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序言,編輯推薦,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行為藝術驚世駭俗,歷來在中國公眾中眾說紛紜,充滿膚淺的誤讀和隨意的曲解。而“後感性”是中國藝術中最激進的新思潮,它對中國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和表演藝術都有深遠的影響。新媒體藝術則是當代藝術激動人心的重要走向,也是人們所好奇的。作為這兩種藝術現象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本書作者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現場精神”,並在書中用“現場藝術”這一新概念來統攝之。它為人們理解當代藝術形態和現象提供了新的立足點。
序言
這本文集裡的文章有兩大組:一組是對於觀念藝術的批判和後感陛思潮的原始文本;另一組則是與新媒體藝術有關的內容。這兩項事業均傾注了我極大的心血,但它表面上看起來卻迥然不同:
新媒體藝術關注現代技術和媒介環境下人的境況,探討人性化運用新技術的可能性,這一任務較容易得到普遍認同。事實也的確如此,新媒體在中國實驗藝術版圖中起步較晚,物質條件一開始也並不充分,其發展卻一帆風順勢如破竹,它最早被主流體制所接受,進入了美術學院的教程。其中一些分類更在大眾傳媒上成為亮點,如DV和Flash,而新攝影更是藝術市場上的新寵。
而後感性是一種一意孤行的立場和一套歇斯底里的怪異方法。它所立足的對於觀念藝術的批判姿態本來就聳人聽聞,它所採用的方式又往往驚世駭俗。後感性從一開始就注定可能會被視為偏執、過激,譽之者認為它是中國藝術中最徹底勇敢的實驗態度和有效的出路,毀之者甚至斥為病態或癲狂,譏之為拔著自己頭髮飛上天去的企圖。它會被誤解為幾個展覽的標題,一幫人,一種風格或材料,一個強辭奪理的夢囈或者明火執仗的陰謀。
看上去新媒體是一條光明的道路,後感性是黑暗中的摸索。我在這兩邊都深陷旋渦中心,更使自己的形象加劇了一種正邪兼修的複雜性。但我想說的是:在我這裡這二者其實是一回事,它們共同指向的是現場。
老弱而又自以為聰明的觀念藝術其實往往可以用語言去概括,後感性窮盡種種方法試圖去營建不可能用語言,甚至也不可能用圖像去還原的現場經驗。現場意味著:你非得在那個時候在那兒。你的情緒和你的身體本身都是現場的一部分,你一舉手一投足都影響到這個現場。你不是在它之外觀察它,而是在它之中體驗它,並且參與構成它。
因為這個現場是感受和體驗的對象,所以它是感性的;又因為它不是某個人宣瀉的遺存,而是為你準備的,它老謀深算地預測你的體驗——現場不像傳統藝術品那樣先於你而存在,現場是在你到來之後才發生的事件,所以它是後感性的。
你不覺得關於現場的描述很接近於“世界”,或者說它更像是在描述一個互動多媒體裝置嗎?是的,現場也的確是新媒體藝術必然要走向的地方,這也正是當初吸引我去狂熱地研究和推廣它的首要理由。在這本書里關於新媒體的寫作中,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新媒體藝術在當前的任務是“媒體的邊緣化”,與行為藝術、戲劇的雜交是其能量所在。邊緣化是將新媒體藝術從新媒體藝術的概念中拋出,拋向更不穩定、更危險的現場,而那必定是後感性的。
事實上,在新媒體的邊緣化時期,後感性的活躍分子們正在越來越成為新媒體藝術的生力軍。後感性已經發展成一些策略和制度,而新媒體是一套進化著的設施,它們最終落實在“現場”的概念上。現場不是媒體的一種效果,現場本身是一種媒體。現場是比錄像、數字圖像、互動多媒體和網路藝術都更新的一種新媒體。
這就是為什麼把後感性與新媒體編在同一本書里,我們只是在從不同的角度接近“現場藝術”。
