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明代兵部尚書)

金忠(明代兵部尚書)

金忠(1353年-1415年),鄞(寧波)人,早年赴通州省親,入北平燕王府謀事。燕王朱棣遭削藩起兵“靖難”。金忠以謀士隨軍征伐,屢獻良策。朱棣稱帝官升工部右侍郎,一年後升任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朱棣在立皇儲問題上猶豫不決時,金忠力推立儲立長,後竭力保護太子及其他東宮官員。金忠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重臣,為朱棣治理國家,為太子朱高熾監國,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永樂十三年(1415年)去世,朱棣為其敕造墓祠。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仁宗朱高熾登基後,追贈其為榮祿大夫、少師,謚忠襄。

基本介紹

  • 本名:金忠
  • 字號:字世忠;號性庵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
  • 出生時間:1353年農曆10月11日
  • 去世時間:1415年農曆4月17日
  • 主要成就:助朱棣“靖難”並輔助其治國;冊立、保護皇太子並助其監國
  • 諡號:忠襄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自我評價,家族成員,史籍記載,史籍勘誤,軼事典故,墓址,墓志銘,

人物生平

金忠,字世忠,鄞(寧波)人,生於1353年,卒於1415年。出生賢門旺族,13歲元改明朝時,家道中落,備歷生活艱辛。自小博覽史籍,熟讀兵法,自學成才。33歲赴通州探望在那裡當兵的二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入北平燕王府當衛兵,後轉任長史文書。
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署紀善,隨燕王朱棣“靖難”。與舉薦人姚廣孝一道,同為朱棣“靖難”的主要謀劃者。後隨軍征伐,贊理軍務,運籌帷幄,是朱棣的得力謀士,官至王府長史。歷經十四戰。
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8月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據《明實錄》記載任工部右侍郎,赴北平侍助世子朱高熾。
永樂元年(1403年)9月入朝議儲。時邱福等“靖難”元勛以次子朱高煦扈從功高,欲擁立其為儲,獨金忠以為嫡長之議不可廢,在朱棣面前歷數歷史上廢長立幼對國家造成的危害之事。事既定,朱棣授其嘉議大夫。
永樂二年(1404年)4月,授資政大夫,升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
永樂六年(1408年)11月,兼輔皇長孫朱瞻基。
永樂七年(1409年)2月起太子監國時,任東宮首臣。
永樂九年(1411年),金忠建議冊立朱瞻基為皇太孫,事定後,據《明實錄》1412年8月記載,金忠受命為其兼教授兵法,在全國挑選上千精銳“幼軍”作其護衛軍。
永樂十年(1412年),上賜誥命三代封贈。
永樂十三年(1415年)4月突疾,卒於任上。
洪熙元年(1425年)3月,仁宗朱高熾追授其榮祿大夫、少師,謚忠襄公。
金忠是明成祖朱棣無話不談的心腹重臣,重大的國事決策朱棣多會聽取金忠輔國的建議,參與裁決。所談之事,金忠從不外泄。身負兵部要務,操勞繁忙,金忠兼為朱棣密審譖謗朝廷命官過者,以故獲得保全者眾多,他人多不知。
金忠是明仁宗朱高熾被冊立為太子、明宣宗朱瞻基被冊立為皇太孫的重要推手,為輔助太子仁政監國,保護太子及東宮輔臣,與奪嫡勢力作鬥爭,歷經艱難,功勳卓著。永樂十二年,朱高煦等人誹謗東宮“引駕遲緩,奏書不當”,朱棣將東宮輔臣悉數投入大牢,惟金忠不問,並命金忠密查太子不軌之事。金忠跪倒在朱棣面前頓首流淚,直陳太子清白,高煦無中生有,以大義誠信悟主,使太子得以未廢,許多東宮輔臣得以保全。朱棣從此不再信任朱高煦,並多加防範。
金忠視酷吏為鬼魅,敢於同他們作鬥爭;身居要位,同列論事,不持兩端,但為人謙虛低調,常推讓功勞與他人。金忠廉謹自持,心慈人善,體恤百姓疾苦,俸賜有餘,必賑濟需要幫助的人。
金忠去世時,上至明成祖朱棣、太子朱高熾,下至文武百官、普通百姓,均深悼之。金忠死時沒有什麼積蓄。朱棣命有司治喪,為其建墳,建祠堂,復其韓嶺老家。
金忠的一生歷經坎坷,富有傳奇。他高尚的人品,為國操勞的精神,邦國載寧的諸多業績,贏得了當朝和後世的普遍讚譽及高度評價。

