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重慶藥用植物園最早的主管單位是“金佛山移民墾殖實驗區”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立的“金佛山移墾區辦事處”。建園之初,主要開展常山育苗和常山種植試驗研究,為常山種植提供種苗,也為大規模種植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開展藥用植物野生變家種和引種的實驗。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金佛山移墾區辦事處”劃歸國民政府農林部墾務總局,更名為“金佛山墾殖實驗區管理處”。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改建為“常山種植試驗場”,直屬中央林業實驗研究所。
1949年,軍代表接管,改名為“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南川藥物場”。
1985年,更名為“四川省中醫藥研究院藥物種植研究所”。
1997年,重慶直轄後,更名為“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重慶藥用植物園位於南川區東南部金佛山北麓三泉鎮西北方向,在金佛山北大門入口處、龍巖江和龍骨溪交匯之地。距南川城區15千米,距重慶主城73千米。
旅遊資源
重慶藥用植物園是中國最早的藥用植物標本園,其前身是金佛山常山種植試驗場,後歸屬於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藥用植物園以“
中醫藥文化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展示主題,是集藥用植物資源保存、研究、開發、科普、教育、文化宣傳於一體的特色旅遊基地,設有本草苑、藥用植物園等多個展示區,收集保存有活體藥用植物3000餘種、蠟葉標本30餘萬份和生藥標本5000餘份。
主要景點
神農門為園區大門,大門打造源於神農嘗百草傳說,寓意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中醫藥文化。神農右手拿黃常山的根莖,寓意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下設常山種植場的根源。
時珍長廊連線神農門與時珍廣場,寓意中華民族中醫藥事業從中國古代到明代漫長的階段性的發展。
浮雕展示金佛山具有代表性的13種珍稀藥用動植物:闊柄杜鵑、胡豆蓮、銀杉、毛黃堇、珙桐、常山、林麝、梅花鹿、天麻、金佛山方竹、金佛山蘭、紅豆杉、白及。
本草苑命名源自李時珍《本草綱目》,牌匾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肖培根題寫。苑內收集保存的活體中藥材標本種類繁多,設有智慧型溫室、藥用植物標本園。智慧型溫室內部主要分為金佛山特色藥用植物區、生產繁殖區、組培煉苗區、南藥植物區,收集保存金佛山特色藥用植物、部分珍稀瀕危植物、南方藥材以及部分具有觀賞性和趣味性的植物。藥用植物標本園建於1942年,占地面積6.7公頃,保存金佛山、西南地區珍稀瀕危植物等3000種活體標本,是中國最早建立的藥用植物種植標本園。園內可以觀察各種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及生長特性。園區按藥用植物的生長習性分為喬木區、灌木區、藤本區、水生區、陰濕生區、多年生草本區和春秋播區。
梅花鹿林麝養殖園位於藥用植物種植園南側山巒上,分別養殖有
梅花鹿和
林麝。重慶藥物種植研究所對林麝、梅花鹿、斑蝥等50種藥用動物開展養殖研究,首創活獐取麝。林麝俗名獐子,是將金佛山野生獐子進行人工飼養,然後在活體獐子身上取出麝香,不殺傷動物,並且能重複獲取麝香。
劉式喬雕像原型是藥研所繼劉雨若、孫醒東後的第三任場長劉式喬,為藥用植物標本園的創建者。劉式喬先後在南京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工系及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學習,畢業後至三泉常山種植試驗場工作。其間主編和編寫《四川中藥材生產技術》《中藥材生產技術》,發明使用直接插播法種植黃常山技術,開展“黃連栽培技術”課題研究,取得
人參栽培實驗的成功。
文化活動
特色美食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
| 南川特色小吃,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蒸煮和壓條等工序製成條狀、絲狀米製品,口感順滑。湯料香氣撲鼻,味道濃厚,富於變化。可依據喜好增加牛肉、肥腸、豌豆、方竹筍、蔬菜、辣椒等。 | |
| 精選“筍中之王”方竹筍與金佛山農家臘豬蹄為主食材,配一鍋山泉水加生薑大火熬燉,待豬蹄熟透軟爛,放適量碘鹽調味,文火熬燉十分鐘,使鹽、湯融為一體,除此不加任何調料已是美味。 | |
| 三泉的豆花魚主要原料是草魚、豆腐等,配上辣椒、花椒等作料一起烹飪,將做好的魚澆在熱豆花上,等上面的魚吃完,下面的豆花飽吸魚湯的鮮美,再吃豆花,其菜餚口味特色為麻辣鮮香,宜佐酒下飯。 | |
|
所獲榮譽
2017年10月,重慶藥用植物園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旅遊信息
重慶藥用植物園位於南川區東南部金佛山北麓三泉鎮西北方向,在金佛山北大門入口處、龍巖江和龍骨溪交匯之地。距南川城區15千米,距重慶主城7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