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石寨

重石寨

重石寨,位於通江縣永安鎮東頭兩公里處的舊縣坪村,與西邊不遠處的得漢城沿江相望。寨高30米,2畝有餘,整個寨子兩塊巨石相倚,重疊怪異,四面懸崖峭壁,巍峨險固,藤蔓交加,翠綠疊嶂,叢林、碧水環抱,野趣橫生,嘆為觀止。進寨之路,曲徑通幽,鑿壁曲折而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重石寨
  • 所屬地區:四川巴中
  • 地理位置:通江縣永安鎮
地圖信息,
重石寨自漢高祖將得漢城列為儲糧屯兵據點以來,重石寨便充當了得漢城的馬前卒。那時候的山頂,十幾間茅屋搭建的據點,簇擁著幾十號兵戎,密切監控著山下古道來來往往的隊伍和人群,是大開殺戒的衝鋒號,亦是守護沿河兩岸安寧的安魂燈。一抹熒熒火燭,閃爍河谷兩岸,與得漢城遙相呼應,把持著歷代王朝必經次途的命運。
流放巴州王望山下的唐太子李賢,只因得漢城手握一道聖諭,重回長安的重石寨門從此對他關閉。潤澤楊玉環芳喉,討得唐明皇歡心的小小荔枝,若飛重石寨的開寨放行,哪能如此快速抵達長安麗宮?面對元朝大軍鐵蹄縱馳亞歐版圖的酣暢漓淋,小小的重石寨,竟然讓一路凱歌的金戈鐵馬匍匐腳下幾十年,遲遲無法突破南宋天險得漢城。
然而,宛如利刃的重石寨,在阻止來犯大軍之際,也割斷了大山深處里外互通的聯繫,插進了兩岸百姓的心窩,讓他們陷入了苛捐雜稅的苦海。遙想當年,得漢城下,苦草壩上,家家戶戶每到暗夜,是不是都會悄然發出“淒清苦草難以生,濃濃煙云何時去。”的感慨呢?
大宋的天空,因為向氏家族的到來,讓小小的重石寨,以及身後的得漢城歷經了兩重天,也給趙家王朝結束巴蜀大地的統治,宣判了死刑。先是朝廷四川安撫制置使余玠率團練使向佺退居得漢城儲糧建邑,據城抗蒙,抽調百姓修造城門,操練兵馬,擾得當地百姓十年來不得安寧。之後蒙兵三路攻宋,於明朝景定三年拔掉重石寨哨卡,占領苦草壩,圍困得漢城,向佺終因彈盡糧絕,寡守無援而城破人亡。次年又將得漢城建新得洲,向佺之子向良,其孫向富人任知洲,率兵共守該城,駐苦草壩,百姓才一時得以安寧。一家人,兩套政略,讓這方土地在最後的堅守中歷經了戰亂苦海和片刻喘息的兩樣人生。可惜好景不長,向良貌美如花的偏房女人最終突破了重石寨的防線,劫持得漢城最終俯首稱臣,歸順大元王朝的命運。重石寨,在這兩次劫難中充當了得漢城以及向家父子的馬前卒,也為大宋王朝結束巴蜀大地統治卸下了最後一匹磚。
叱吒風雲前哨的重石寨,在庇護身後得漢城的血雨腥風前端,悄然有了一絲隱退的倦意。然而,風雲變幻的歷史並沒有給他片刻喘息之機。在為得漢城一路廝殺的衝鋒陷陣中,重石寨的矛頭開始轉向,站在了得漢城的對立面。
明清的皇城一派欣欣向榮,城外的天空不時硝煙瀰漫,一撥撥饑寒交迫的山民紛紛揭竿而起。先是蘭鄢義軍一路北上,將時任通江的朝廷官衙趕進了對面的山頭得漢城;之後白蓮教的藍軍,將清廷在通江的官衙攆得倉皇北逃,惶居得漢城。昔日重石寨,宛如一把匕首,直抵得漢城咽喉,弄得兩個朝代心神不安,鬧得巴蜀大地雞犬不寧。重石寨,曾經出生入死的馬前卒,已與得漢城勢不兩立。
重石寨累了,在威逼舊主得漢城之際,也在為全面歸隱尋找後路。先是白蓮教的餘部,在歷經清軍重創之後,悄然退居重石寨頂,一面面舔舐連年征戰帶來的舊傷新結,一面以教為名化緣四方,期待東山再起。重石寨的大門也由後山移居古道前門。一條幽暗折行的山洞在曠日持久的“叮叮噹噹”聲中悄然打開,一撥撥前來問道的山民在虔心向佛的感化中,也帶來了道教在這裡落地生根。兩教坐擁山頭,馴化了一具具沾滿鮮血的靈魂,也卸下了重石寨不堪負重的威名。梵音頌蓮中,重石寨悄然隱歸刀光劍影背後,坐化成大山深處播善順民的兩教聖地。張佰山的紅燈教匆匆來過,紅軍的隊伍匆匆來過,紅塵往事已不清,爾等閒坐淡功名。重石寨,已然放下屠刀,成為傳道播佛的點化者。
如今的重石寨,隱然退居高樓身後,俯首兩岸青山,笑看得漢城山水,安如立地成佛的徹悟者,已然抹去昔日崢嶸歲月,整日檀香繚繞,在光塵交替的朗文誦經中悠然暇昧。

地圖信息

地址:巴中市通江縣零四七鄉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