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里湖建圩於萬曆年間(約為公元1600年左右),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因地處西門溪、火燒溪匯入榕江處,地勢低洼,雨季洪澇成湖,兩溪間明代建有龍門橋,取“鯉躍龍門”之義,故得名鯉湖,後簡寫為里湖。在明、清代屬普寧縣黃坑都。民國時期先後屬普寧縣第三區、第三聯鄉、第二區。1949年10月解放後,曾先後設為里湖市、里湖區、普寧縣第十區、里湖鄉、里湖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設里湖區,1986年撤區設立里湖鎮至今,2003年12月石牌鎮行政區域併入里湖鎮。
基本概況
里湖鎮位於普寧市西北部,毗鄰榕江,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鎮內榕江、火燒溪、西門溪、引榕渠四水環繞,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普寧市西部門戶,也是普寧市三個省級中心鎮之一,面積84.9平方公里,轄23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91316人(2017年),是著名的果鄉、僑鄉。現建成鎮區面積6.4平方公里,人口近4萬人。先後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固本強基工程省級示範點”、“揭陽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點”、“揭陽市文明鎮”。
經濟發展
里湖歷來商貿活躍,是周邊地區的物資集散中心,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擁有茶葉、服裝、果蔬、杉木、副食品等專業市場,其中里湖茶葉專業市場是粵東地區規模較大、知名度較高、較具影響力的茶葉專業市場,商戶經營的茶葉涉及長江以南各省的10多個系列100多個品種,形成“買全國茶,賣全國茶”的發展格局。依託地理優勢和產業政策,里湖鎮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廣良種良法,做大做強茶葉、蕉柑、青欖等特色優勢產業。推廣蕉柑種植技術,全鎮蕉柑種植面積1000多畝;白水石示、宅營等村依靠山地氣候環境適宜優勢和豐富的茶葉規模種植和茶葉深加工,“白水石示炒茶”、“五峰山綠茶”在粵東地區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區劃沿革
1957年,設立里湖鎮。
1958年,改為里湖公社。
1962年,在里湖境內增建石牌公社。
1983年,撤公社改為里湖區、石牌區。
1986年,撤區改為里湖鎮、石牌鎮。
2003年,撤銷石牌鎮,併入里湖鎮。
區劃詳情
截止2016年,里湖共轄23個村和2個社區居委會:
行政村:河頭村、新池內村、新松村、富美村、竹頭村、竹林村、和平村、松溪村、七賢村、庵埔村、蓬和村、田中村、池美村、冷美村、田厝寨村、寨洋村、湯頭村、麻園村、古嶺村、圓潭村、龍興村、白水磜村、宅營村。
社區居委會:里湖居委會、石牌居委會。
人口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91316人。
概況
里湖鎮地處榕江平原與南陽山區結合部,屬南亞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21.5℃,年均降水量2126.9毫米。由於地處半山區,“四水”環繞,水果資源豐富,素有名優特產有:潮州焦柑、荔枝、青欖、龍眼等,里湖涼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眾多。
由於地處半山區,“四水”環繞,水果資源豐富,素有名優特產有:潮州焦柑、荔枝、
青欖、
龍眼等,里湖
