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全國首創以相邀VIP“英雄會”異業結盟之友自駕同游、
野外拓展、招商項目對接、
西湖論劍、美食武林大會、遠郊採摘盛果、俠客酒擂台賽、江湖菜廚藝大比拼、
高爾夫、深海潛水、
海釣、遊艇、
馬會邀請賽等。是一個英雄會茶館在同行中的核心與蘊含寓意,它更承載著一種文人俠客相遇志同道合之間的社交功能。 沿著
西湖最浪漫迷人的
北山路向上,景致漸漸從一覽無餘的廣闊湖面中游離了出來,映入眼帘的是舟幽深處的一派鄉野風光,芳草依依,綠蔭遮日,獨具
江南特色的水榭樓台在蘆葦盪中若隱若現。這是
杭州與“
蘇堤、
白堤”並稱“
西湖三堤”的
楊公堤,西湖的水域來到這裡顯露出江南
濕地的婉約和秀美。安靜地走在
堤上,遠處的山巒疊嶂,白鷺或者其他不知名水鳥“忽”地從前邊水草叢中
掠起,野趣頓生。
楊公堤上,接近北山路口的一座幽居小築,就是我們此行目的——江湖上流傳已久、如今
聲名鵲起、各路英雄拍案叫好的
俠士聚會地——“金庸茶館”。
茶館特色
看著茶館中的新設計,“
英雄會”陶瓷餐具和獨具民族特色的酒壺,品著武俠里的“江湖菜”,喝著每年限量製作的“英雄酒”,美景,美人,英雄,香茗,好酒——包容浪漫精緻於一身的江湖驛站該有的一切它都有了。
掌門人
章婷說,每個時代都有英雄,每個時代都應該崇拜英雄。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這樣一個平台,把各個行業的頂尖人物都吸引起來,同時發揚中華的藝術文化,這才是江湖的意義。當今的江湖英雄可以一起做現代江湖的種種“仗劍江湖”的快樂事:高爾夫、
海釣、遊艇、馬會邀請賽等。江湖上流傳章婷是一位“懂文化的商人和懂商業的文化人”,果然不假。只有注重精神文化、精神休閒的的茶館,才會捨得花精力撿拾起中華的優秀傳統、去打造這份悠遠的歷史傳承。
聽說,會館還經常會有行走江湖的
驢友、
車友、
背包客等穿梭其間,旅行是
快樂生活的元素,隔壁桌子的帥哥可能剛剛從北疆的
拉薩回來;而閣樓藤椅上安靜看書的清秀女人或許就是你下一次自駕旅行中的同行者。
網路金庸茶館
“金庸茶館”網站,由
金庸小說台灣地區著作權擁有者遠流出版社於1996年8月創辦,是全球兩大金庸網站之一,與大陸“金庸江湖”網站齊名,以金庸小說評論研究和版本研究享譽金迷圈。
“金庸茶館”網站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金庸網站和最早取得金庸先生授權的網站。包括論壇、聊天室、線上購書等多方面內容。該站會員多為
台灣網路金迷,站點通行繁體字。
正如
方舟子先生所說“有華人處就有金庸,有網路處也有金庸”。在1980年代興起、至今仍綿延不絕的“金庸熱”和90年代金庸小說被學院派經典化的社會背景下,一些民間普通金庸迷在新興的網路中建立了以金庸為主題的相關網站。作為自由、開放的虛擬空間和公共領域,網路為廣大金庸迷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
網路金學研究
網上有關金庸的評論被稱為“網路金學研究”。據
新語絲網站站長方舟子先生考證,早在1993年中文
網路新聞組alt.chinese.text(ACT)在
美國誕生之日,對金庸作品的評論就開始了,而且一直是網際網路上“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並逐步發展成為“網路金學研究”。如果從1993年算起,“網路金學研究”至今已經有了15年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15年,但這在僅有15年歷史的中文網路文學中無疑是歷史悠久的。目前聲名最著、實力最強的金庸網站當推台灣“金庸茶館”和大陸“
