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市外經貿委關於進一步搞好農產品出口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市外經貿委關於進一步搞好農產品出口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是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通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市農業局市外經貿委關於進一步搞好農產品出口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 印發機構: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印發日期:2002年9月13日
  • 生效日期:2002年9月13日
  • 發文字號:渝辦發〔2002〕123號
檔案發布,檔案全文,

檔案發布

渝辦發〔2002〕123號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市農業局、市外經貿委《關於進一步搞好農產品出口工作的意見》已經市政府同意,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二○○二年九月十三日

檔案全文

擴大農產品出口是加快我市農業與國際接軌、促進農業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戰略舉措。為更好地做好我市農業入世應對工作,從根本上解決我市目前農產品出口不暢的問題,現就進一步搞好我市農產品出口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進一步提高對擴大農產品出口的認識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和國際農產品市場需求的變化,我市農產品出口形勢十分嚴峻。自2001年10月以來,歐盟、日本、美國、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通過頒布禁令、增加檢測項目、提高檢測標準等手段,致使我市主要大宗農產品對外出口頻頻受阻。
據重慶海關統計,今年(2002年)1至6月,我市農產品出口比去年(2001年)同期減少408萬美元,下降8.4%。其中,凍豬肉出口下降53%;骨粒骨粉出口下降100%;菌類出口下降51%;鹽漬菜出口下降16%;腸衣出口下降1%;茶葉出口雖有增長,但對歐盟出口卻下降了82%;肉罐頭對香港出口下降60%;寵物用品對歐盟出口下降34%。而我市2001年上述受阻農產品出口創匯為3674萬美元,占當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8655萬美元的42%。
“十五”期間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過渡時期,也是我市傳統農業向開放型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改變目前農產品出口受阻的被動局面,努力擴大出口既是新形勢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入世應對和經濟全球化的現實需要。面臨嚴峻的形勢,我們若不採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將嚴重影響我市今後農產品出口,進而對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造成深層次的影響。
因此,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力爭使擴大農產品出口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抓好當前擴大農產品出口的幾項重點工作
擴大農產品出口,應從發揮資源優勢、突出規模效益、加強質量控制、扶持經營主體、開拓國際市場以及提高組織化程度入手。當前應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加快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
各區縣(自治縣、市)要立足自身資源和市場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具有特色優勢的重點產業和特色農產品,逐步形成有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區和產業群。在發展壯大優勢產業上,要堅持把擴大規模與提高品質結合起來,把擴大規模與開拓市場結合起來。要根據國際市場需求,結合我市農業資源分布和產業結構特點,選擇有一定基礎和規模,有比較優勢、品牌特色和國際市場的產區和品種,在鞏固、配套、完善和提高傳統出口農產品基地的基礎上,集中建設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出口基地,重點要搞好無公害、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和地方名、特、優產品基地建設。
嚴格按國際標準進行生產
搞好農業標準化建設是我市農業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條件,是我市農業經濟融入國際經濟的重要保障。今年(2002年)我市農產品出口受阻主要是我市的農產品質量達不到進口國的標準要求造成的。
因此,要嚴格按國際標準生產,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強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搞好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出口創匯龍頭企業和基地,要率先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和進口國市場的要求組織生產。
一是建立健全我市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市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要在現有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的基礎上,根據國際標準或對照已開發國家技術指標,抓緊制定我市農業標準體系建設規劃和地方標準修訂計畫,並搞好標準的推廣和貫徹實施工作。近期,要制定我市主要優勢農產品的產品質量標準和各項技術規程,研究並公布工業豬鬃、腸衣、羽毛、骨粉、茶葉、桐油、中藥材等我市主要出口農產品的國際質量標準。
二是建立健全我市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要完善蔬菜、農業環境2個部級質檢中心建設,不斷更新和強化檢測手段,提高檢測檢驗能力。要按照部(市)級檢測機構的標準,積極籌建我市農產品安全質量檢測和畜禽產品、水產品監督檢驗測試機構。要建立區域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逐漸建立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加大對農產品源頭的質量監控。在主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建立健全快速監測站點,實現對基地和市場快速即時的質量監控。各類質檢機構要加強配套聯網,提高人員、技術、設備等方面的互補和共享能力。力爭到2005年在全市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服務便捷的農業質量、安全測試網路。
三是建立健全我市農產品認證管理體系。要積極組建我市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管理機構,組織實施《重慶市無公害蔬菜管理辦法》,做好制定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管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品認證管理等地方法規的準備工作;統一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的專用標誌,組織認證一批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開展對示範基地和申報產品的認證工作,引導、支持農產品生產企業做好進入國際市場的產品認證。
