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冬菊

野冬菊

野冬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石生紫菀AsteroreophilusFranch.的花。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於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口腔炎,牙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野冬菊
  • 別稱:菊花暗消,肋痛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紫菀屬
  • :石生紫菀
  • 分布區域:四川、雲南等地
  • 採集時間:夏、秋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花。

性味

味苦,性涼。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主治

用於目赤腫痛,咽喉疼痛,口腔炎,牙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泡水含漱。

採集加工

夏、秋間採收,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或斜升,有叢生的莖和蓮座狀葉叢。莖直立或斜升,高20-60厘米,粗壯,上部或中部以上常有分枝,被開展的長粗毛,基部被枯葉殘片,全部有較密的葉。蓮座狀葉狹匙形,長4-8厘米,寬0.6-1.5厘米,下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全緣或有小尖頭狀疏齒或淺齒。莖下部葉在花期生存或枯萎,匙狀或線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0.5-1.2稀2厘米,全緣或上部有淺齒,頂端鈍或近圓形;中部及上部葉較小,直立,線狀或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急狹,半抱莖,全緣,頂端圓形;全部葉質稍厚,兩面被密或疏短糙毛,中脈及近基三出脈在下面稍高起。頭狀花序徑2.5-3.5厘米,傘房狀排列稀在莖端單生;花序梗(分枝)長2-10厘米或更長,被長密毛。總苞長6-8毫米,徑10-12毫米,半球形;總苞片約3層,外層較內層稍短或近等長,匙狀長圓形或舌形,外層草質,長5-7毫米,寬約1毫米,被長密毛,頂端圓形,常紫褐色;內層上部草質,被短密毛,下部厚膜質,頂端圓形或稍尖。舌狀花約30個或更多,管部長1.5毫米,舌片藍紫色,長達12毫米,寬達2毫米。管狀花長4-5毫米,管部長1.7毫米,裂片長0.7毫米。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帶紅色或污白色,長約4毫米,有近等長的微糙毛。瘦果倒卵形,稍扁,長几達2毫米,一面有肋,被密絹毛。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4000m的針葉林下、開曠坡地或山坡路旁。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清熱解毒。治牙痛,眼痛,口腔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