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篆書七言聯

金城篆書七言聯

《金城篆書七言聯》是現代金城於1926年創作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城篆書七言聯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金城
  • 規格:縱134厘米,橫26.5厘米
  • 材質:紙本
  • 書法類型:篆書
作品簡介,作者信息,

作品簡介

解文:“禽鳴花底不如我;魚樂淵深即是天”。
金城篆書法取石鼓文。清代以來,學習石鼓文的書家眾多,其中不乏以石鼓文為範本,而使篆書作品達到較高境界之人,如楊沂孫、吳昌碩、黃易、馬公愚等。他們由於取法方向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書寫風格。吳昌碩篆書渾穆蒼古,敦厚凝重,用筆具有刀刻的味道,一點一畫都有斬釘截鐵的力感,結體窄長,取立勢。馬公愚則取石鼓文典雅工整之長,其作品在書寫上向原作靠近,字形頗得石鼓文之形。黃易的作品卻有纖細秀逸、使轉柔和的特點,給人以輕鬆之感。金城學習石鼓文的方法似乎更接近黃易。
對照這件七言篆書楹聯,我們可以具體分析金城的藝術特徵。此聯用筆沉著,起收講究,具有凝練的內蘊,風格典麗雋雅,筆致圓潤遒麗,筆鋒藏而不露,寫出的線條是等粗的圓線,講求粗細一致、勻圓對稱、沉著含蓄,呈現出“玉箸篆”的趨向。在結體上,該聯方整嚴密,每字大小接近,筆畫少的字寫得比較寬鬆,而筆畫多的字寫得比較緊,從而保持了字形大小的基本一致。在章法上,此聯字的排列整齊、端莊、雅正,上下、左右平衡對稱,縱有疏密變化,亦歸於平正。分析金城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穩重中和主人。在書法的品位、格調、氣韻、節律等方面,他似乎更注重線質與氣韻,審美取向為古木順正一路。由於他的審美理想以中和為追求,因此在書寫上表現出勻整、對稱、工穩、字軸中正、重心穩定的總體傾向。
中國書法,既講究傳統之道(有時甚至講究得近乎苛刻)又十分強調創新與個性,這正是中國文人雅事的難處所在。以傳統的眼光看,金城注重了繼承的—面,無論是用筆走線,還是結字造型,都是極具法理的。但如果從倉慚的角度來衡量金城,其作品當然有其弱處,如布局偏於均等,平實有餘,變化不足。他這種一絲不苟、近乎描摹的寫法,難免使作品顯得過於拘謹,缺少書寫情趣。
從品味金城篆書作品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即學習石鼓文,一是要注重處理好規整與天趣的關係。石鼓文是篆書中的正體,通篇寫得嚴謹工整,我們如果就事論事地取法,容易走向呆板乏味的一面。其實石鼓文在規整之中是有變化的,其中充滿稚拙,充滿生機。即便在同一字中,其筆畫的組合也不是孤立僵化的,而是講究起承轉合、相互呼應。如此這些,需要我們仔細體會,用心把握。二是要注重秀潤與朴茂的關係。石鼓文在用筆上講究圓,講究勻,但與此同時,它的結字是古樸的,其中充滿古雅的因素,因此,我們在學習石鼓文時,要將秀潤與朴茂結合起來,不可走入只取秀潤、失卻朴茂的誤區。

作者信息

金城(1878—1926),浙江湖州人。名紹城,字拱北、鞏伯,號北樓。少習書畫、篆刻、古文辭。曾留學英國鏗司大學學習法律,畢業歸國。道經美、法諸國考察法制及美術。民國初期任國會眾議員、國務院秘書。於1910年創辦中國書學研究會,並籌辦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會。展覽會每隔一年舉行一次。曾偕同陳師曾諸畫家赴日與會,大受彼邦畫界歡迎。客居北京時,創立湖社畫會,聚徒講學,門人皆以“湖”字為號。著有《北樓論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