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八十年代》是一部由 朱偉所著書籍,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2018年。
基本介紹
- 書名:重讀八十年代
- 作者:朱偉
- ISBN:9787508687919
- 頁數:368
- 定價:49.00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8-5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八十年代是什麼?《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編朱偉寫道: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學的時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電影錄像帶、看世界盃轉播的時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樣“軋”著馬路的時代。大家都被創新的狗在屁股後面追著提不起褲子,但都在其中親密無間其樂無窮。
八十年代,是朱偉騎著腳踏車從一個作家家裡,去見另一個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間,他相繼在《人民文學》推出莫言、余華、蘇童、劉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偉開始在部落格中寫《我與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軌跡回憶那個時代的每一個節點,記錄與一位位作家交往的過程。
本書是朱偉三年閱讀和寫作的結晶,他逐一重讀了活躍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經典作品,條分縷析,系統解讀了王蒙、李陀、韓少功、陳村、史鐵生、王安憶、莫言、馬原、余華、蘇童10位標誌性作家的作品,讓讀者能夠通過一篇文章讀懂一個作家。
作品目錄
自序
王蒙:不僅僅為了文學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學》上任時有個就職演說,沒有慷慨陳詞,反覆強調他只是個作家,很低調。他的上任,意味著八十年代的文學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著《人民文學》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陀: 文學的地平線
李陀是他那代人中,罕見不斷在甩開他人前行的。李陀那時牽連著四面八方,1985年“文學革命”中的眾多重要人物,比如馬原,那時是李陀家裡常客,莫言也去過。各地來京的作家、評論家、找稿子的編輯,都會到李陀向一切人敞開的家裡。李陀家因此成了一個川流不息的文學交流所。
王蒙:不僅僅為了文學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學》上任時有個就職演說,沒有慷慨陳詞,反覆強調他只是個作家,很低調。他的上任,意味著八十年代的文學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著《人民文學》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李陀: 文學的地平線
李陀是他那代人中,罕見不斷在甩開他人前行的。李陀那時牽連著四面八方,1985年“文學革命”中的眾多重要人物,比如馬原,那時是李陀家裡常客,莫言也去過。各地來京的作家、評論家、找稿子的編輯,都會到李陀向一切人敞開的家裡。李陀家因此成了一個川流不息的文學交流所。
韓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韓少功是少有極有自己定勢的作家。他通過“尋根”尋到了楚文化,這個“根”,是賈平凹從秦漢、李杭育從吳越中都未能意識到的。難得是,韓少功從楚辭中找到的橋樑,巧合了拉美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
陳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場
陳村讓兒子記住“父親的村莊”,他說,“在你走向生命盡頭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一兩個你的村莊。人可能永遠需要村莊,人在村莊中是坦然的。”村莊是精神寄付處,無論那裡是貧困還是醜陋。
史鐵生:有限中無限的可能性
我一直相信地壇與他是建立了某種關係的。我能理解,他是如何在這裡,於雨後滿園草木的競長聲中,苦苦思索“生而本不平等”;如何在這裡,在對遊樂場上孩子們歡笑聲的呆滯凝視中,找到撫慰自己的理由。在那些閱歷無窮、傴僂著無需言語的古柏面前,才懂得了人生其實是如何不足道,是地壇的氣場撫平了他心裡的傷痕。
王安憶:我們以誰的名義
王安憶的中篇確實比短篇好,長篇又比中篇好。為什麼?因為長度足夠使她放鬆。她是一個馬拉松選手,跑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憶就屬於越跑越好的人,這是她的個性使然。
莫言:在深海里響亮沉重地呼吸
莫言的強大,就在他這種非凡的敘述繁衍力,我稱它為“令人恐懼的發酵能力”。在1985年,他的才華就像衝決了閘門那樣激揚迸射,飛珠濺玉,似乎只需一個意象繁衍,一部幾萬字的中篇小說,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長氣而已。
馬原:十字路口想像的甜蜜
1985—1987,馬原與莫言一樣光彩奪目。馬原吃虧,大約就虧在他追求的形式需要讀者的智性解讀,這給許多讀者理解他的真實意圖製造了障礙。
余華:溫暖與百感交集的旅程
余華的寫作特點是“鋒利”,礪乃鋒刃,這鋒利指他能銳敏切割出現實的斷面,讓你直視筋髓組織。好刀鋒利不見血。
蘇童: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
一個作家,長篇小說可能顯示的是氣度,短篇小說則要在角度選擇中顯示智商與情商。蘇童的短篇構思,可能很得益於他在廣泛閱讀中,對短篇在有限空間裡表達遊刃有餘回味的興趣。
韓少功是少有極有自己定勢的作家。他通過“尋根”尋到了楚文化,這個“根”,是賈平凹從秦漢、李杭育從吳越中都未能意識到的。難得是,韓少功從楚辭中找到的橋樑,巧合了拉美的所謂“魔幻現實主義”。
陳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場
陳村讓兒子記住“父親的村莊”,他說,“在你走向生命盡頭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一兩個你的村莊。人可能永遠需要村莊,人在村莊中是坦然的。”村莊是精神寄付處,無論那裡是貧困還是醜陋。
史鐵生:有限中無限的可能性
我一直相信地壇與他是建立了某種關係的。我能理解,他是如何在這裡,於雨後滿園草木的競長聲中,苦苦思索“生而本不平等”;如何在這裡,在對遊樂場上孩子們歡笑聲的呆滯凝視中,找到撫慰自己的理由。在那些閱歷無窮、傴僂著無需言語的古柏面前,才懂得了人生其實是如何不足道,是地壇的氣場撫平了他心裡的傷痕。
王安憶:我們以誰的名義
王安憶的中篇確實比短篇好,長篇又比中篇好。為什麼?因為長度足夠使她放鬆。她是一個馬拉松選手,跑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憶就屬於越跑越好的人,這是她的個性使然。
莫言:在深海里響亮沉重地呼吸
莫言的強大,就在他這種非凡的敘述繁衍力,我稱它為“令人恐懼的發酵能力”。在1985年,他的才華就像衝決了閘門那樣激揚迸射,飛珠濺玉,似乎只需一個意象繁衍,一部幾萬字的中篇小說,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長氣而已。
馬原:十字路口想像的甜蜜
1985—1987,馬原與莫言一樣光彩奪目。馬原吃虧,大約就虧在他追求的形式需要讀者的智性解讀,這給許多讀者理解他的真實意圖製造了障礙。
余華:溫暖與百感交集的旅程
余華的寫作特點是“鋒利”,礪乃鋒刃,這鋒利指他能銳敏切割出現實的斷面,讓你直視筋髓組織。好刀鋒利不見血。
蘇童:飛越我的楓楊樹故鄉
一個作家,長篇小說可能顯示的是氣度,短篇小說則要在角度選擇中顯示智商與情商。蘇童的短篇構思,可能很得益於他在廣泛閱讀中,對短篇在有限空間裡表達遊刃有餘回味的興趣。
作品影響
2018年12月,該書入選《2018年度齊魯好書榜》。
2019年4月,該書入選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社科類推薦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