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學歷史
重慶職工醫學院是在重慶衛生學校的基礎上興辦的。重慶衛生學校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一後方醫院衛生學校,1948年始建於山東省廣饒縣大王橋村。
1949年,隨第三野戰軍進軍西南,抵達重慶後,1950年4月更名為川東醫士學校;同年5月,更名為西南區川東衛生學校。
1952年5月,川東軍區衛生學校併入西南區川東衛生學校。
1953年8月,西南區川東衛生學校、重慶工礦衛生學校、西南藥科學校合併後,更名為重慶市衛生學校。
1955年8月,更名為四川省重慶醫士學校。
1956年8月,重慶醫士學校一分為二,分別成立四川省重慶醫士學校、四川省重慶藥劑學校。重慶藥劑學校留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原址,並保留藥劑和檢驗兩個專業;重慶醫士學校遷至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征地新建(現學校地址)。
1958年,重慶醫士學校升格為重慶醫學專科學校。
1962年,學校調整,與重慶護士學校、重慶市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合併,改辦中專,更名為四川省重慶衛生學校。
1984年12月27日,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重慶市衛生局職工大學(學校始辦)。
1985年11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通知,更名為重慶市職工醫學院;與重慶衛生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辦學體制。1985~1993年,學院共招收學歷生2274人,畢業學生1296人,其中為新疆、寧夏、內蒙古、甘肅、廣西等省區培養學生316人。
1986年3月18日,經國家教育委員會審核備案後,更名為重慶職工醫學院,隸屬重慶市衛生局領導。同年7月,在重慶市衛生局組織領導下,調整重慶職工醫學院、重慶市衛生幹部進修學院、重慶衛生學校建制,
重慶市衛生學校遷至重慶市九龍坡區石坪橋五一新村原重慶市衛生幹部進修學院院址。重慶職工醫學院在原重慶衛生學校的基礎上轉為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機構。
1987年,學院獲重慶市衛生系統先進單位稱號。
1989年,重慶市教委根據國家教委要求,對重慶市30所成人高等學校進行辦學評估,學院名列第一。
1993年5月,四川省教育委員會授予學院獲“四川省成人高等教育先進單位”稱號;同年11月,國家衛生部對學院進行辦學評估,學院又進入全國41所獨立設定的醫學成人高等學校前10名的行列。
1994年學院又開辦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放射醫學和麻醉醫學專業的高等職業教育班。學院除設定的大專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高級護理等10個專業外,擬辦臨床醫學專科升本科試點班。與重慶市工程建設總公司開發校園邊的8.6畝土地,所獲資金用於修建學生宿舍和學校的再發展,為實現2000年前達到2000人的辦學規模奠定物質基礎。
1996年再次獲重慶市成人高校辦學評估第一名,授予“優秀學校稱號”。
1997年評為“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優秀學校”。
1998年,在重慶市全面開展了全科醫(護)師培訓工作。同年,經重慶市計委批准的4500平方米圖書館現已在建設之中。
1999年10月,學院與企業簽定了“聯建協定”,引資1700萬元用於學生宿舍、學生食堂、禮堂等硬體等及軟體設施的改造和建設。
2001年5月,經重慶市編委、重慶市衛生局批准,重慶市全科醫學教育中心在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同時,重慶市出國護士培訓考試中心、重慶市公務員上崗培訓基地、重慶市衛生局繼續教育基地、三峽聯合職業大學醫學院設於學院內。
2002年12月28日,經重慶市政府批准,重慶職工醫學院併入
重慶醫科大學,組建重慶醫科大學套用技術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1993年底,學院現設3年制大專學歷,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婦幼醫學、農村醫學、高級護理、國際護理和衛生管理共7個專業;成人高等教育專業證書班設內科、外科、藥學、護理和衛生管理5個專業,並舉辦專業證書起點大專班。
