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凼船閘

金子凼船閘(老金子凼船閘、漏水崖船閘、離堆船閘)位於大安區和平街道樊家壩島與自流井伍家壩代家壩、沿灘區板倉壩三區交接地段,又名漏水崖船閘、離堆船閘,於1941年12月底開工,次年5月完工,7月通航。

抗戰時期鹽運吃緊,川康鹽務局約請南撤的華北水利委員會參照巴拿馬運河式樣的"鎖式船閘"設計施工,金子凼船閘(名離堆)於1941年同年開工。工程因地制宜將攔水堰與船閘分設,船閘建在漏水涯,長63米,寬9米,1942年5月與沿灘閘同時建成,渠化了釜溪,提高運力6—8倍。

在整個釜溪河流域的船閘中,金子凼是唯一的離堆船閘。2003年,為解決釜溪河自貢城區段蓄水、保水、防洪、排污等問題,改善城市環境和景觀,實施金子凼堰閘改造工程。2003年9月啟動建設,次年8月19日下閘蓄水。金子凼船閘是抗日戰爭時期為解決川鹽中心產區的自貢井鹽外運的急迫形勢下,在釜溪河修建的三座鎖式船閘之一(另外兩座是沿灘庸公閘、鄧關濟運閘),具有世界首創性的古老梯級水運鹽道渠化系列工程告竣,是自貢乃至四川鹽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1938年,當時的川康鹽務管理局廣納眾意,採納“將鹽井河(釜溪河)板堰改造成新式船閘”的建議方案,並約請華北水利委員會勘測設計,決定在釜溪河上的金子凼、沿灘、鄧井關修建三座船閘。
1941年12月,金子凼船閘動工。
船閘可容納10隻駁船或6隻櫓船同時進閘,從自流井至鄧井關的行程時間大大縮短,每天過閘鹽船的日運量達8270噸,年運量達到25萬噸以上,運量提高了七八倍。
1942年7月7日,當地舉行了盛大的通航典禮,以示對抗日救國的紀念。船閘已建成70年,經歷了大小四五十次洪水的沖襲、淹沒,仍然完整保留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