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捧露盤·淨業寺觀蓮有懷蓀友

《金人捧露盤·淨業寺觀蓮有懷蓀友》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上片白描,側重寫淨業寺觀蓮,將荷花塘描寫得美不勝收。下片以虛寫為主,抒發懷思之意。全詞字裡行間皆是懷念、追昔之意,末尾更是顯出納蘭心中無限的悵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金人捧露盤·淨業寺觀蓮有懷蓀友
  • 作者:納蘭性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飲水集》
  •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金人捧露盤·淨業寺觀蓮有懷蓀友
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鉤。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此時畫閣垂楊岸,睡起梳頭。
舊遊蹤,招提路,重到處,滿離憂。想芙蓉湖上悠悠。紅衣狼藉,臥看少妾盪蘭舟。午風吹斷江南夢,夢裡菱謳。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金人捧露盤:詞牌名,又名《銅人捧露盤引》《上西平》《西平曲》《上平南》。雙調七十九字,前段八句五平韻,後段九句四平韻 。
②淨業寺:在北京積水潭一帶。朱國祚《宿淨業寺》有“僧樓佛火漾空潭,李廣橋低積水含”。其時積水潭多生蓮花,亦稱蓮花池,又因毗鄰淨業寺,亦稱淨業湖。蓀友:即嚴繩孫(1623—1702年),字蓀友,號藕盪漁人,江蘇無錫人,工書善畫,與朱彝尊、姜宸英並稱“江南三布衣”,有《秋水詞》。嚴繩孫於康熙十八年(1676年)應試博學鴻詞科,授翰林院檢討之職,累官至中允,康熙二十四年四月謝病歸。嚴繩孫與容若相識於康熙十二年(1670年),結為忘年之交。
③斷虹:一段彩虹。本句意謂河塘里風輕露冷,一段彩虹消褪,夕陽映紅了窗戶,照到了簾鉤上。
④田田:形容荷葉相連的樣子,古樂府《江南曲》有“何處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⑤魚浪香浮:語出周密《聲聲慢·柳花詠》:“燕泥沾粉,魚浪吹香,芳堤十里晴”,姜夔《惜紅衣》:“魚浪吹香,紅衣半狼藉”。
⑥招提(zhāo tí):寺院,這裡確指淨業寺。招提是梵文Caturdisa的音譯之訛,完整的譯名叫做“拓斗提舍”,簡稱“拓斗”,後來訛為“招提”,意譯“四方”,是游化四方的意思,中國一般把招提作為寺院的別稱。
⑦芙蓉湖:射貴湖,在嚴繩孫家鄉無錫附近。芙蓉:荷花的別稱。淨業湖亦多荷花,由此而念彼。
⑧紅衣:荷花。
⑨蘭舟:木蘭舟的省稱,船的美稱。
⑩菱謳(líng ōu):即菱歌,采菱人的歌聲。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輕輕地微風吹過蓮花盛開的池塘,蓮葉上凝結著冰涼的露珠,雨後殘留的一段彩虹剛剛隱去身影。夕陽照射著簾鉤,映紅了紗窗。大片的荷葉相互覆蓋,池面在夕陽的餘暉里蕩漾著鱗紋一樣的波浪。而此時垂楊柳岸的畫閣里,有人剛剛睡醒,正在梳頭。
來到曾經遊玩過的舊地,經過淨業寺,心裡滿是離愁。料想你此刻應該在江南家鄉那開滿蓮花的湖面上泛舟遊玩吧,船兒經過,蓮花被衝散,留下一片狼藉。午風吹斷了我的江南夢,剛才在夢裡夢到了采菱人那悠揚的歌聲。

創作背景

康熙十五年(1676年)盛夏,京城荷花盛開,納蘭容若在淨業寺蓮花池賞荷,懷念起剛從京城南歸的嚴繩孫,於是寫下此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白描,側重寫淨業寺觀蓮。起首一句直接寫景,將淨業寺的景色描繪得十分美麗,“藕風輕.蓮露冷”,清冷的空氣仿佛撲面而來。藕風輕撫面龐,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容若站於岸邊,看著池塘里的荷葉,荷葉田田,這番景象的確怡人。而接下來的一番景象,更是美不勝收:“斷虹收,正紅窗初一上簾鉤”,應該是剛下過一場雨,不然也不會出現彩虹。彩虹並不完整,只是殘留在天邊的一段而已。但這又何妨。彩虹掛在天際,映紅了窗紗,“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池塘里大片的荷葉飄來陣陣清香,魚兒在水裡歡暢地遊蕩,捲起了層層波浪,這番景致,美不勝收。“此時畫閣垂楊岸,睡起梳頭”,華麗的樓閣前垂下了絲絲楊柳,風景嫻靜,人兒倦怠著方才起床梳頭。看來,淨業寺的荷花塘帶給容若的不只是視覺上的享受,還有心靈上的安撫。上片在悠閒的韻律中結束。
下片以虛寫為主,抒發懷思之意。容若的內心則充滿了愁緒,這是他曾經來到過的故地,這番美景,他曾見到過。“舊遊蹤,招提路,重到處,滿離憂”,當日與友人一起遊玩,內心自然清爽。而今,容若獨自前來,雖然美景依舊,但身邊沒有了友人的陪伴,總是不免感到有些孤單。“想芙蓉湖上悠悠,紅衣狼藉,臥看少妾盪蘭舟”,想到過去,不知友人現在是否也在某處泛舟遊玩。當日看到美人在舟船上躺臥,那番閒情逸緻,今日竟是多么想再重溫一下。“午風吹斷江南夢,夢裡菱謳”,這首懷念的詞在一片懷念聲中結束,容若應當知道,歲月如流水,世事無法留住。既然如此,那便在這個愜意的下午,獨自來到這裡,看著美景,感懷故人。
這首詞從京城的荷花聯想到江南嚴繩孫家鄉的荷花,從對眼前實景的描寫轉入對幻想中的江南荷塘的描寫,兩人之間的情誼就這樣不待言而自明。詞的字裡行間全是懷念、追昔之意,而末尾句更是顯出納蘭心中無限的悵惘。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上景下情,又情景交織,其結處與《臨江仙·寄嚴蓀友》一闋有一曲同工之妙,極浪漫,極見性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