涼果、里湖“小米”等小食更是聞名遐邇。洪都勝景、人物史跡眾多。里湖是普寧三大古鎮之一,有飲譽海內外的河頭大鑼鼓和配套完備的英歌隊、醒獅隊、潮樂隊、游景等,燈謎、書畫、“三棋”等聲名遠揚;民風民俗更是豐富多姿,妙趣橫生。
里湖鎮連續兩年被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和“揭陽市衛生先進鎮”。2001年先後被廣東省省委定為全省村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行點,被揭陽市定為農村基層開展“雙聯”責任活動試點,被普寧市定為全市鎮村換屆選舉工作、紀律教育學習月活動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先行點,被評為“省級中心鎮”、“揭陽市村民自治模範鎮”。
農業發展
2008年末,里湖戶籍人口10918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0494人。里湖鎮不斷調整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培植壯大優特稀水果、
反季節蔬菜、現代化禽蓄飼養等“三高”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化規模已初具規模。創辦“三高”基地6個,面積8000多畝,其中較具規模的有七賢等“四個一千畝”基地(青欖、荔枝、龍眼、蔬菜)。此外,開發了具有高效益和高創匯的
中華絨毛蟹養殖基地等種養項目,引進的長江大閘蟹養殖技術項目,被定為省級科技推廣項目。里湖歷來商貿活躍,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擁有服裝、水果、杉木、塑膠、耕牛、蔬菜、茶葉、副食品、魚肉菜等10個專業市場,其中里湖茶葉專業市場是粵東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管理最先進的茶葉專業市場,占地面積70畝,建築面積3.6萬平方米,年成交量超3000噸,年成交額近2億元,並通過茶葉專業市場的商貿龍頭作用,進一步推動全鎮旅館業、餐飲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相應崛起和全面發展,加速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步伐。里湖鎮共有個體商戶2000多家,2003年集市貿易成交量達到5.4億元,其中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近4億元。擁有賓館、酒家10家,餐廳、旅店等共30多家,年營業額達到3000萬元。里湖歷史上是普寧市、揭西縣交界及附近地區物資集散中心,商貿發達,輕加工業基礎較好,經濟發展潛力大,是普寧市各項工作的先行點,西部的中心鎮。至2003年底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4.4 億元,其中工業產值23.8億元,農業產值64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538.6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69億元。
交通
里湖交通發達,國道G238南惠線橫貫鎮境中部,於池尾街道與國道G324福昆線連線。此外,以里湖為中心,有里錢路、金鯉路、里梅路、里雲路等地方公路於此為起點,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網路,水運有榕江航運,全鎮現有運輸單位3家,陸運線路15條。
教育
里湖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普寧市里湖中學),初級中學3所(竹林中學、里湖初級中學、石牌初級中學),國小24所,幼稚園12所,在校學生197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8% ,年鞏固率97.5% 。還有成人職業技術學校10所。