金庸江湖”,這兩大網站代表著目前網路金學研究之最高水準。
金庸茶館雜誌
全球唯一一本由金庸先生授權的中文期刊《金庸茶館》。由金庸先生、文匯新民報業集團、北京吉利教育有限公司和杭州文星廣告有限公司共同投資的浙江金庸書友會有限公司負責雜誌的運作。首期雜誌以杭州《新讀寫》雜誌增刊的形式於2003年7月21日發行,兩月一期。
《金庸茶館》將作為金迷和金庸先生的交流平台,刊登學術評論、讀者見解、文學鑑賞等文章,走大眾化路線。金庸先生在封筆多年之後將再度出山,每期為該雜誌撰寫2000字左右的文章。
由於運作不善,雜誌在發行3期後停刊。
金庸先生文章《關於金庸茶館》
2003年7月21日,金庸先生為首期《金庸茶館》雜誌所寫開篇之作《關於金庸茶館》,闡述“金庸茶館”緣由。
我撰寫武俠小說,最大的動機是在於我很喜歡武俠小說。從兒童時起,大部分的零用錢就花在購買武俠小說上,每次從家鄉(海寧袁花)到硤石(海寧縣最繁盛的市鎮,我外婆家,亦即我表兄徐志摩、表叔蔣百里的居處)、杭州、上海這些大地方,必定請人帶去書店買武俠小說。和我同好者之一,是我的一個侄女查懿德,她比我年紀稍大,但因對舊小說有同好,她借了很多小說給我看,我們也常談小說中的人物。另外一位同好,是我姑丈的四姨太,我叫她四阿姨。那時我八九歲,她已經四十多了,但我們仍可一起談舊小說。我的額外收穫,是承她給我很多糖果、糯餅、冰激淋。
我一開始寫小說,就有娛樂自己的作用。那時我在香港大公報工作,工作的內容是翻譯英文電訊、編輯國際新聞,每星期寫一篇“社評”。同事梁羽生(陳文統)是《蜀山劍俠傳》與《十二金錢鏢》的迷,日常自然有了話題。此外對文學有興趣的同事,有蕭乾和袁水拍兩位前輩先生(我編國際新聞、他們兩位翻譯,還有後來任人民日報總編輯的譚文瑞先生,譚兄喜歡俄國文學,後來譯了A·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暴風雨》,跟他們談的是希臘悲劇等等話題)。
總而言之,不論小孩或大人,談論小說中的人物,是一件興味極高的事。我媽媽愛讀《紅樓夢》,她常和我的堂嫂、堂姐她們談賈寶玉、林黛玉等等。我媽媽最喜歡的人物是探春,其次是薛寶琴,她會背薛小妹新編的“懷古詩”,我想起來還覺得有點奇怪。
自從我寫了武俠小說之後,遇到的朋友,不論是舊朋友還是新識的,總是和我談陳家洛、蕭峰、阿朱、小龍女,我不大接口,旁邊就有人接上去,談論不休。有人還興猶未盡,約了下次再談。
如果有個茶館,茶客們逢到了,沏一杯茶,談談袁承志、青青、阿九,倒也有點味道。因此,台灣的朋友們組織了一個“金學研究會”,要出版“金學研究”刊物。我就說我寫的小說內容淺薄,平日消遣倒也不妨,茶餘酒後,也不妨作為談資。“金學”兩字,愧不敢當。有讀者說,有人研究錢鐘書先生,稱為“錢學”,金錢,金錢,金還在錢上,“金學”有何不可?我說,和錢先生相比,我學問太淺,天差地別,不可相提並論。但台灣還是有一批金庸小說愛好者,他們自稱拜“金”主義者、“紙醉金迷者”,還組織了一個“拜金”團,到香港來拜訪我,釋稱:“拜金者,拜訪金庸也”。拜訪某人,當然可以。
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的主持人趙先生、胡先生,文匯報前總編輯石先生,浙江站站長萬先生為人厚道熱心,都是我的讀者兼朋友。承他們好意,發起組織“金庸書友會”,要開一家茶館,供書友們談天說地。我欣然同意,但堅決拒絕用“金學研究”之類名稱,因我學問膚淺,作品膚淺,不敢當“金學”之稱。“金庸茶館”則小至九歲,老至八九十歲,大家都可來泡一杯龍井,指出金庸小說中的錯誤,我和各位書友談天說地,高興之極。既交朋友,又遣雅興,豈不快哉!“金庸茶館”期刊,亦以此為宗旨,只談小說人物故事,不涉時人時事,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