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橫走或斜升,有叢生的莖和蓮座狀葉叢。莖直立或斜升,高20-60厘米,粗壯,上部或中部以上常有分枝,被開展的長粗毛,基部被枯葉殘片,全部有較密的葉。蓮座狀葉狹匙形,長4-8厘米,寬0.6-1.5厘米,下部漸狹成具翅的長柄,全緣或有小尖頭狀疏齒或淺齒。莖下部葉在花期生存或枯萎,匙狀或線狀長圓形,長4-8厘米,寬0.5-1.2稀2厘米,全緣或上部有淺齒,頂端鈍或近圓形;中部及上部葉較小,直立,線狀或披針狀長圓形,基部急狹,半抱莖,全緣,頂端圓形;全部葉質稍厚,兩面被密或疏短糙毛,中脈及近基三出脈在下面稍高起。頭狀花序徑2.5-3.5厘米,傘房狀排列稀在莖端單生;花序梗(分枝)長2-10厘米或更長,被長密毛。總苞長6-8毫米,徑10-12毫米,半球形;總苞片約3層,外層較內層稍短或近等長,匙狀長圓形或舌形,外層草質,長5-7毫米,寬約1毫米,被長密毛,頂端圓形,常紫褐色;內層上部草質,被短密毛,下部厚膜質,頂端圓形或稍尖阿采紋。舌狀花約30個或更多,管部長1.5毫米,舌片藍紫色,長達12毫米,寬達2毫米。管狀花長4-5毫米,管部長1.7毫米,裂片長0.7毫米。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帶紅色或污白色,長約4毫米,有近等長的微糙毛。
瘦果倒卵形,稍扁,長几達2毫米幾重主漏,一面有肋,被密絹毛。花期、
果期8-10月。
近種區別
此種與
舌葉紫菀 (A. lingulatus Franch.) 接近,但總苞片至少外層頂端圓形且較內層稍短,略似
異苞紫菀 (A. heterolepis Hand. -Mazz.) 和
東俄洛紫菀 (A. tongolensis Franch.)。但這後2種的冠毛顯然與本種有別。此種多變異,有一個生櫟林和雜木林中的變型 (f. umbrosus Ling f. nov.),中部和下部葉較寬,全緣或有粗鋸齒端體捉紋,頂端較尖,上部葉有時開展,頭狀花序徑約5厘米,總苞也較大。產於雲南西北部(鶴慶、賓川)。另一總苞片極不等長的變型 (f. inaequisquamus Ling f. nov.),總苞片外層長僅內層的二分之一,葉也較大,產於雲南北部(昆明)。
生長環境
生於高山和亞高山針林下、開曠坡地或山坡路旁。海拔2300-40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雲南北部及西北部(大理、麗江、賓川、中甸、昆明等)、四川西南部(雷波、普雄、木里、德昌等)。
繁殖方法
用根狀莖繁殖。於冬季12月~翌年1月栽種。栽前,選用粗壯、紫紅色、節間短、具芽的根狀莖作種栽,並截成4~6厘米的小段。段應有2~微翻迎3個芽,按行距25~30厘米開6~8厘米深的溝,按株距15~20厘米,放入根狀莖段1~2段,覆土稍加壓,澆水。每畝用根狀莖15~20千克。
栽培技術
中耕除草,苗出齊後,應及時中耕除草,初期宜淺鋤,夏季封行後,辣照廈只宜用手拔草。
灌溉苗期需適量水,6月後需要大量澆水,雨季注意排除積水。
追肥一般要進行2次,第一次在6月間,第二次在7月上、中旬,每次每畝溝施人畜糞水2000千克,並配施10~15千克
過磷酸鈣。此外,6~7月開花前應將花薹打掉,嚷乃采以促進地下部生長。
採收與加工
栽種當年10月下旬葉片由綠變黃至翌春萌動前收穫。先割去莖葉,將根刨出,去淨泥土,曬乾或切成段後曬乾。
病蟲防治
葉枯病:夏季多發,尤以高溫、多濕季節發病嚴重,主要危害葉片。防治方法:輪作;發病前和發病初期用1∶1∶120
波爾多液200倍液多抗霉噴霧。
紅粉病:6~10月發生,危害葉片。防治方法同葉枯病。
主要價值
藥用
石生紫菀的花可入藥,其味苦,性涼。有清熱,散寒、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小兒肺炎、喉炎、牙痛、眼痛、口腔炎等症狀。
功能主治
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
小便不利。
《本經》:主
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藏。
《別錄》: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藥性論》:補虛下氣,治胸脅逆氣,勞氣虛熱。
《唐本草》:治氣喘,陰痿。
《日華子本草》: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本草衍義》:益肺氣。
王好古:主息賁。
寧原《食鑒本草》:主肺經虛熱,開喉痹,取惡涎。
《本草從新》:專治血痰,為血勞聖藥。又能通利小腸。
《本草再新》:潤肺下氣,寒痰及虛喘者宜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
注意
有實熱定境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
《唐本草》:惡蒿本。
《本草正》: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附方
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本草圖經》)
治傷寒後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連連不止,漸將羸瘦:紫菀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天門冬一兩(去心),貝母一兩(煨令微黃),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乾地黃一兩半。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惠方》紫菀散)
