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課堂教學叢書·德性教學論》是2009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萬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建課堂教學叢書•德性教學論
- 作者:劉萬海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月1日
- 頁數:24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1760987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德性教學論》為重建課堂教學叢書之一,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德性教學論》試圖探討的問題引發自對實踐的一種思考。由於當下的“教學”似乎已經進入了某種常識領域,故而人們日益減弱了對其反思與質疑的主動意識;但若換個視角,從微觀的個人生活史的體驗來看,“教學”卻似乎越來越成問題。這種反省意識可能最初只是源於某種個人的不悅體驗,很多人耗費了二十多年的光景幾乎沒停歇地在上課、聽講。有的人從聽課、上課再到評課、研究課,其間歷經著作為學生、教師、家長、教育管理者、研究者的身份變換。不同的視角帶來了全然不同的體驗和思考。但遺憾的是,對教學本身思想的越多、越自覺,關於教學自身的一些“不言自明”的概念、價值、命題、規範等卻發覺存在著越多的悖謬。比如說,教學到底是怎樣一種活動?教學對於生活究竟意味著什麼?教學與人(尤其是學生)的價值關聯如何體現?如何考量某種教學的目的正當性及其有效性?諸如此類。叩問一段教學的兩端,無論師生,作為個體的心理期待及其實現都可能是不等值的。
圖書目錄
導論:重新回到教學的原點/001
一、成問題的教學/001
二、尚未令人滿意的問題解決/005
三、回到彰顯道德性的原點:本研究的思路/016
第一章 教學原點的歷時審視與教學的道德性澄明/031
第一節 文化傳統與個體教化:教學道德性審視的巨觀脈絡/031
一、東西文化傳統中確立教學原點的可能與限度/031
二、教學場域下個體精神自由的實質化/043
第二節 尊德性與道問學:儒家的教學理路/046
一、先秦儒家自由思想的奠基及其尊德性與道問學的分化/046
二、漢代經學教育的“道問學”走向與教學對個體精神自由的壓制/052
三、宋明理學的尊德性與道問學之爭/055
四、清代考據學的“道問學”轉向及科舉體制下教學原點的迷失/059
五、現代新儒家對光大傳統教育精神的努力/061
六、小結/062
第三節 科學與人文的分合:西方的教學理路/065
一、古希臘文雅教育的精神自由及其科學與人文的原初和諧/066
二、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人文主義的高揚與精神自由的解放/070
三、現代以來唯科學主義導致人的異化及科學與人文的抗爭/075
四、當代科學與人文整合的努力與教學的新希望/078
五、小結/084
第四節 教學道德性:歷史超越的需要及可能/086
第二章 教學原點的現實把握:一種教學道德性體驗/088
第一節 道德性體驗如何可能:在“遺忘”中穿透麻木感/088
一、教學麻木感的現象表征/089
二、通過“遺忘”穿透麻木感的可能方式/092
第二節 觸摸教學實事的兩個維度/096
一、教學觀念/097
二、師生互動/111
第三節 一個初步的討論/134
第三章 教學原點迷失與教學道德性危機的反省/136
第一節 教學原點迷失的表現/136
一、對劃一的傳遞型教學的執迷遮蔽了師生個性化教與學的表現/136
二、對客觀知識的盲信阻隔了師生在教學中的知識建構與意義體驗/141
三、教學中規訓的大量存在戕害了師生的自由批判與反思能力/146
第二節 教學道德性危機的反省/150
一、價值觀層面:工具理性與功利主義的共謀關係/150
二、個體層面:教育者教學勇氣的匱乏/158
第三節 作為教學參與者的師生:是始作俑者還是受難者?/161
第四章 原點的堅守與道德性的提升:教學即德性生活的走向/165
第一節 重尋教學原點的生存空間/165
一、個體精神自由作為人不可讓渡的權利/165
二、個體精神自由作為探究與創造的必要條件/167
三、生活相對於教與學的優先性/169
四、教學與生活的內在一致性/172
第二節 德性生活作為教學可能生活的空間突破/175
一、教學的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175
二、德性生活:彰顯教學道德性的一種可能生活/177
第三節 教學作為德性生活之意蘊/181
一、德性生活根本意味著自由/182
二、自由主導下的理性與道德的創造性/187
第五章 重返德性生活的現實圖景/199
第一節 重返德性之路:尋求新的教學理解/199
一、把握教學實在的思維路徑轉換/199
二、理解教學的新基點/203
第二節 尋求教學的自救性革命/212
一、從規範倫理走向德性倫理:儒家倫理及其教學的啟示/212
二、教學自救的空間/219
結語:重占有還是重生存?/227
參考文獻/231
後記/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