歷史評價

1、明成祖朱棣《祭金忠》:“爾才學優茂,器識宏遠,肅清內難,文武百辟鹹酬功,能酬爾之?績俾二東宮繼擢司馬兼領詹事,殫竭心膂,克勤夙夜,小心慎密,無隙始終。正期以輔予治,何以一疾長逝。聞公之歿,感悼曷勝!惟爾生蒙顯榮,歿有令譽,夫復何憾!”
2、明仁宗朱高熾《祭金忠》:“爾坦直鯁亮,勞勤國事,著績弘多。首擢詹事,益盡乃心,助亦多矣。聞訃驚怛,傷心可言,忠讜之言,何能一日忘哉?”
3、少師姚廣孝、尚書蹇義等六卿大臣《祭金忠》:“公之於人寬恕隱惻,恆務利濟,不宿怨隙,所存所施。故不論貴賤,聞公之逝者,皆錯愕愴恍不能釋然也。況同朝有年相知之深、相好之密,其不傷心盡焉者乎!”
4、少師、隆平侯張信《祭金忠》:“公與皇上無話不談。舉義兵靖內難,公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公以嘉謀嘉猷致君於堯舜之君,善政善惠澤民於堯舜之民,雖皐夔稷契不為過也。信出同行武共享太平者凡二十年,聞公之歿尤如粱木其壞而泰山其頹也。”
5、定國公徐景昌等五軍都督府都督《祭金忠》:“惟公宏重之器,英偉之才,導駕御天,特立台垓,位列六卿,名振九垓,軍國重務,資公是裁!”
6、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等祭金忠:“公為國家之重臣,縉紳之領。公之寬厚隱惻隨身,所遇不忘濟物也。公之臨事度義而行,遇柔不茹,遇剛不屈也。公之於人存德棄怨,一善必報,一憾無宿也。公之胸襟坦夷,表里洞達也。如此不論貴賤聞訃而驚怛也。況如廣等平素同事而相好,詎不傷心而慟徹也。”
7、一代名臣楊士奇《金忠祠堂-萬松堂記》:“靖難股肱也,功業滿朝廷,聲譽布天下。”
8、張瓚天順年間撰寫的《寧波府志.金忠傳》:“斥邪去佞,務引當道。國家大政,多出裁決。”
9、李贄《續藏書.少師金忠襄公》:或譖謗廷臣及官僚過者,上密令公察審。公退,每數日頓首,再三為白無是事,願陛下寬霽。上或不喜,即又頓首言:“臣敢保其無他。他日有蹤跡,即如人言,臣甘連坐。”以故諸所獲全者多,人亦不知也。
10、明寧波名儒黃潤玉在《先賢贊》中稱金忠:"時窮則隱,時通斯貴。帷幄有功,考終祿位,居不甲第,墓不穹碑。生順死安,前戒後規。"
11、張廷玉《明史.金忠傳》:(1)“忠起卒伍至大位,甚見親倚,每承顧問,知無不言,然慎密不泄。處僚友不持兩端,退恆推讓之。”(2)“金忠奮身卒伍,進自藝術末流,而有士君子之行。當其侃侃持論於文皇父子間,忠直不撓,卒以誠信悟主,豈不偉哉。

自我評價

金忠評金忠,引自金忠畫像自題語:“其器也不足以充廟堂之柱石,其才也不足以當聖明之輔,然為國為民此心貞白。”

家族成員

金忠的父親元末在鄞縣縣衙為官,外公為縣令;二哥金華,明成祖朱棣推恩授予其官職及金織羅衣,均不接受,朱棣嘆稱其為迂叟。金華遂自稱為“白雲野叟”,被裡中尊稱為“白雲先生”;大哥金榮,吳元年被朱元璋的明軍征為戶役,從軍北上,從此杳無音訊。兒子金達,11歲被仁宗朱高熾蔭官翰林檢討,依親讀書。成年後入朝為官,直言敢諫,官至長蘆都轉運使。

史籍記載

1、《明太宗實錄》永樂十三年(1415年)4月甲申日
2、明. 李贄《續藏書.少師金忠襄公》
3、《明史·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三十八》

史籍勘誤

清人張廷玉撰寫的《明史.金忠傳》將金忠描述成一個職業神卜,其出處源自明弘治時期文人黃瑜的傳聞體小說《雙槐歲鈔》中“金尚書際遇”一節,並發揮了自己的想像。明著名歷史學家王世貞認為黃瑜誤信傳聞,在《弇山堂別集》卷22“史乘考誤三”中勘誤道:“此恐傅會之談,不足信也。”而張廷玉、黃瑜的有關描述與可考的金忠的生平歷史大相逕庭,現今都作為正史流傳,應予勘誤。