而後感性是一種一意孤行的立場和一套歇斯底里的怪異方法。它所立足的對於觀念藝術的批判姿態本來就聳人聽聞,它所採用的方式又往往驚世駭俗。後感性從一開始就注定可能會被視為偏執、過激,譽之者認為它是中國藝術中最徹底勇敢的實驗態度和有效的出路,毀之者甚至斥為病態或癲狂,譏之為拔著自己頭髮飛上天去的企圖。它會被誤解為幾個展覽的標題,一幫人,一種風格或材料,一個強辭奪理的夢囈或者明火執仗的陰謀。
看上去新媒體是一條光明的道路,後感性是黑暗中的摸索。我在這兩邊都深陷旋渦中心,更使自己的形象加劇了一種正邪兼修的複雜性。但我想說的是:在我這裡這二者其實是一回事,它們共同指向的是現場。
老弱而又自以為聰明的觀念藝術其實往往可以用語言去概括,後感性窮盡種種方法試圖去營建不可能用語言,甚至也不可能用圖像去還原的現場經驗。現場意味著:你非得在那個時候在那兒。你的情緒和你的身體本身都是現場的一部分,你一舉手一投足都影響到這個現場。你不是在它之外觀察它,而是在它之中體驗它,並且參與構成它。
因為這個現場是感受和體驗的對象,所以它是感性的;又因為它不是某個人宣瀉的遺存,而是為你準備的,它老謀深算地預測你的體驗——現場不像傳統藝術品那樣先於你而存在,現場是在你到來之後才發生的事件,所以它是後感性的。
你不覺得關於現場的描述很接近於“世界”,或者說它更像是在描述一個互動多媒體裝置嗎?是的,現場也的確是新媒體藝術必然要走向的地方,這也正是當初吸引我去狂熱地研究和推廣它的首要理由。在這本書里關於新媒體的寫作中,我提出了一個新概念:新媒體藝術在當前的任務是“媒體的邊緣化”,與行為藝術、戲劇的雜交是其能量所在。邊緣化是將新媒體藝術從新媒體藝術的概念中拋出,拋向更不穩定、更危險的現場,而那必定是後感性的。
事實上,在新媒體的邊緣化時期,後感性的活躍分子們正在越來越成為新媒體藝術的生力軍。後感性已經發展成一些策略和制度,而新媒體是一套進化著的設施,它們最終落實在“現場”的概念上。現場不是媒體的一種效果,現場本身是一種媒體。現場是比錄像、數字圖像、互動多媒體和網路藝術都更新的一種新媒體。
這就是為什麼把後感性與新媒體編在同一本書里,我們只是在從不同的角度接近“現場藝術”。
編輯推薦
作為這兩種藝術現象的主要推動者和組織者,本書作者認為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現場精神”,並在書中用“現場藝術”這一新概念來統攝之。它為人們理解當代藝術形態和現象提供了新的立足點。
作者簡介
邱志傑,福建漳州人,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現任北京二萬五千里文化傳播中心藝術總監,同時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作為擁有國際知名度的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主要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的創作領域貫穿繪畫、攝影、裝置、錄像和行為等各種媒體,其課題觸及時空、靈肉、生死、權力等多種問題,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和藝術節被廣泛展出和收藏。他同時也是中國藝術界影響廣泛的理論寫作者和展覽策劃人。
圖書目錄
序言:重要的是現場
後感性的緣起和任務
觀念:藝術的誤區
後感性
異形與妄想——展覽作品評論
後展覽時代的預感
狂歡:後感性作為一種方法
目擊狂歡
重要的不是肉
文化因為憎恨惡臭而發出惡臭——答《重要的是什麼?》
關於“行為藝術”——答《東方藝術》雜誌記者問
報應:不能當真,更不可能是幻覺
報應:關於命運的知識
一個人的生活及其錄像
若干種附體:影像作證
中國風景:用照相機畫山水?
中國發音
什麼是聲音藝術?
數位化時代的藝術
數字考古
非線性敘事的敘事
非線性的補白
哄堂大笑——《新潮新聞》的現場精神
《新潮新聞》的現場及幕後
新媒體藝術的文化邏輯
錄像藝術的興起和發展:1990-1996
新媒體藝術的成熟和走向:1997-2001
圖版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