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城牆城牆

金壇城牆城牆

金壇城牆城牆,清順治至光緒年間,古城牆曾數次出現坍塌,先後經過9次修葺。清末,金壇城的城牆周長約8里,連同城上的矮牆計算在內,高約3丈。城牆的牆基以石頭為主料,灌注糯米汁,摻進石灰粘液進行填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壇城牆城牆
  • 所屬年代:唐-清
文物特徵
牆基上以青磚堆砌,青磚為常州府官窯燒制,每塊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8厘米,砌完後用米汁嵌鑲磚縫。為保持城牆牆基的穩固,城牆內側沿著牆基用土壘成斜坡,在斜坡上種植樹木,以防止水土流失。城外四周以護城河環繞,城門正前方架設吊橋,以供進出城之用,至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建成石板平橋。城門為兩開扇木門,高約3米、寬約2米、厚約20厘米。門板正面以鐵皮包裹,並以直徑8厘米的帽狀鉚釘縱橫排列鉚於鐵皮之上,門內配有直徑25公分、4米長的木栓,夜間關閉城門後橫插與門上,防護城池。城門頂上建有城樓,兩側鋪有石質台階,以方便登樓。後由於戰亂,城樓被毀。城牆上四周建有矮牆,牆上開有瞭望口,以便觀測城外的情況或交戰中射擊敵人。兩處水關設有崗口,配備守衛。水關上各建有房屋一間,房屋為間架結構,正面對外敞開。屋內架絞盤,用鐵索繞在絞盤上,另一側牽引木柵欄,控制閘門的開閉。清末,在太平軍與清軍的攻防戰中,堅固的城牆為金壇城的城防保衛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鐵打的金壇城”之稱便由此而來。1945年6月,新四軍攻打汪偽軍隊時拆除了大南門、北門和丹陽門城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