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壇城牆城門

金壇城牆城門

金壇城牆城門,明武宗正德年間,為抵禦流賊,時任知縣董相率眾對土城牆進行了重修加固,並在縣城通往各鄉鎮要道處設城門六個,東為通吳門,南為平湖門,西南為迎蹕門,西為望山門,西北為丹陽門,北為望潮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壇城牆城門
  • 所屬年代:唐-清
文物特徵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進擾江浙一帶,時任知縣趙圭對原來的土城牆進行了改建,以磚石砌城牆,以抵禦戰禍。建好後的城牆周長一千二百三十四丈,高二丈六尺(約8米)。同時對城門的名稱做了修改,將東門改為景陽門,南門改為宏化門,西南門改為興元門,西門改為望華門,西北門改為拱辰門,北門改為揚武門。另外在城河南北兩端設定水關,南為會龍關,位於宏化門與興元門之間;北為會潮關,位於拱辰門與揚武門之間。萬曆年間,知縣劉美又將興元門改為文明門,拱辰門改為拱極門,揚武門改為朝天門。此後城門名稱是否更改不見於記載,只是後人口耳相傳時以東門、大南門、小南門、西門、北門、丹陽門指稱,兩處水關也僅稱為南、北水關,現今的很多書籍也沿用了這些名字。明中葉,金壇城內還沒有河道,萬曆年間,張翰沖任知縣時引運河(即現在的丹金溧漕河)至城內。經北水關流向南水關,穿城3里,向東南繞向城南老鴉塘(今愚池公園旁)。至此,金壇城形成六城門、兩水關、兩座橋(南新橋、北新橋)的格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