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上京遺址)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金上京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郊,阿什河左岸,是上京城是金朝修建的第一座都城,是滿族的先世女真族所建金朝(1115年—1234年)的早期都城。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由南北相鄰的兩個長方形城池組成,平面呈曲尺形,全城外城垣周長約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長約12708米。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金代都城遺址,對於研究東北地方史,民族史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1982年2月23日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
  • 占地面積:6 km
  • 保護級別:第二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54
  • 所處時代:金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於收國元年(1115年)在按出虎水之濱建國立都,名曰皇帝寨。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3號台基廊廡址西側一門址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金熙宗定號上京會寧府(一說在金太宗時就有會寧州和會寧府之稱)。下轄會寧、鎮東(後更名曲江)、宜春三縣。
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年),完顏亮遷都燕京(今北京),命名為中都大興府,削上京之名,止稱會寧府。
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復以會寧府為上京。
元、明兩朝屢以金上京城為站鋪,轉運官私人員、物品。清代在此附近建阿勒楚喀城(後簡稱阿城)。
2017年5月至10月,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1以東區域進行大面積發掘,揭露面積2500餘平方米。

遺址特點

遺址規模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城垣殘體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總面積約6平方公里,以西城垣為邊,由南北相鄰的兩個長方形城池組成,平面呈曲尺形,南北相隔的城牆俗稱腰城或腰垣。城垣為夯土版築,全城外城垣周長約11076米,含腰垣城垣全長約12708米。金上京城(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設有馬面、角樓、瓮城、護城濠等防禦性建築。
遺址布局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以南北二城的城垣和皇城內的建築址保存較好,皇城位於南城的偏西部,皇城內以廊廡址將皇城分隔成三個區域,皇城中部為宮殿區,東、西兩側為配殿區。皇城東部區域又由多條廊廡交叉分隔成多個單元,每個單元由一組或多組建築基址組成。皇城東部建築址體量較大,相關遺存分布密集,大致位於宮殿區第四殿址以東位置。其西北部,與其西側緊密銜接的為一組相對獨立的小型建築址,編號為TJ1。
遺址分布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1以東和以南區域的主體建築為一呈十字形的夯土台基址,台基址整體由三部分單獨的夯土台基交匯構成。東西向的西段編號為TJ2、南北走向的台基編號為TJ3、東西向的東段編號為TJ4。三條台基交匯組成十字形的台基址,中心部位為最高處,向四周略呈緩坡狀。每段台基皆為夯土築,高出周圍的磚鋪地面約0.7米—0.8米。台基上磉墩排列有序,表面殘存鋪砌的方磚。其中南北向台基的北部上面分布著多處取暖設施(灶址),台基址的邊緣均有一定寬度的包牆磚殘留。TJ2 西段與TJ1的南端相連線。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2表層距地表深0.1米—0.15米,平面呈東西向長方形,東部略寬於西部。發掘揭露部分東西長24米,南北寬17.8米—11.8米。東部與TJ3相連,東部高出TJ3約0.15米—0.2米。其上排列磉墩13個。磉墩的排列,西部為單列,東部為雙列。TJ2南部牆基外包磚已無存,基槽寬0.6米,牆基痕跡尚在,有白灰殘跡。台基的東部有一條南北走向的現代溝,貫通TJ2,將TJ2破壞。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3表層距地表深0.1米—0.2米,南北走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揭露長度59.8米,北部約寬13.7米—14米。TJ3上共發現柱礎基礎(即磉墩)54個,灶3個。磉墩平面略呈方形,呈南北向對稱排列,東西兩側各2列。磉墩之間東西間隔0.45米—0.5米,南北間隔2.8米—3米。南北向可見14個開間。TJ3東西兩側各有磚砌護壁牆及散水。磉墩上面有的還存有柱礎石;局部有磚砌方形遺蹟2處。TJ3西部被TJ2東部夯土疊壓,即TJ3的修建應略早於TJ2。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4表層距地表深0.1米—0.2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走向,其和TJ2在一條線上。發掘揭露部分東西長23.2米,南北寬10.75米。該段台基南北兩側各有包牆磚和散水,磚牆基寬0.8米,散水寬0.45米。台基上亦有磉墩,呈東西向3排分布;西部揭露出南北6列。磉墩的寬度約為1.3米,東西間距2.5米—2.9米、南北間距約2.9米。TJ4的夯土基礎疊壓在TJ3的散水之上,即TJ4的修建應略晚於TJ3。由TJ2、TJ4及TJ3構成的十字形長廊式基址,是皇城東部重要的附屬建築。其將東部區域分隔成若干建築單元,並互有關聯。在廊廡的東北部,分布有TJ5和TJ6。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5即5號台基,表層距地表0.2米—0.3米。平面呈方形,夯土結構。東西長6.8米—7米,南北寬6.7米。該台基址西部和南部緊貼3號和4號台基址修築。東側和北側外壁有包磚及散水。包磚多已無存,僅北部西段有存留壁磚,七層平順砌,高0.42米,磚縫間黏合材料為土和白灰混合物;東側牆被破壞,僅有基槽,槽寬0.3米,深0.15米,內有殘存牆磚,基槽內東壁有白灰牆皮。5號台基上未發現其他的建築遺蹟,台基高約0.4米—0.6米。推測TJ5是一處平台式建築。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6 即6號台基,表層距地表約0.3米。平面長方形,位於TJ5的東部。夯土結構,台基四周殘留包磚牆,包磚外有方磚鋪設的散水。東西長6.3米,南北寬1.8米,外側包磚牆寬0.4米—0.6米,散水寬0.45米,殘高0.4米。台基上東、西各有1個磉墩,間距3.8米。推測TJ6可能為牌樓式建築的基礎。在長廊的東南部,分布有TJ7和TJ8,兩者以包磚牆相連線。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7 即7號台基,表層距地表0.1米—0.15米,夯土結構。其西部和TJ3南部相連。已發掘部分東西長約14米,南北寬1.5米—3.7米,南端延伸到發掘區外側。其上有東西向排列的磉墩3個,間距3米。夯土台基外側有包磚牆和磚砌散水。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TJ8,即8號台基,表層距地表0.15米,夯土結構,已發掘揭露的部分平面近似曲尺形,南部及東側均延伸到發掘區以外。中部南北向分布3個磉墩,間距3米。台基上殘存大面積的方磚鋪地面。夯土台基外側殘留少量包磚,包磚基槽寬0.5米。TJ7和TJ8未予完整揭露,只發掘出一小部分。從磉墩柱網結構上看,也應是大型殿址基礎的一部分。在長廊東段與7號台基及8號台基之間,分布有排水溝和水井等附屬設施。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排水溝,即SG1,位於TJ4南側(東西向長廊的南側),平面呈長方形,與TJ4大致平行,略有彎曲,斜壁平底,西高東低呈坡狀,坡度高差為0.3米,揭露長度15米,上口寬0.45米—0.6米,底部寬0.56米,兩側溝壁以0.4×0.2×0.06米規格的磚順向錯縫砌築,用白灰勾縫。北側溝壁部分保留較好,溝深為0.7米,南側溝壁僅底部四層殘磚可大致辨識。溝底局部保存較完好,為橫向錯縫鋪築,大部分均採用0.38×0.38×0.06米方磚對縫鋪築,西部磚牆基下0.4米深度保留有磚券頂,殘長1.9米,券磚上平至溝底深0.6米,券磚拱度高為0.1米,券磚用長方形磚砌築,磚規格為0.4×0.2×0.06米。從所處位置看,此排水溝位於東部廊道的南側,上部局部位置有券頂封閉,東西走向,與廊道平行,向東繼續延伸。是一處明渠式的排水設施。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上京遺址)
水井和排水溝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水井,即SJ1,口部距地表1.2米。井的上口平面呈橢圓形,土壙,口大底小,斜壁。井口東西長徑3.2米,南北短徑3米。井的下部(實際發掘深度4米),東西長徑2.1米,南北短徑1.2米。經鑽探至井底深度約10.3米。井內堆積土質較緻密,土色淺黃褐色,包含有殘磚瓦殘塊、筒瓦、陶獸頭、瓷片、鐵釘、動物骨骼等。井的西壁壁面上發現有磉墩基礎,南北對稱分布2個,邊長1.2米。井口位置零散分布有數塊礎石,推測井口周邊原有“亭子”類建築。在井的東側有磚牆與其他建築相隔。在廊廡址與各個建築台基址之間,分布有磚砌的甬路相通。