治小兒咳逆上氣,喉中有聲,不通利:紫菀一兩,杏仁(去皮尖)、細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搗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日三,更量大小加減。(《聖濟總錄》紫菀散)
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動不安:紫菀一兩,桔梗半兩,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半,天門冬一兩。上細切,每服三錢。竹茹一塊,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
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時。(《雞峰普濟方》紫菀丸)
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華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肺傷咳嗽。用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產後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沖服。
纏喉風痹。用紫菀根一條,洗淨,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食用
可煎湯內服,或泡水含漱外用。
栽培技術
中耕除草,苗出齊後,應及時中耕除草,初期宜淺鋤,夏季封行後,只宜用手拔草。
灌溉苗期需適量水,6月後需要大量澆水,雨季注意排除積水。
追肥一般要進行2次,第一次在6月間,第二次在7月上、中旬,每次每畝溝施人畜糞水2000千克,並配施10~15千克
過磷酸鈣。此外,6~7月開花前應將花薹打掉,以促進地下部生長。
採收與加工
栽種當年10月下旬葉片由綠變黃至翌春萌動前收穫。先割去莖葉,將根刨出,去淨泥土,曬乾或切成段後曬乾。
病蟲防治
葉枯病:夏季多發,尤以高溫、多濕季節發病嚴重,主要危害葉片。防治方法:輪作;發病前和發病初期用1∶1∶120
波爾多液200倍液多抗霉噴霧。
紅粉病:6~10月發生,危害葉片。防治方法同葉枯病。
主要價值
藥用
石生紫菀的花可入藥,其味苦,性涼。有清熱,散寒、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小兒肺炎、喉炎、牙痛、眼痛、口腔炎等症狀。
功能主治
溫肺,下氣,消痰,止咳。治風寒咳嗽氣喘,虛勞咳吐膿血,喉痹,
小便不利。
《本經》:主
咳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藏。
《別錄》:療咳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驚癇。
《藥性論》:補虛下氣,治胸脅逆氣,勞氣虛熱。
《唐本草》:治氣喘,陰痿。
《日華子本草》:調中及肺痿吐血,消痰止咳。
《本草衍義》:益肺氣。
王好古:主息賁。
寧原《食鑒本草》:主肺經虛熱,開喉痹,取惡涎。
《本草從新》:專治血痰,為血勞聖藥。又能通利小腸。
《本草再新》:潤肺下氣,寒痰及虛喘者宜之。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3錢;或入丸、散。
注意
有實熱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款冬為使。惡天雄、瞿麥、雷丸、遠志。畏茵陳蒿。
《唐本草》:惡蒿本。
《本草正》:勞傷肺腎、水虧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附方
治久咳不瘥:紫菀(去蘆頭)、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三物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湯調下,食後、欲臥各一服。(《本草圖經》)
治傷寒後肺痿勞嗽,唾膿血腥臭,連連不止,漸將羸瘦:紫菀一兩,桔梗一兩半(去蘆頭),天門冬一兩(去心),貝母一兩(煨令微黃),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乾地黃一兩半。上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聖惠方》紫菀散)
治小兒咳逆上氣,喉中有聲,不通利:紫菀一兩,杏仁(去皮尖)、細辛、款冬花各一分。上四味,搗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半錢匕,米飲調下,日三,更量大小加減。(《聖濟總錄》紫菀散)
治妊娠咳嗽不止,胎動不安:紫菀一兩,桔梗半兩,甘草、杏仁、桑白皮各二錢半,天門冬一兩。上細切,每服三錢。竹茹一塊,水煎,去滓,入蜜半匙,再煎二沸,溫服。(《傷寒保命集》紫菀湯)
治吐血、咯血、嗽血:真紫菀、茜根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櫻桃子大,含化一丸,不以時。(《雞峰普濟方》紫菀丸)
治婦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華水服三指撮。(《千金方》)
肺傷咳嗽。用紫菀花五錢,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溫服。一天服三次。
吐血咳嗽。用紫苑、五味子炒過,共研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化一丸。
產後下血。用紫菀末五撮,水沖服。
纏喉風痹。用紫菀根一條,洗淨,放入喉部,有涎出,病即漸愈。
食用
可煎湯內服,或泡水含漱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