全鎮有文化娛樂場所30個,其中影劇院1 座,錄相場4 個,文化室20個,運動場1個,老人活動室4個。電視差轉台1 座,並傳輸有線電視19套節目。籃球、桌球、腳踏車等為主的民眾體育運動活躍,1992年腳踏車選手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並獲得好成績。民眾文藝有潮樂、英歌舞、舞獅、大鑼鼓、游景等,河頭大鑼鼓遠近聞名。
衛生
里湖鎮中心衛生院
民風民俗
婚娶習俗
里湖鎮作為一個古鎮,其婚俗繼承了潮州舊俗禮節,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說親合婚經由親戚朋友介紹、或媒人“牽成”、或自由戀愛而彼此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便可提及婚嫁之事,“父母之命”在今天未必死板遵行,“媒妁之言”卻是必不可少的婚姻“序曲”,男方必先備好“賞面紅包”到女方相親。傳統認為,一個人的生肖決定著其“嫁娶年”(即結婚年齡),而男女雙方能否成為夫妻則還要由其“八字”是否相合而定,這叫做“八字注定”。或許是向來“男尊女卑”的思想作怪吧,在里湖婚嫁中“合八字”的時候,只有女方將“庚貼”交給媒人送給往男方,而絕對沒有男方反交“庚貼”到女方之說的。“合八字”一般由男方父母請大家公認“最準”的中老年算命先生測算,確認男女雙方生肖合八字不會“相衝”後仍須等待三日,如三日內家裡不會出現打破碗之類不祥之兆才可算為吉祥可合之命。
迎親完婚這是婚嫁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一天新娘的兄弟是不會到男方家裡去的,陪同新娘的是新娘的姐妹和阿姨們(
伴娘和同寅姐妹們),到男方家後大家樂融融地“食丸”,中午男方大擺筵席請親戚朋友“食桌”。新娘和阿姨們坐一桌,該桌中新娘坐大位,伴娘坐其身旁算坐第二大位),有的新娘腳下還有“椅仔”(小凳子)給她墊腳,謂之“坐得四四正正”;新郎與朋友兄弟或其家人坐在一桌,但也常有忙於招呼接待客人而未食桌的,這種情況是十分正常的,因此該日做新郎沒有做新娘舒適。
約午後兩、三點時,“扛茶”(端茶)儀式開始了:新娘首先低頭不語,由男方家內人介紹受茶之人的稱謂,再由伴娘介紹給新娘仔,新娘聽後馬上端茶跪在地的草蓆上親切的喊聲:“爹,媽,請茶!”大官大家(家公家婆)坐“高椅”,笑著接過來飲下,之後大官在茶盤上放一個紅包,大家則將一枝如意別在新娘頭上,隨即用手輕按其頭,意味著“先將你按下,落來(以後)正會聽話!”,“扛茶”也是按次序來的,一般是大官大家,接下去是老舅老妗,姑叔伯輩,老叔老伯輩,以此類推,受茶人是一定要給紅包的。過後新郎新娘要同拜會司命公(12拜),拜祖宗(4拜)。
二月營景
里湖是普寧縣的古鎮。從明代中葉起,每年農曆二月(沒定日,擇吉舉行)這裡都要舉行大型游景活動。
景屏主要是古亭。此外尚有活馬、花轎,以及龍鳳獅象等吉祥物。活馬及馬夫,要花重金到北方僱請。古亭雕龍畫鳳,飾金漆銀。動物用竹木作架,鋪布糊紙,張牙舞爪,栩栩如生。坐於景屏上的,均系三、五歲的俊俏兒童。一個個打扮得花枝招展,活像古裝戲裡的演員。一台景物,由兩個壯漢抬動,系兒童家長出資雇用。家長或兄長姐妹,手提果子、茶水,寸步不離,緊緊跟隨,細心照料“景”上之人。景屏服裝,人才裝扮,觀眾都要細細品評。這是美的競賽,各家各戶,都要傾盡全力。
此地民眾,信仰關聖帝君。全鎮分為四社:一社河頭、二社新地內、三社新松、四社富美。各社輪流,輪到的,負責請人戲,請英歌、請鑼鼓。
人戲多至十七、八台。從龍門橋擺至下柴橋,一台緊挨一台。為了臉上有光,大家爭著請好戲,如“老賽桃”、 “老玉堂”、“老源正”、“老三正”等。帝爺開路,景屏隨後。接著是英歌隊、虎獅隊、鑼鼓隊。但見鼓樂喧天,彩旗蔽日,禮炮轟響,人頭攢動。紅男綠女,綿延數里,穿街過巷,熱鬧非凡。所到之處,各家都燃放鞭炮,以示歡迎。還在門口,置一紅桌,桌上擺著茶水、柑桔、橄欖、米糖枋、涼果,供游景人員,任意食用。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游景活動更是錦上添花。“游老爺”的舊俗已經革除,景屏更加斑斕多彩。如鯉魚戲水、仙女散花、孔雀開屏等。“景”上之人,改靜為動,做著舞蹈、健美操等各種動作。人抬之景,變為電動。還有壯觀多姿的儀仗隊、管樂隊。活動經費由鎮福利基金會籌集。海外赤子、港澳商賈,專業戶、企業家,爭先恐後,慷慨解囊。