文物遺存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出土遺物以灰瓦、青磚等建築構件為大宗。灰瓦有板瓦和筒瓦、滴水及瓦當。瓦當紋飾主要為龍紋、獸面紋和花卉紋;其他有套獸頭、螭首鴟吻、人物塑像等殘件。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上京遺址)
宮殿建築的鴟吻

研究價值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金代都城遺址,對於研究東北地方史,民族史等都具有重要價值。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的考古發掘,進一步推進了對金上京遺址的科學認識和學術研究,為金上京遺址的有效整體保護,以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提供重要學術支撐和依據,在兩條廊廡址東南部發現的排水溝及水井等設施,為認識金代都城內的排水系統提供了實物材料。

保護措施

1982年2月23日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上京遺址)
保護碑刻
2010年6月,《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保護規劃》獲國家文物局批准。
2012年,黑龍江出台《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保護規劃》,包括阿城區建設考古遺址公園要圍繞編制遺址公園規劃、建設考古展示區、金上京皇城宮殿址區採用鋼網式封閉保護、建設遺址公園博物館、解決遺址公園的文物用地問題、城牆及馬面的展示、南瓮城搶救性保護工程、遺址公園內基礎設施建設等10項工作。
2016年,按照《金上京遺址考古工作計畫》,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上京會寧府遺址皇城東側中部區域的建築址進行了局部勘探發掘。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歷史文化

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這裡定都,阿什河古稱按出虎水,按出虎為女真語金的意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認為金子永不敗壞,故立國號大金。當時的大金國都城——金上京會寧府(金上京會寧府遺址),是當時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這座都城,周長11公里,分南北兩城。南城為皇城,北城為居民區。皇城記憶體宮殿遺址五處,城牆、午門、馬面、角樓、翁城輪廓清晰。這裡曾是大金朝最高的決策殿堂。當年的金上京,是集遼、北宋兩國財力建立起來的,作為都城歷經金太祖、金太宗、金熙宗和海陵王四帝,共三十八年,它是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當時東北亞的大都會。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金上京會寧府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郊,阿什河左岸。
金上京會寧府南城東北角樓遺址
交通
哈爾濱市——江灣路——松北大道——前進路——康安路——和興路——三大動力路——進鄉街——G10綏滿高速——延川大街——金上京會寧府遺址。

所獲榮譽

2021年10月,入選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2022年,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項目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