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佳村

里佳村

位於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湖山鄉第二個村莊,面積約11.7平方公里,現全村戶籍人口1150人,有349戶人家。集中的一個自然村就是一個行政村,全村有9個村民小組。

里佳村(當地客家話稱作“里佳斜”或寫作“里家斜”),屬於永定區革命基點村之一。建國後,永定區評為革命基點村的有263個,湖山鄉革命基點村有5個(里佳村“里家斜”;桂坪村桂竹洋;楊山村半粗坑、三溪;漳溪村洋竹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里佳村
  • 別名:里佳斜(里家斜)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人口:1150人
里佳村地理位置,里佳村簡介,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村風村貌,建築景觀與歷史人文,物產經濟,

里佳村地理位置

里佳村簡介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里佳村是龍巖市永定區湖山鄉的行政村之一。位於永定區的南端,東與福建平和縣蘆溪鎮相接壤,距蘆溪鎮18公里,西與廣東省的大埔縣交界,距大埔的西河鎮19公里,是二省三縣的中間地帶,距下洋鎮21公里,至永定區城54公里,距湖山鄉政府7公里。

村風村貌

里佳村整個村莊自東沿西的長形的村莊,村東西長約1500多米,南北寬約800米。村周圍環山圍繞,中間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自東向西流。村口橫架二座石拱橋,村的正西部有兩座山脈左右橫栓著村口,一座叫獅山、一座叫象山,按自然風水說法是獅象守水口。以村道迂迴,村口看不清村內,進村後,佳境盡映入眼底,故得名『里佳』。
距村北面3公里地,有座近3千米的高山—鍋子崬。人說里佳村的後山是大龍大脈,村後盾特別穩定。革命戰爭年代紅軍曾在那高山上與國民黨反動派打過一次大仗,紅軍勝利了,還消滅不少的敵人。

建築景觀與歷史人文

村正西端有一座西洋宮---媽祖廟。是清末民國初年建的,因歲月漫長,已陳舊殘缺不堪,於一九九八年冬原福州軍區炮兵司令員、軍區副兵團顧問沈仲文的夫人李森女士集資修建西洋宮,現廟宇煥然一新。每逢佳節,香客滿座,香菸繚繞,來往行人絡繹不絕。還引來了無數遊人和香客前來旅遊進香。宮內有一付絕妙對聯:“宮內勝境迷香客,向觀奇峰涌貴人”。
改革開放以來,在上級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村民的努力下,從村東頭到村口的整條村道已鋪設上3.5米寬的水泥路,與洋湖公路相接,全長約1.2公里。現在大馬路上車輛來來往往,連續不斷,行人熙熙攘攘、鬧熱非常。
里佳村在一九五一年前屬平和縣管轄,舊稱福建省平和縣九象鄉里佳保。於一九五一年二月劃為永定區第十區,屬湖山區的里佳鄉。一九六一年與賽華合併為里佳鄉,里佳管理區,同年六月成立里佳大隊,一九八四年隨鄉設里佳村委會。
里佳村始祖九房仁紀公裔,於明末清初由永定堂堡鄉移民入湖山定居里佳繁衍,至今近400年(1616年移入)。
里佳村是原福州軍區炮兵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部副兵團顧問沈仲文的故鄉。沈仲文將軍六十年戎馬生涯,身經百戰,赤膽忠心,文武兼備,驍勇善戰,指揮有方,戰功卓著,為黨為人民為軍隊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我軍一位優秀的指揮將領,曾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和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在里佳村的村口,洋湖公路的側旁建有沈仲文紀念亭,規模雖不大,甚是雄偉壯觀。

物產經濟

村民的房屋都是座北朝南向,村中間的水泥村道是里佳村民、車輛、機車主要通道。村的正北面距村200米,靠鍋子崬山腳下是沈氏宗祠,建於清道光15年(1836年),至今已有170餘年。解放初曾重修建過一次,祠堂門坪上立有拾根雄偉石筆旗桿,是歷代文人,進士立的,後文革被毀掉。村的西北角離村約500米處有一座庵堂,建於清鹹豐6年(1857年)至今已有150餘年,庵內神佛滿座,因歲月漫長已陳舊、殘缺不堪。於一九八一年村民已重新修建。每當逢年佳節,全村村民,敲鑼打鼓、彩旗飄飄,沿村遊行,聚會於庵堂內外,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炮聲連續不斷,為佳節增添了熱鬧和快樂的氣氛。
里佳村盛產毛竹及木材,村民們世世代代都以農業及造紙業為副業門路,以副養農,以副養人。所以造紙是村民們的一項相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里佳村的村民流傳著一句口頭語“不怕倉里無谷,只怕湖裡無竹”。來說明村民造紙業的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小作坊的造紙業,已跟不上新形勢的需要,所以造紙業改為出賣毛竹和木材,每年村民都出賣了數十萬根的毛竹及數千方的木材,運往外地和城市,支援了城市的建設,又大大的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