軼事典故

一、老來得子
金忠當兵部尚書時五十多歲了,無兒無女,家裡就一個男侍僕,侍女、小妾均無,平時老夫人自己操持家務,居住、生活都很簡樸,有餘錢多用來賑災濟貧。永樂七年,金忠借續香火的名義請朱棣幫忙開豁一個侄子的軍匠籍回南京充當兒子。開豁軍匠籍歸兵部管,本是件很容易辦的事情,金忠“徇私”走的是正門,這讓朱棣很感慨,便又讓金忠納妾。金忠與老夫人共歷苦難,先前皇上顧問此事都沒有執行,這次朱棣寫了一份函命一定要他納妾,金忠只好遵旨,找了個賢淑很會持家的趙氏做偏房。直到金忠去世前幾個月,趙氏為他生了個兒子金達。所以金忠後人與朱棣很有緣,說“沒有朱棣就沒有金忠後人”一點也不誇張。
二、護佐太子
永樂十二年(1414年)農曆7月28日,北征蒙古回京的朱棣到達駐蹕地沙河(今昌平區沙河鎮),皇太子遣金忠引送鑾表稍緩,朱棣與金忠共歷過“靖難”艱難險阻,對此也沒有太過計較,一同於8月1日回到了北京。因少夫人已近臨產,朱棣讓金忠早點南歸。
年初朱棣沒安排朱高煦同征蒙古,高煦藉故回了趟京師(南京),此時也回到了北京。他找準機會譖太子圖謀不軌,盼老爹早死。朱棣聽了暴跳如雷,立即以“引駕遲緩,奏書不當,此東宮輔導官失職”,命將在京師的蹇義、楊士奇、黃淮等人押送至北京,又派人急追南歸的金忠。
歸途中被截回的金忠一頭霧水,心急如焚。金忠已年過六十,到沙河送鑾表已屬不易,此時更是心力交瘁。朱高熾監國期間金忠常在其父皇面前為他艱難護佑,此次讓老臣再辛苦一趟也屬無奈。
金忠回到北京,朱棣向他講述了聽聞的太子不軌之事,要他回京師後秘密調查。金忠毫不猶豫地跟朱棣說“絕無此事,無用調查。”朱棣大怒,金忠頓首流涕,聲淚俱下地說:“太子忠孝仁義,臣願連坐擔保”,直勸朱棣不要偏聽偏信高煦以免國家陷入危險境地,話語情真意切,忠心可表,一語驚醒夢中人,朱棣頗為感動,從而太子的位子得到了保全。
金忠又力保共在京師的蹇義、楊士奇等無他事,以故蹇義於半途就得釋而歸,到京後也力挺太子的楊士奇最終也得以特宥。唯黃淮、楊溥等人或因正字金問“證詞”不當未能獲釋,直到十年後太子繼位才重見天日,金忠力保太子不倒,很可能為此保全了他們的性命。楊士奇等日後追憶頌讚金忠“忠公不常,偉公之忠”、“斥邪去佞,務引當道”,這是個最為典型的事例。
等到在北京事情落定,金忠匆匆返回京師,結果趙氏夫人給他生了個大胖兒子,終於有後。歷經氣急攻心,悲喜交加,疲於奔命的金忠沒過多久就突疾而逝了。

墓址

金忠墓地處今寧波市東南約50華里的象坎山,百步尖山之東坡,近茶亭。
金忠家族墓葬群金忠家族墓葬群
金忠墓現由東錢湖管委會管轄,1994年被公布為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忠家族群墓2013年3月被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

