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簡介
慈雲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玄壇廟獅子山麓,瀕臨
長江。寺門左側臥一石刻青獅,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遙遙相望,素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始建於唐代,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原為
觀音廟。
1927年
雲岩法師募資擴建,更名慈雲寺,是當時全國惟一僧尼合廟的佛教寺院,慈雲寺建築具有中西風格,在中國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普賢殿、三聖殿、韋馱殿、藏經樓、
鐘鼓樓等。慈雲寺所藏文物玉佛、金剛幢、千佛衣、
藏經、
菩提樹等並稱五絕。
佛教設施
藏經樓藏有珍稀本影印宋版《
磧砂大藏經》一部計6363冊,以及
佛教經典、金繡佛掛像、千佛衣、古代指書指畫和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還有一棵國內罕見的菩提樹,系60年前自印度移植,如今已枝繁葉茂。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目前已經拆除)。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的
釋迦牟尼玉佛,高187厘米,重1500多公斤,系中國四大玉佛之一,1931年由緬甸迎來。玉佛前懸掛著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貼上而成的《金剛經》全文。
古今地位
慈雲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玄壇廟的獅子山上,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現由佛教界管理使用。該寺是重慶名剎。
慈雲寺創建於唐朝,初名觀音廟。1927年,慈雲法師進行重修,擴建為十方禪寺院,成為全國佛教寺院中唯一僧、尼並有的“十方叢林。”該寺傳承法係為臨濟宗。著名祖師和興寺大功德者是清乾隆年間的雲岩大師烏籃坑。
布局結構
寺廟臨長江,殿堂依山而建,沿山勢而布局,寺廟建築與周圍的園林、山色相互襯托,使寺廟曲徑通幽,園林環境更加優美,成為重慶的旅遊勝地。寺廟現存佛教建築有十八亭樓、大殿、普賢殿、六殊殿、觀音殿、韋陀殿、千手觀音殿、古佛洞等,大部為唐代所建,最後一次修整是在1936年。
進寺門沿石階而上有雄偉的大雄寶殿,金碧輝煌,另有望江辣地霉亭和其它樓亭屋閣。籃凶尋槓沿幽靜的小苑攀山而上,山頂是一大花園,藏經樓建在這裡,園內還有八德功水池等。尤其是十八亭樓,其建築風格是歐洲近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古代建築藝術融合而成,從而使該寺廟在建築上獨具特色。
鎮寺之寶
慈雲寺內佛像雕造精美,佛教文物經典甚多。寺內現有玉佛3尊,其中釋迦牟尼玉佛像高1.87米,重1500公斤,屬我國較大的玉佛之一。玉佛前懸掛著四個金剛幢,上面有五色金線盤結貼上而成的《金剛經》全文。寺內還珍藏許多金繡佛掛像、千佛衣、金剛幢和古代指畫、指字及日本早年出版的全套佛像影畫等,十分珍貴。寺內珍藏佛經130部,最珍貴的版本是宋代《磧砂藏》和《頻伽藏》,被視為鎮寺之寶。
寺內還有一株民國初期從印度移植來的菩提樹,十年文革浩劫堡抹探時樹曾枯死。沒想到10多年後,在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的1982年,菩提樹又奇蹟般地甦醒復活,香客僧眾甚奇之。樹下池內有雕塑蓮花一朵,上立釋迦太子像,四周塑有九條龍,口噴清泉,曰“九龍浴太子”(目前釋迦摩尼佛太子像尚在,其餘的九龍暫時拆除)。
現任方丈
慈雲寺現任方丈正澄法師,字慈航,1973年生,四川成都籍。1996年5月披剃於重慶慈雲寺惟賢老法師座下,1998年於武漢寶芝企燥邀通寺受具足戒。1999年9月考入中國佛學院學習,2003年6月本科畢業。2003年9月考入中國佛學院碩士研究生班學習,主攻淨土專業,2006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
2005年9月開始為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學生講授淨土學課程。2004年至今,兼任中國佛學院《法源》學報責任編輯。曾於國內外多家刊物發表論文、散文、隨筆、古典詩詞等作品多篇。
主要景點
位於重慶嘗影南岸區
長江、
嘉陵江匯合處塗山鎮的 慈雲寺,背倚塗山,面臨長江。慈雲寺原名觀音廟,是當時中國惟一僧尼同寺的寺廟。
始建於唐