截至1993年底,學院實行三級教學管理體制。設定基礎部和臨床部,下設政治、外語、體育、物理學、化學、生物學、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微生物與寄生蟲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護理學、衛生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五官科學、皮膚科學、中醫學、口腔科等22個教研室,分屬基礎部和臨床部管理。每個教研室都配有2~3名教學經驗豐富的副教授級的學科帶頭人。
截至2002年,開設有臨床醫學、婦幼醫學、口腔醫學、預防醫學、全科醫學、麻醉醫學、醫學影像、藥學、檢驗學、高級護理、國際護理、中西醫結合、衛生管理等14個專業。
對外交流
截至1993年底,學院建立了重慶出國護士培訓考試中心、重慶赴美護士培訓考試中心(籌)、重慶繼續教育中心和重慶醫學考試中心。同時學院參加了股份制重慶三峽聯合職業大學,組建了重慶三峽聯合職業大學醫學院。
教學建設
截至1993年底,學院按照教學計畫要求,認真組織好實驗課和見習課,建立物理、化學、生物、解剖及組胚、生理、生化、微生物及寄生蟲、病理、藥理、衛生學、護理、診斷學、微機等13個實驗室和電教室、語音室。解剖陳列室有大體、局解標本400多件;病理陳列室有病理標本500多件、切片7000多張;各實驗室大型貴重設備150餘件,設備總價值為221.5萬元。1987年,學院獲重慶市衛生運動會男女田徑運動項目總分第一名;1991年4月,參加重慶市職工高校首屆運動會,獲團體總分第一名。
師資力量
截至1993年底,重慶職工醫學院有教職工375人。其中教學和衛生技術人員143人,黨政管理幹部33人,工人46人;離退休人員112人。教學和衛生技術人員中,具有教授(主任醫師)、副教授(副主任醫師)職稱的人員39人,具有講師(主治醫師)職稱的人員88人,高、中級職稱人員占65%。截至2002年,學院有教職工329人,高級職稱39名,中級職稱106名。
附屬醫院
截至1993年,學院建立了一所綜合性的附屬醫院,新門診大樓於1984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築面積2112平方米。門診開設有急診科和內、外、婦、兒、五官、皮膚、口腔、新醫、推拿、中醫和痔瘺等11個診療科室,以及相配套的手術室、供應室、治療室、放射科、檢驗科、藥劑科、特檢科、胃鏡室、超聲心電B超室、兒保室、保健科。住院部設病床150張,有內科(重症監護室)、外科、婦產科、小兒科和急診科等6個病房。附屬醫院現有職工194人,其中醫護人員173人,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的19人,具有中級職稱的59人。2002年隨該校合併入重慶醫科大學組建重慶醫科大學套用技術學院並更名重慶醫科大學套用技術學院附屬醫院。2007年12月更名為
重慶醫科大學社區醫療中心。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1989年,成立了醫學教育研究室。
學術資源
1988年,創辦了《重慶職工醫學院學報》。
建設成果
1984年-1999年,獲省、市科研成果獎6項,出版專著17部(篇),參加市級以上學術會議交流論文56篇,在各級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論文302篇。
截至1994年7月,全院獲省市科研成果獎6項,其中,副教授馮光華主研的“肝外膽道斷面解剖學觀測”課題,填補了國內空白,獲1 991年四川I省衛生廳和重慶市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教師余昌鈾、尤力、副教授吳上庠共同完成的“重慶市衛生系統高中後教育現狀分析”課題項目,獲重慶市教委教研成果三等獎。出版專著14本(篇)。如藥理副教授楊華書主編的中專教材《藥理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皮膚科主任醫師黃政先撰寫的《小兒色素代謝障阻性皮膚病》、《小兒皮膚附屬器疾病》專著,由科技出版社出版。中醫副主任醫師吳廷靜主譯的《胰臟病》(日本細田敏次主編),由重慶出版社出版,獲西南西北地區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刊人遼寧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優秀科技圖收要覽》。近年來,學院參加重慶市級以上學術會議交流論文54篇,在全國、省、市級報刊雜誌上發表文章209篇。
截至2002年,學院教師發表論文110篇,其中在國家級論文6篇,市級論文50篇,承擔科研課題17項,取得科研成果14項,具有學術成果的專職教師約占教師總數的33%。
時任領導
黨委書記、院長:陳祖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