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野性的思維》集中分析了原始思維的基本特徵,指出了圖騰作為一種特殊的邏輯分類的基本功能,並專章討論了
薩特在《
辯證理性批判》一書中所提出的觀點。全書共分9章。作者首先討論了原始思維的基本特徵及其與現代科學思維之間的關係,為了區別原始的具體性的科學和近代以來的精確科學,作者使用了“修補術”的比喻。然後作者具體考察了圖騰分類的基本結構。最後作者對薩特在《辯證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評。作者批判了薩特把原始文明與開化文明完全對立起來的觀點,指出野性的思維同現代人的思維是同樣合乎邏輯的。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具體性的科學 | 第二章 圖騰分類的邏輯 | 第三章 轉換系統 |
第四章 圖騰和等級制度 | 第五章 類別、成分、物種、數目 | 第六章 普遍化和個別化 |
第七章 作為物種的個體 | 第八章 可逆的時間 | 第九章 歷史與辯證法 |
創作背景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它是繼作者對原始民族的親屬關係和神話的初步研究之後,對圖騰制度和原始思維所作的進一步研究。為了代表結構主義向當時盛行的存在主義的公開挑戰,作者發表了該書。
作品思想
1.理解野性的思維
關於野性的思維,列維-史特勞斯將其解讀為“未馴化狀態”。但他對這一思維方式的理解與分析並不僅限於此。他強調“未開化人”的具體思維與“開化人”的抽象思維是人類歷史上始終存在的兩種互相平行的思維方式,它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職能,並在發展中互相補充、互相滲透,而不是分屬於原始社會和現代社會,也並沒有低級或高級之分。也就是說,縱然與西方理性思維相異,原始思維也不應該受到等級評判或是禁錮於時代枷鎖之中。
列維-史特勞斯首先從語言學的角度闡述了這一觀點。在原始人的語言中,存在著大量表示物種和變種詳細品目的名稱。然而原始人語言詳細具體不代表他們不具備抽象思維,使用語言的抽象程度是由其所在社會表達興趣和想要強調的內容決定的,這並不能夠反映智力狀況。原始人對自然界物種及其變種名稱的豐富和細緻的了解,不僅僅來自於生產生活的實用目的,還出於對知識的渴求,即是為了滿足理智的需要。因為對於原始人來說,“動植物不是由於有用才被認識的,它們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或有益的,正是因為它們首先已經被認識了。”
列維-史特勞斯將野性思維與科學思維做了一次詳盡的比較。他認為,原始人類將其理智需求表現為對周圍社會的認識,他們的思維與現代科學的思維一樣,對秩序存在要求。在這一點上,原始思維同樣熱衷於觀察事物之間的各種聯繫,並進行系統編目。這也是這兩種思維方式所共同的思維活動基礎,就好比巫術與科學,他們同樣含有對分類和秩序的追求。儘管兩者的行事基礎和方式各不相同、在理論和實際功用方面也完全不同,但兩者並不對立,他們需要同一智力操作,屬於獲取知識的兩種方式。不僅如此,列維-史特勞斯還試圖找尋原始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的深層共性。他對比了遊戲與儀式,以及原始社會中的神話思想和現代工程師的科學思維,並指出,雖然兩組對比對象前後的操作方式不同,但是他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即同樣需要藉助特定的圖示或結構來進行操作。當然,野性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也存在著差異。在列維-史特勞斯看來,野性思維具有兩大特徵,即具體性和整體性,這也是它區別於現代科學思維的一大因素。原始人運用大量詳盡而細緻的感覺性辭彙來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知,並由此進行思辨。而科學思維則通常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符號,藉以表達邏輯之間關聯。因此,野性思維就顯得更為具體。至於野性思維的整體性,即原始人從整體上把握世界,他們認識事物並不僅限於追求目的性,而是整體認知上進行把握。這與受到經濟理性支配的現代科學思維大不相同。列維-史特勞斯借用藝術與科學來表達他的觀點。他指出,藝術欣賞與科學認識存在差異。
2.分析野性思維中的圖騰制度
列維-史特勞斯關注了原始人的圖騰及其信仰。在他看來,圖騰是原始人思維方式的反映,它是一種命名與分類的系統。原始社會群體依照圖騰來認識周邊世界,並為所見到的事物歸類和命名。他列舉了野性思維中圖騰分類的邏輯規律,認為“存在著可由一整套科學和一整套哲學來發揮其作用的餘地。”原始人觀察細緻,富有條理,並且建立起了理論知識的依據,能夠輕而易舉地辨識神話和儀式中提到的各種生物和自然現象,並可以藉助神話和儀式準確地表達其功用。他們的圖騰分類的具體性邏輯也因此具有了天然的複雜性,並且這種圖騰分類還與被體驗的分類相關。