四是組織實施農業標準化工程。要認真研究解決目前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突出問題,及時把各類標準印發各地並認真組織實施。要繼續抓好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建設,探索實施農業標準化的新路子。生產環節要重點加強標準化技術的推廣,嚴格規範化管理;加工環節要嚴格執行有關標準,提高加工、保鮮、儲運和包裝質量;流通環節要切實搞好農產品質量的市場監管,逐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積極推行優質優價政策。
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由於我市農產品生產分散、出口商品結構單一、出口市場集中,因此,必須採取措施改進現有的生產管理模式,實現出口商品和出口市場的多元化。
一是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通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鼓勵企業開展農產品國際貿易,對有條件的企業要儘快給予自營進出口權。
二是要以開拓國際市場為重點,進一步拓寬和延伸我市農產品通往國外的“綠色通道”,通過參與和舉辦各種農產品展銷會、交易會、產銷定貨會,積極宣傳和推銷我市優質農產品,努力擴大出口。
三是要充分利用我市農業資源廣、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努力提高質量、降低成本,開發和培育新產品,最佳化商品結構。四是要把引進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管理經驗,同我市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發展、市場體系建設、經濟國際化戰略等結合起來,加快改造我市傳統農業,積極宣傳我市農業的優勢和特色,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造寬鬆有序的經濟環境。
大力培育龍頭企業
我市大部分農產品是以家庭為基本單元進行生產的,難於形成規模和進行有效的質量控制,不具備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要下大力氣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現大規模的商品化聯合生產,有效地控制質量,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產品成本,規避市場風險,使龍頭企業成為我市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力量。要進一步落實扶持龍頭企業的有關優惠政策,鼓勵圍繞農產品的生產、儲運、保鮮、包裝、加工轉化和綜合利用,推進系列化開發,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實現多層次增值,徹底改變我市以資源型初級產品出口為主的狀況,形成良種套用制度化、實用技術規範化、產品品質名牌化,全面提高我市外向型農業的效益和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培育行業協會和經濟合作組織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謀求發展將遇到很多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針對我市農產品出口企業分散、規模普遍較小的現狀,市和各區縣(自治縣、市)兩級應儘快建立主要出口農產品行業協會或商會,通過行業協會或商會獲取信息、拓展業務、解決爭端。經濟欠發達地區,要把提高農業的組織化作為工作重點,對專業性的運銷組織給予一定的補貼,引導和組織農民把農產品分級包裝後再進入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價值。同時,要積極發展農村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化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我市農業的整體競爭力。
增添措施,努力擴大農產品出口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農產品出口工作的組織領導,要做到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要深入分析今年(2002年)以來我市農產品出口受阻的深層次原因,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案。
要本著“合力對外,利益共享”的原則,積極促進“貿工農”一條龍的外向型龍頭企業的發展,採取有效措施解決產供銷脫節的現象。各級農業、外貿等相關部門要儘快建立農貿聯席會議制度,落實牽頭單位,明確職責分工,配備專職人員,制定促進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協同做好招商引資、技術引進、出口基地及外向型農業示範區建設的指導和管理工作,切實解決我市農產品出口的瓶頸問題,促進我市農產品出口的健康穩定發展。
轉變職能,搞好配套服務
有效的農業管理體制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應對WTO挑戰的關鍵。各地要認真調研,逐步建立農產品貿易、生產資料、農產品檢驗檢疫、加工與運銷、農產品儲備、水土保持、農產品市場等職能管理部門協調有序的管理機制。
要努力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切實把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嚴格執法和公共服務上來,建立起高效、靈活、協調、綜合的機制。要允許和鼓勵批發市場業務向外延伸,開展農產品外貿、農產品物流、儲備和零售。經濟較為發達和農業組織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要把農業市場體系建設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
各區縣(自治縣、市)政府要按照新的“十個一批要求”,繼續清理和調整不適應WTO規則的有關規定,改善經濟發展環境。要重視和加強信息服務工作,重視國際市場信息的收集、研究分析工作,把握市場變化的動態,建立健全多層次、多形式的開放型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指導農民和企業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進行決策。
運用相關政策,調整農業支持方式
各區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運用“綠箱”和“黃箱”政策,分步驟分階段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在繼續保證基礎設施、農業研究和推廣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質量標準制定和監測、市場信息諮詢、社會化服務、農產品檢驗和市場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增加市場建設、市場行銷、產業轉產、農業保險等方面的財政支出,降低農產品的直接生產成本,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要研究制定新形勢下對農業的補貼方式,引導農民和農產品出口企業接受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的行銷方式。要加大對共同行銷、分級包裝、合作組織等方面的補貼,逐步探索對生產無公害或有機農產品出口企業在使用有機肥料和農業機械方面的補貼新方式。同時,要進一步加大對農產品出口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開展WTO知識培訓,培養一批農業開放型人才
農產品出口事關我市千家萬戶農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培養和造就一批精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人才隊伍是農業入世應對的一項重要工作。要通過各種專業培訓、境外培訓和境外考察等多種途徑,抓緊培養一批農業開放型人才,徹底解決人才“瓶頸”。
一是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各地要在本區域範圍內選擇外語基礎好、了解本地情況、具備一定外貿基礎知識、精通本業的人員進行專門培養,使之成為本地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專家,為當地的農產品國際貿易提供決策諮詢。
二是WTO知識普及培訓。各地要對機關公務員、涉農事業單位的人員進行培訓,普及WTO知識。
三是農產品出口企業的人才進出口業務技能培訓,提高農業外貿人員的業務素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