墓志銘

金忠墓志銘由其共歷艱難的同事好友、一代名臣楊士奇撰寫,全文飽含深情地描述了金忠高尚的人品及邦國載寧的人生歷程,熱情讚頌了金忠堪稱偉大的忠義之舉。全文譯成白話文如下:
明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墓志銘(明.楊士奇撰)
永樂十三年四月十五日,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金忠患病,第二天硬撐著上朝,退朝時病情加重,第三天去世。你祖上世代為鄞(寧波)人,從小慷慨豁達負義氣,壯年遊歷南京、山東、河北,到達北京,客居北京二十年。皇上剛開始舉義兵靖內難時,你以平民入見,被任命為王府紀善,跟皇上隨軍征伐。第二年被任命為王府長史,又過了一年升任工部右侍郎。永樂二年,升兵部尚書兼詹事府詹事。
你對皇上恭敬謹慎,孜孜不懈,每被顧問,知無不言,回去後也小心謹慎,從未透露過談話的內容,因而更加得到信任,委任更重。你輔導儲君以正直自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特別得到優待。同列論事,直發己見,不持兩端,為人又謙讓善良,你的胸懷氣度如江河注入大海那樣寬廣。
兵部機務極其繁重,你經常推舉賢能的同官承擔要務,待完成後,你會說,“如果是金忠來做怎么有此能力承擔得了啊”;如果事情沒有做好,你總是將責任歸咎自己,說“這是我金忠失責啊。”他人做好事或稍微做出點成績,你必定給予表揚。就是平時對你向來不好的人做出點成績,你也一樣稱讚。你當尚書時,有一個過去在鄞縣曾經侮辱過你的同鄉人要到京城做官,怕你不能容他,你依然推薦了他。有人問你“難道你不記恨他嗎?”你回答說,“我怎么能因為個人恩怨來掩沒他為國家效力的才能呢?”
你尤其喜歡提拔善良的人當官,告誡他們說,“國家對我們很優待,希望你們為民造福。”你的所做所想都是以幫助百姓為自己的使命。聞聽有人對百姓言語凶暴,會立刻艴然色變,真可謂是一個既正直又慈愛寬厚的正人君子啊。
你襟懷坦然,神情灑落。在繁忙的工作之暇,你總會與朋友徒弟相邀。酒一壺,棋一局,詠詠歌,用詼諧有趣的話開開玩笑,怡然自得啊。
對你的兄長金華你恭敬有加,篤誠友愛,對侄子愛護備至,如同自己的兒子。僕人正思早亡,他的兒子幼小沒有依靠,是你將他養育成人,幫他娶妻成家。其它如賙濟貧窮、喪葬撫恤的事情,你給予他人的幫助那就更多了啊。
你博於史學,每當談論起歷史上如何治亂的故事,娓娓道來,千言百語,來龍去脈,生動精彩,宛如親歷者一般。享年六十三歲。病情來勢兇猛,尚書蹇義、侍郎盧淵來探望你,問你有什麼話要留給大家,你說“人命如此,其它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只是想到我金忠以匹夫平民覲見皇上,隨從皇上多年,位列六卿,寵盛貴極,未能報片寸之恩,我死後難以瞑目啊!”又看了看襁褓中的兒子,嘆到“不能報皇上的恩典了。”
志奇必須知道,皇上是因為寵信我才讓我來為你寫墓志銘,我希望我的兄長你或有感知啊。皇上為你寫的祭文中說,“你才學優茂,器識弘遠,殫竭心膂,克勤夙夜,小心慎密,始終無隙。”太子為你寫的祭文中說,“你盡心盡力,知無不言,幫助弘多”,又說,你“老成忠厚,正要你多多輔助,怎么就突然離世了呢?”是啊,你們君臣之間,生榮死衰始終一心,情誼是多么的深厚啊!
你諱忠,字世忠,祖父金漢卿,父親金文英,因你的功績均被皇上追贈為資政大夫、兵部尚書;祖母樓氏、母親馬氏均被皇上追贈為太夫人;夫人余氏被封為夫人;獨子金達,你離世時僅六個月大。明年侄子金復初將按照你的遺願把你的靈柩歸葬於你的老家鄞縣翔鳳鄉范家山。
士奇深深的知道你只講大義,不希望宣傳你做過的好事與立下的功績,那就讓我來敘述敘述你過往的事情,代替為你作銘吧!作銘如下:
皇上就象神龍駕天,你象雲朵那樣隨從,你們千載難遇地相會於這個興隆昌盛的時期。你的祖先,世住浙東,仁義善良。你胸懷大志,飽讀史書,等待機遇。正如有播種必有收穫,當你到訪北京,遇到明主,奮發作為,隨皇上奉天靖難 。你日侍帷幄,恭敬慎密 ,委以心腹。你入朝為官,委以重任,邦國載寧。你推薦了兩個東宮 ,執掌邦政後 ,又兼輔二位儲君 。身為東宮首臣,你道德高尚,深諳孔孟之道,大有古之君臣的風範。世上忠臣不勝枚舉,而像你這樣的大忠大義卻不多,堪稱偉大啊。
金忠墓金忠墓
你獲得的寵信難以描述,為報答皇上的恩寵,你不知疲倦的工作,堪為後人的楷模。將你的墳墓安葬在你的祖先旁邊,那兒湖山麓盤,靜謐安詳,你回到那裡永遠的安息吧。
      詞條標籤:非書籍,近代史,行業人物,政治人物,官員,歷史,人物,中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