分會副理事長。1993年回到北京第一針織廠,1995年退休。第一針織廠在市、局和廠領導的支持下,組織了針織行業老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為主體、自負盈虧的小型針織技術公司——北京科英針織技術公司,金慧芳任經理,1997年因病離職。
主要論著
金慧芳,薛鹿安,劉一豐.淺談北京針織行業的復甦與振興.北京紡織,1990(5)
主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針織行業的技術裝備差,生產工藝落後,基礎管理薄弱。人民針織廠僅有湯姆金(台車)、台麥魯、司姆司(棉毛車)等設備,只能生產普通品種;漂染工藝採用手摸、舌舔等不科學的方法;裁剪用大剪刀,手工勞動強度高且無法保證質量。1954年進廠時正遇到廠里出現了三萬打產品質量事故,給她留下深刻印象。後來,為支持北京針織廠的建廠,從上海請來一批有經驗的技師,再加上1954年前後從大中專學校分配來的包括金慧芳在內的學生也逐漸成長,生產技術管理逐步提高,使北京針織廠生產的厚絨衫褲達到了厚、平、勻、整的較高質量水平;但品種、數量、質量、管理、效益等多方面還不如上海等針織工業發達地區。
金慧芳1961年到北京紡織工業局針織複製處搞針織技術管理工作,按國家頒布的(工業七十條)要求,在北京紡織工業局制定的“精兵、精品”指導思想下,把質量品種擺在第一位。在制定趕超先進水平的規劃中,扎紮實實地抓針織、襪子行業的基礎管理。分專業制定質量技術標準、產品質量評比辦法,並組織實物評比;與企業一起制定提高質量的措施,加強對工藝、設備、操作等方面的管理,使企業的基礎管理實實在在地提高了一步。1975年,金慧芳到北京市針織工業公司工作,主管生產計畫、技術改造、行業規劃、經營管理等業務,始終把提高產品質量和增加花色品種作為主線來抓。她和公司其他領導一起對企業進行整頓,通過與先進地區對比找出差距,制定了趕超創優規劃,在規劃中分專業對計畫、技術、設備、新產品試製等各個系統進行整頓,制定了一套考核衡量辦法,對企業逐個檢查驗收,對公司內部各系統的管理也開展評比。通過整頓,取得了一定成績。區縣小廠的漏驗率從30%-40%降到了規定指標。1978年到1980年,針織衫褲和襪子的出口量分別增長了59.6%和37%,就連原來沒有產品出口的手套也有2.43%的產品出口,化纖坯布增加了221%,利潤增長了55.8%。1980年利用外貿貸款搞技術改造,引進的細針距羅紋機,能編制毛巾布、天鵝絨、絲蓋棉的單雙面大圓機,先進的經編機和相應配套的染整設備,充分體現了它們的先進水平。經過全系統技術人員、職工的不懈努力,滌綸百褶裙、滌綸經編外衣面料、滌棉交織毛巾衫褲、32支精梳深色汗衫及薄彈力錦綸絲素襪等五個產品先後在20世紀80年代獲得了五枚國家銀質獎,還創出28個部優產品、22個市優產品。
技術成就
1971-1975年,金慧芳在北京紡織工業局計畫處搞行業規劃。經過這個時期的工作,她深知技術改造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1975年調到北京針織總廠(後改為北京針織工業公司)任副經理後,特別注重抓企業技術改造。1978年北京工業搞行業歸口時,她著重抓了從區縣合併過來的小廠的調整和改造,使第六針織廠、運動衣廠等從單一的成衣廠改造成為織、染、縫全能針織廠,從而提高了全行業的出口,增加了品種,增強了行業的實力。1980年,為引進國外先進設備,金慧芳帶隊赴日本考察,深感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增強了她以技術改造改變針織工業面貌的決心。在考察日本厚木尼龍株式會社時,她與同時外訪的北京紡織工業局局長一起接受了該社贈送的一套連褲襪設備。將該設備放在新興襪廠,1981年9月投產後,成為全國第一家大規模生產高彈襪和連褲襪的廠家,也為各省市連褲襪和高彈襪上馬,在技術、設備、管理、環境等諸方面提供了借鑑。
1980年,北京紡織工業局利用外資貸款引進先進設備。金慧芳與北京市針織工業公司領導果斷決策,為北京第一針織廠引進了細針距彈力羅紋機、單雙面大圓機等共50台,為第二針織廠引進能編織毛巾布和天鵝絨產品的單面大圓機20台,為第三針織廠引進各類經編機37台以及配套的染整設備15台。各廠依靠這些先進設備開發出了一批棉彈力衫、針織毛巾衫褲、絲蓋棉、喬其紗、天鵝絨、百褶裙、針織彈力呢等新產品,有力地推動了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公司利潤在1981年達到4900多萬元的歷史最高水平。在1984年、1985年紡織工業部舉辦的全國新產品展覽會上,北京第一針織廠的棉彈力印花衫、北京第二針織廠的針織毛巾裙等新產品成為展會的搶手貨。1983年又把第十三針織廠改造為色織針織廠,填補了北京針織行業色織T恤衫的空白,使該廠1989年人均創利稅達到全國針織廠的前列。金慧芳擔任領導工作20餘年。她好學不倦,鑽研技術,鑽研管理,深入實際,勇於開拓。她十分重視國內外針織工業的信息和動態,掌握和了解國內外的科技新進展;她對工作滿腔熱情,鼓舞周圍同事奮發向前;她一心為公,胸懷大局,把北京針織工業的興衰作為頭等大事;她勤勤懇懇、公而忘私的美德,受到廣大職工讚譽。她家住在北京海淀區,距離工作地點較遠;而針織公司的每次分房,她都讓給別人。同樣住在海淀區的高級技術人員公司分房都給予照顧,使他們能夠上下班方便;唯獨她自己卻每天乘公共汽車上下班,在路上顛簸近四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