節日習俗
“人節”食“七樣菜”:農曆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也叫“人節”。這一天,家家戶戶有吃“七樣菜”的習俗。
初九天地生:農曆正月初九俗稱天地生,家家戶戶清早點燈籠在門前,備辦果品拜“天公”。這一天城鄉不宰生畜,不除穢物,鹹感天地好生之德。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節。這天晚上叫元宵。元宵節城鄉有新婚及生男孫者,須出一屏或數屏燈屏貢獻擺設,每層燈多為戲劇故事。有的地方還有“做丁桌”的習俗。(似乎平寨每年都有)
鬧元宵舊俗:“鬧元宵”的節日,大致如下:正月十五夜走老爺,正月十五下午遣香,正月十五夜送船,正月十六日倒旗法。
伯公生:三月廿九為伯公生。“買面線拜伯公”是這一日特有的現象。伯公,相傳是助大禹治水的伯益。 清明“上墳”:清明中,人們必須在家裡祭拜祖宗,然後帶香燭紙料,“三牲果品”及鞭炮等物去“上墳”。
端午節:農曆正月初五為端午節。主要習俗有三方面:一是賽龍船,二是吃粽子,三是驅病辟邪。
六月二十四奉財神:里湖商戶,不論生意大小,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都有奉拜“財神爺”的習俗。
“出花園”:七月初七,不止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那些少男少女舉行“成年禮”的日子。這一日,虛歲為十五的孩子,穿新衣,食豬肚,高高興興告別童年,邁向成年。 “七月半”:農曆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也稱“鬼節”,不少地方則叫“七月半”。農村家家戶戶習慣做白果品,以豆為餡,印製成人、魚、花等形狀,俗稱“人仔果”。
中秋節:主要活動有幾項:一是祭拜祖先,二是拜月娘,三是落三姑,四是燒大窯。
冬至節:在農曆十一月,無定日,陽曆則固定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節前夜,家家戶戶都做米粉圓,俗稱“冬節圓”。俗語云:食了冬節圓,年齡加一歲。可見食圓的象徵意義:歲歲平安,一家團圓。
“廿四神上天”:臘月廿四這一天,要拜祭司命公,即灶神。傳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家裡來監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要去天上一趟,向玉帝通報這一家的善惡。農曆正月初四才回人間。老百姓怕灶神到玉帝面前說自家壞話,對灶神不敢有絲毫得罪。二十四日之前,人們就要把家裡清掃一番,女人們一遍又一遍地清掃灶間、擦洗灶台,做豆沙餡餅(軟餅)。據說祭品一定要有甜餅和酒,使灶神吃了粘口或成為醉鬼,這樣就不會開口在玉帝面前說這家人的短,那么這個家庭在新的一年就有福了。
旅遊
里湖關帝廟歷史悠久,廟址得天獨厚,座西北朝東南,行勢天然。上有“鯉躍龍門”,中有“飛鳳含書”,據清乾隆十年《普寧縣誌》中“廟祠”記載鯉湖關帝廟是全縣4處關帝廟之一。為里湖古八景之一,古稱聖地。此廟建於明朝中期,至今四百多年。
上社書院在里湖老爺地,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方耀籌建,它與崑岡書院、三都書院並稱為普寧三大書院。方耀(公元1834-1891年)名輝,字照軒,普寧洪陽西村人,官至廣東水師提督。同治七年,他任潮州鎮總兵,總督瑞麟派他清辦潮州積案。經數年,懲辦匪惡三千餘名,為清政府搜括稅銀三百萬餘元,搜繳炮械數千件,這便是潮人所稱的“方大人清”。據傳,當年錢坑與富美兩鄉因發生糾紛,方耀欲率兵清剿,幸提前獲知,經當地鄉紳翰平息了風波,但兩鄉都被方耀罰了一筆款項,被用作創建上社書院的費用。