始建於唐代,曾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1年)櫃槳趨。1927年,雲岩法師(慈雲和尚,人稱八指頭陀)募資重修擴建,成為十方叢林,更名為慈雲寺。
慈雲寺所在的南岸玄壇廟獅子山,寺院山門右側俯臥著石刻青獅一座,傳是宋代遺物,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的大白象,遙相對峙,俗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另一傳說為,因其地處羊角灘下、門坎石上,河流水急灘險,時有覆舟之虞,刻此以資鎮攝。既象徵佛音如獅子吼,震驚愚頑,又體現了獅子山名的獨特風貌。可惜的是,原來的那座青獅已在“文革”期中搗毀,這座獅子是一九八二年仿造的。
大雄寶殿
入門陡升石梯三十餘級上月台,便是大雄寶殿。殿內朱門石欄,金色擎柱,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檐正中懸掛著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贈的“大雄寶殿”匾額,左邊懸掛國民政府參軍長呂超篆書的“法輪常轉”,右邊懸掛原四川督軍劉湘獻立的“慈雲法苑”等匾,黑漆朱書,耀眼奪目。兩側為高聳入雲的鐘樓、鼓樓。月台前置有高大的化錢爐一座,對面即護法韋馱菩薩的殿宇。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牟尼佛大型玉雕像一尊,系由緬甸迎來,經福元和福通兩輪領江向興發居士於1931年從上海運抵重慶,當時參與迎護玉佛的還有現為美籍華裔壽冶法師和居士顏順卿、陳忠富等人。佛高一點八七米,寬一點三四米,重三千餘斤。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玉佛之一,莊嚴肅坐,栩栩如生。(另有同樣的三尊玉佛,一在北京團城,一在上海玉佛寺、一在武漢歸元寺)佛座兩側繪有十八羅漢像,形態各異。玉佛面前掛著四個圓柱形緞彩繡制的金剛幢,上面用五色金線盤結貼上而成的《金剛經》全文。精工繡作,世所罕見。
愛道堂建於大雄寶殿左後側,為女尼等修行居息之處。
大雄寶殿上層為普賢殿,供奉普賢菩薩,並有小玉佛兩尊,各高五十厘米,系與大玉佛同時迎請而來。
沿愛道堂左側拾級而上,半山腰處有游目聘懷,瞭望廣闊的“望江亭”一座,和幽靜的小花園,還有金魚池數個,荷花池一個,池內有精細雕刻的蓮花一朵,蓮花上立一釋迦太子像。圍繞著雕塑的九條龍,不斷噴出泉水,淋灑在身上,名為“九龍浴太子”。此系根據《釋迦譜》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蘭毗尼園降生時,天空中九龍吐水,沐浴太子之意而塑設(目前九龍暫時拆除)。池旁有五十年前自印度移來的菩提樹一株,為全川罕有,至今枝繁葉茂,亭亭如盛,籠罩著整個蓮花池。關於菩提樹來歷,據說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是趺坐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爾後,開始在鹿野苑說法,建立佛教。
山頂有大花園,園中有“八功德水”池(目前拆除)。系雲岩法師擴建此廟時,根據《彌陀經》記載的八功德池,用磨石製成。八功德水者,即謂此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能除煩惱、八能長養善根(見《稱讚淨土經》及《俱舍論》卷十一)。上有假山、花草、水中荷花盛開,瞻視者深有微妙香潔之感。附近有玲瓏別致的曲廊和憑欄覽勝的“浩月亭”,最高處為燃燈古佛洞。香蕉林立,芳草叢生。踞高眺望,左可以視長江大橋,橫臥於滾滾激流之上,形如“玉帶纏龍”;右可以縱觀朝天門港口,船隻往來如梭,運載絡繹不絕;俯視全寺的樓台亭閣,使人有飄渺雲端之感。
大殿右廂臨江依閣建有樓亭九個,上下兩層,四角飛鰲翹立,玲瓏般的仙桃點綴於綠瓦之上,兩根紅柱上的白色寶瓶,撐托亭蓋,總計十八個樓亭,隔江遙望,甚為壯觀。
鄰近“八功德水”池,有一樓一底建築,其上為藏經樓,原系雲岩法師茅篷(即方丈住處)至今建築形狀未變。下層為西方三聖殿,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韋馱殿兩旁樓房為僧眾宿舍,右側直進角樓上兩層分別建有觀音殿、文殊殿,肅穆莊嚴。
大雄寶殿右側為兩層建築,一樓供奉地藏王菩薩,二樓供奉觀世音菩薩。該建樓梯出口左面為藥師殿,內有藥師琉璃光如來及十二藥叉神將塑像。
交通信息
乘338、373、375 路公車在字水宵燈站下車步行約160米可達。
現任方丈
慈雲寺現任方丈正澄法師,字慈航,1973年生,四川成都籍。1996年5月披剃於重慶慈雲寺惟賢老法師座下,1998年於武漢寶通寺受具足戒。1999年9月考入中國佛學院學習,2003年6月本科畢業。2003年9月考入中國佛學院碩士研究生班學習,主攻淨土專業,2006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