與現代科學思維一樣,原始人的圖騰分類邏輯堅持了區分差異性的原則,區分性差異提供了獲取信息的必要條件。列維-史特勞斯進一步指出,圖騰的形式特性在於它們是一些信碼,這些信碼通過與其他信碼傳遞信息、表達接收到的信息來體現其運用價值。
圖騰是一種命名與分類的系統,列維-史特勞斯就命名與分類給出了其個人見解。他對物種與專有名詞進行了探討。可以說,專有名詞和物種名詞同屬於同一個集團,兩者產生區別的原因並不在於其名稱本身,而在於其所在社會文化賦予的不同的限制。對於專有名詞的命名來說,名字可以是一種用於識別物種的標誌,也可以是命名者的自由創造。因此,儘管命名看似具有任意性。但在同一個分類中,這一命名會因為與周圍的物種相區分而具有自身的規定性。
3.剖析野性思維的歷史觀
列維-史特勞斯還闡述了其對原始思維歷史觀的認識。他藉助神話進行分析,認為神話的歷史與現在存在著既分離又結合的矛盾。神話,顧名思義是從祖先時代流傳至今的,它的內容有可能涵蓋了某個群體的一切日常生活與生產活動,而一些原始群體直到現在都會依照神話所描述的指示來恪守傳統,從未做出任何改變。這在列維-史特勞斯看來,屬於“一種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採取的態度,其所具有的系統性質在世界各處已為各種技術、規則和習俗的不斷重複的出現所證實”,後人對祖先教導的方法如此痴迷,是對祖先經驗的繼承,兩者之間存在著結合。然而,祖先與現代人終究是存在差異的,人們也會對不曾渴求變化的文明產生非議。如此,神話的歷史與現代的分離狀況也就應運而生。
存在於神話的歷史中的這一矛盾並不是無法克服的。比方說,在儀式中,這兩個矛盾被恰到好處地聯結了起來。列維-史特勞斯列舉了兩種儀式,一種是紀念性或歷史性的儀式,另一種是悼念儀式。紀念性的儀式重現了神話所在的時代,借用活人來體現祖先當時的經歷,是用現在重現過去的一種方式。而悼念儀式則正好相反,它是生者與死者告別,讓不再活著的人成為生者的祖先,是把現在帶入過去。無論是出於哪一種形式,歷史都在於被人知曉,它好比是可以逆轉的時間,能夠引導後人關注祖先以及關注祖先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就這一點來看,原始人定期朝聖與在文明社會中參觀名人故居並沒有本質的差異,列維-史特勞斯指出,儘管人們所知曉的歷史事件背後存在著歷史選擇性的可能,然而它都是以某種純粹而富有標誌性的形式表現了某一歷史特徵。野性思維下的圖騰神話也不例外,何況原始人已經運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將歷史與分類系統予以結合。
作品影響
《野性的思維》標誌著列維-史特勞斯從前期向後期的轉變。該書中對薩特的批判,使列維-史特勞斯的影響從人類學擴展到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並使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普遍的方法而受到重視。它因此被視為結構主義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野性的思維》出版後即引起著名哲學家評論和思想界的廣泛注意,成為法國當代思想界的一個重要事件。該書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提出的人類理論,而且還在於列維-史特勞斯在他著作的最後一章對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辯證理性批判》進行了公開駁難。它似乎是一個宣言,表明了結構主義向當時統治法國思想界的存在主義的宣戰,從而開啟了20世紀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序幕。
作者簡介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一猶太家庭,後遷居法國。早年他就讀於巴黎大學,青年時代醉心於
盧梭、
弗洛伊德和
馬克思等人的思想,後致力於文化人類學研究五十多年。20世紀50年代以後,他以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為根基,以
索緒爾等人的結構語言為武器,展開了對存在主義思想家薩特的批判,並以《野性的思維》拉開了20世紀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運動的序幕,創立了當代結構主義美學,並把結構主義方法套用於文化人類學和神話學研究之中。他是結構主義美學的前期代表人物之一,著有《
結構人類學》、《野性的思維》和《
神話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