龍門橋在里湖在豬砧腳與富美圩之間,當年有火燒溪、西門溪流經圩內,再注入榕江。每當夏秋水漲,橋下水波蕩漾,錦鱗游泳,魚躍人歡,系裡湖之勝地,故“鯉躍龍門”為里湖古八景之一。
在鯉湖新地內,有一古庵寺叫隱陀寺, 清康熙幸亥年(公元1716年),鯉湖隱陀寺住持半夜起床,見一猛虎闖入寺中,聚然間陷入落在寺內水井之中,是夜通知四社眾人現在觀看,卻不見猛虎蹤跡。原此井水清,水質乾甜,即使天逢大旱,井水仍然清澈水源部竭。即然發生猛虎陷井,遂把此井封閉,並令工匠鐫刻一隻石虎,盤坐於井蓋之上,後來將此事經過情況勒石立於井旁,名為《伏虎井說》,該井便稱之“伏虎井”。寺曾名“永陀寺“。
里湖烏石村“百歲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百歲坊,是當年朝廷為旌表百歲老人洪門林氏而興建的。百歲坊在烏石村東南側的大路旁。坊西南方向,高六米,寬4.88米,明(中)間寬2.45米,形制為四柱三門三層的花崗岩牌坊。
在里湖鎮區南面,沿里坪公路西側約2公里,也即今松溪村與池美村交匯處,有一處鮮為人知的和興圩遺址,其西側有復建的華光大帝廟,毗鄰池美宮後村。和興圩建於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餘年歷史。當年,滿清王朝腐敗無能,國力衰竭,以致外夷屢屢入侵,黎民塗炭。
原榕江烏石攔河閘始建於1959年12月,翌年2月竣工,然閘簡陋,日久老化,險象環生,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中共普寧縣委、縣人民政府(今中共普寧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新閘,並於1992年7月成立工程指揮部,9月13日舉行開工典禮,1993年5月落成。
大聖娘媽,據傳乃東周列國晉國介子推之母后。母素性忠貞,仁德善舉,廣施黎庶,教子輔國,功昭日月,後人為紀念其懿範功德,廣建廟宇,供奉膜拜之。
里湖大聖娘媽廟,原座落於碼頭街火燒地,為蕭氏鄉親所創建。娘媽顯赫聖明,香火旺盛,萬眾敬仰。奈何為拓寬街道而拆廢。今政通人和,蒙旅泰僑胞鄉親林德會倡議重建,各界人士熱心捐助,遂成善舉。新廟異建於過路溪紫雲閣之側,金碧輝煌,宏偉壯觀,廟前清溪環繞,綠水長流,碧波蕩漾;廟後群山環抱,層巒疊翠,綠樹成蔭,環境幽雅,形似一彎新月。新廟建成,再昭聖媽恩典,為里湖添一勝跡也。
封源伯公位於普寧市里湖鎮東南方向二公里的長美大肚籃山。封源伯公原名浮桃庵伯公,始建於宋朝仁宗寶元年間(公元1038年)。從北宋至今,封源伯公曆經九百六十多年,目前,封源伯公修葺一新,天地亭和涼亭等建築物都是綠色琉璃瓦頂,粉紅色大柱,橙黃色雕花窗,蓮花柱欄桿,氣勢非凡。封源伯公宮周圍山上,松柏、萬年青等樹木鬱鬱蒼蒼,成為里湖、梅塘附近人民觀光的休閒勝地。
“花古岩”歷史悠久,香火旺盛,過去曾有不少高僧在此定居。現廟前山坡有“釋了凡光公墓(清雍正6年吉日立)”,廟後有“釋紹祖德公墓(清乾隆戊申年吉立)”為證,可見其歷史淵源。“花古岩”整座廟宇由釋迦牟尼殿(稱上殿)、王母殿(稱中殿)、北極殿(稱下殿)三部分組成,各殿內敬奉的神佛栩栩如生。廟側天生獨角石麒麟雄踞,勢成伏虎之象,四周有奇石形狀各異,傳說著神妙故事的“仙公石、面盆石、秦廣石、避雨石、眠床石、鑼鼓石、仙人下棋石”等。
上廟由一塊天然巨石覆蓋作頂而成,石下東側有一小石孔,名叫“出米石洞”。傳說古時,有一為富不仁的米商,從榕江上游運米至揭西大溪潭頭時,被巨浪卷沉米船,後船雖浮於水面,而大米則顆粒不見。自此後,“花古岩”廟僧及遊客每天有多少人,石洞就會出夠享用的大米。有一天,有一貪心廟僧嫌其出米慢,執意叫來石匠加大孔口。誰知,石孔被敲大以後,從此便不再出米了。
在上中廟自然生成的夾石通道南側,二石重疊稱之仙人刻石,上石下端有“龍寶寺”,下石前端有“福祿岩”字樣,傳說為仙人所書刻。在上廟南天門西北側石壁上“天下太平”四字,是革命前輩許士傑同志所書刻,因這裡曾是革命時期,許士傑領導的游擊隊活動地點。
清泉洞
里湖鎮最高峰大凍尾(海撥661米)的東側,有一個創於明朝末年的村莊——宅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