2005年9月開始為中國佛學院本科班學生講授淨土學課程。2004年至今,兼任中國佛學院《法源》學報責任編輯。曾於國內外多家刊物發表論文、散文、隨筆、古典詩詞等作品多篇。
主要景點
位於重慶南岸區
長江、
嘉陵江匯合處塗山鎮的 慈雲寺,背倚塗山,面臨長江。慈雲寺原名觀音廟,是當時中國惟一僧尼同寺的寺廟。
始建於唐
始建於唐代,曾重建於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1年)。1927年,雲岩法師(慈雲和尚,人稱八指頭陀)募資重修擴建,成為十方叢林,更名為慈雲寺。
慈雲寺所在的南岸玄壇廟獅子山,寺院山門右側俯臥著石刻青獅一座,傳是宋代遺物,與長江對岸的白象街的大白象,遙相對峙,俗有“青獅白象鎖大江”之說;另一傳說為,因其地處羊角灘下、門坎石上,河流水急灘險,時有覆舟之虞,刻此以資鎮攝。既象徵佛音如獅子吼,震驚愚頑,又體現了獅子山名的獨特風貌。可惜的是,原來的那座青獅已在“文革”期中搗毀,這座獅子是一九八二年仿造的。
大雄寶殿
入門陡升石梯三十餘級上月台,便是大雄寶殿。殿內朱門石欄,金色擎柱,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檐正中懸掛著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贈的“大雄寶殿”匾額,左邊懸掛國民政府參軍長呂超篆書的“法輪常轉”,右邊懸掛原四川督軍劉湘獻立的“慈雲法苑”等匾,黑漆朱書,耀眼奪目。兩側為高聳入雲的鐘樓、鼓樓。月台前置有高大的化錢爐一座,對面即護法韋馱菩薩的殿宇。
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牟尼佛大型玉雕像一尊,系由緬甸迎來,經福元和福通兩輪領江向興發居士於1931年從上海運抵重慶,當時參與迎護玉佛的還有現為美籍華裔壽冶法師和居士顏順卿、陳忠富等人。佛高一點八七米,寬一點三四米,重三千餘斤。是我國現存的最大玉佛之一,莊嚴肅坐,栩栩如生。(另有同樣的三尊玉佛,一在北京團城,一在上海玉佛寺、一在武漢歸元寺)佛座兩側繪有十八羅漢像,形態各異。玉佛面前掛著四個圓柱形緞彩繡制的金剛幢,上面用五色金線盤結貼上而成的《金剛經》全文。精工繡作,世所罕見。
愛道堂建於大雄寶殿左後側,為女尼等修行居息之處。
大雄寶殿上層為普賢殿,供奉普賢菩薩,並有小玉佛兩尊,各高五十厘米,系與大玉佛同時迎請而來。
沿愛道堂左側拾級而上,半山腰處有游目聘懷,瞭望廣闊的“望江亭”一座,和幽靜的小花園,還有金魚池數個,荷花池一個,池內有精細雕刻的蓮花一朵,蓮花上立一釋迦太子像。圍繞著雕塑的九條龍,不斷噴出泉水,淋灑在身上,名為“九龍浴太子”。此系根據《釋迦譜》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蘭毗尼園降生時,天空中九龍吐水,沐浴太子之意而塑設(目前九龍暫時拆除)。池旁有五十年前自印度移來的菩提樹一株,為全川罕有,至今枝繁葉茂,亭亭如盛,籠罩著整個蓮花池。關於菩提樹來歷,據說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是趺坐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爾後,開始在鹿野苑說法,建立佛教。
山頂有大花園,園中有“八功德水”池(目前拆除)。系雲岩法師擴建此廟時,根據《彌陀經》記載的八功德池,用磨石製成。八功德水者,即謂此水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能除煩惱、八能長養善根(見《稱讚淨土經》及《俱舍論》卷十一)。上有假山、花草、水中荷花盛開,瞻視者深有微妙香潔之感。附近有玲瓏別致的曲廊和憑欄覽勝的“浩月亭”,最高處為燃燈古佛洞。香蕉林立,芳草叢生。踞高眺望,左可以視長江大橋,橫臥於滾滾激流之上,形如“玉帶纏龍”;右可以縱觀朝天門港口,船隻往來如梭,運載絡繹不絕;俯視全寺的樓台亭閣,使人有飄渺雲端之感。
大殿右廂臨江依閣建有樓亭九個,上下兩層,四角飛鰲翹立,玲瓏般的仙桃點綴於綠瓦之上,兩根紅柱上的白色寶瓶,撐托亭蓋,總計十八個樓亭,隔江遙望,甚為壯觀。
鄰近“八功德水”池,有一樓一底建築,其上為藏經樓,原系雲岩法師茅篷(即方丈住處)至今建築形狀未變。下層為西方三聖殿,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和大勢至菩薩。
韋馱殿兩旁樓房為僧眾宿舍,右側直進角樓上兩層分別建有觀音殿、文殊殿,肅穆莊嚴。
大雄寶殿右側為兩層建築,一樓供奉地藏王菩薩,二樓供奉觀世音菩薩。該建樓梯出口左面為藥師殿,內有藥師琉璃光如來及十二藥叉神將塑像。
交通信息
乘338、373、375 路公車在字水宵燈站下車步行約160米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