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釋道琛
- 別名:圓辯大師 政洪院僧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溫州樂清柳市曹田
- 出生日期:1086
- 逝世日期:1153
- 職業:法師 政洪院僧
- 信仰:佛教
- 主要成就:對南宋中後期天台宗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作用
禪宗高僧
四明中興天台之道。圓辯中興四明之宗
南湖八世祖 - 代表作品:《惟心淨土說》《樂邦文類遺稿》
- 衣缽傳人:月堂慧詢、一庵處躬、雪堂戒應
人物生平,降生,出家,開悟,弘法,圓寂,通志、府志、縣誌,溫州府志,樂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人物篇,新纂續藏經,佛祖統紀卷,新續高僧四集,淨土聖賢錄,四庫全書,井虹禪寺,政洪山,井虹寺高僧,覺秀,忠告,著作,法嗣傳,法師慧詢,法師處躬,法師戒應,法師法蓮,法師仲韻,法孫傳,法師法登,法師善月,法師淨惠,法師宗曉,法師善榮,法嗣及再傳法嗣,
人物生平
圓辯為南湖八世祖。於彌陀懺宴坐中見法智尊者。於法華懺中見普賢放光。
十八歲在政洪院受具足戒;未幾去從天台宗大德息庵道淵(宋永嘉人 自號息庵,居西湖永明講授有法)法明,學天台宗教義,微言妙旨一聞便領。曾從參雪竇寺(寧波市奉化區溪口鎮)大圓禪師修習禪學。後至南湖依圓照梵光((1063—1143) 俗姓楊,字和甫,明州奉化人)修習念佛三昧,悟惟心淨土不二之旨。
歸鄉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寺(浙江永康)。
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塔然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
葬全身於崇法祖塔之側。壽六十八。臘五十一。小師三人。法嗣餘二百。
傳法嗣子法蓮.慧詢.伸韶.韶著指南集二卷。江湖寶之(佛法系年錄)。法孫中傑出者有善月、法登、淨惠、宗曉等。其佛學著述,有由法孫宗曉根據道琛講經時所作的記錄《樂邦文類遺稿》行世。
降生
北宋元祐元年(1086)樂清柳市鎮曹田村,母夢紫氣縈身而生。
出家
開悟
弘法
宋溫州圓辯法師道琛所至居止。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明州(今寧波市)延慶寺,每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繫念道場,勸化道俗。會禪律講宗名勝畢至緇素常逾萬人。小師三人。法嗣餘二百。
圓寂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塔然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
葬全身於崇法祖塔之側。壽六十八。臘五十一。小師三人。法嗣餘二百。
通志、府志、縣誌
溫州府志
---------來源:《萬曆溫州府志》《乾隆溫州府志》《同治丙寅年溫州府志》有傳:宋,道琛, 萬曆志:永嘉人彭氏樂清政洪院僧;住天台,一日悟;旨不假答號,而言辦如流;紹興(1)間住資福寺;每堂廚不給,則以法衣質於庫,至夜衣即現;先華質家,以為異屢歸之;其他異跡甚眾。
(1)紹興:南宋高宗年號: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意思就是說國家的命運會繁榮昌盛起來。改越州為紹興遂有今 日之紹興
紹興年號共32年,1131—1162年。
西遼仁宗年號:遼仁宗耶律夷列是遼德宗耶律大石的兒子,契丹族,為西遼第三任君主。德宗死時尚屬幼沖遵照父親遺命,由感天皇后蕭塔不煙權理國事,改元鹹清。 七年之後(1151年)感天皇后退位,耶律夷列親政,改元紹興,是為西遼仁宗。
紹興年號共32年,1131—1162年。
西遼仁宗年號:遼仁宗耶律夷列是遼德宗耶律大石的兒子,契丹族,為西遼第三任君主。德宗死時尚屬幼沖遵照父親遺命,由感天皇后蕭塔不煙權理國事,改元鹹清。 七年之後(1151年)感天皇后退位,耶律夷列親政,改元紹興,是為西遼仁宗。
樂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人物篇
---------來源:《樂清上下一千六百年·人物篇》
息庵道淵學天台宗教義。曾從參雪竇大圓禪師修習禪學。後至南湖從圓照梵光修習念佛三昧,悟惟心淨土不二之旨。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住持明州(今寧波市)延慶寺,每月二十三日修淨土繫念會,僧俗兩界集會者達萬人之眾。所著《惟心淨土說》對南宋中後期天台宗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作用,賜號圓辯大師。入室弟子多出類拔萃,諸如慧珣、法蓮、仲韻等,法孫中傑出者有善月、法登、淨惠、宗曉等。其佛學著述,有由法孫宗曉根據他講經時所作的記錄《樂邦文類遺稿》行世。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道琛主持資福院,賜號“圓辯”。道琛一生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
道琛有一天在禪定當中,見到一位老僧坐在禪床上,看著道琛說:‘我就是四明
法智法師。’道琛驚喜而恭敬作禮,問說:‘道琛對於天台家的法相,未能透徹通達,乞求大師慈悲垂示指導教誨。’老僧點頭表示答應。道琛出定之後,心地豁然開朗,智慧辯才日日突飛猛進。從此以後凡是談論研究天台教觀的人,都追隨遵從道琛的說法。
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西元一一四二年),主持南湖寺,修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創建淨土繫念會,在每月的二十三日,集合僧俗二眾共修念佛,參與盛會的有萬人之多。紹興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眾諷誦《觀無量壽佛經》,晝夜不斷。不久大眾都聞到異香滿室。道琛說:‘佛來接我了。’隨即沐浴更衣,書寫偈頌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菩薩住)。’又令弟子們誦《法華經》(安樂行品),尚未誦完,即忘我灑脫地往生,停留龕柩滿一個月,仍然面貌如生。
新纂續藏經
--------來源:《新纂續藏經》釋門正統 (八卷) 【宋本宗鑒集】--又稱《大日本續藏經》
道琛字元常。賜號圓辨。樂清彭氏。母王,夢紫氣縈繞而生。兒時有出世趣。進具。學律。通大旨。傳教觀於息庵淵。淵器之曰。再來人也。最後見圓照光於延慶。住廣濟十二年。移廣慈。
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擇主之者。呂丞相以師應詔。改創之。初資用不給。以僧伽梨質來於估者。估者夜見流光煜煜。旦捧衣還山。素無井。指土鑿之。自古傳有天康字。泉涌其下。甘而洌。圓照告老迎師主之。兵火所殘。金碧之區化為草莽。禪觀之地雜於氓俗。嘆曰。選佛之場豈宜久廢。誠心禱聖。日就月將。歸心者眾。煥然一新。或病篤難療者。為說法咒食。病則隨愈。太守秦檜猛於政。囚系滿獄。僚吏無敢言者。夏旱禱雨。委曲言之。秦感悟。立出囚者百餘人。
是夕雨沛。歲大有年,其在資福,樂清江岸數崩。相傳有物憑之。吏民請授 大乘戒法。神附語謝。岸不復頹。因看育王諶師疾歸。語徒曰。大言無當。終用不得。於每月二十三建繫念會。勸化道俗。每會幾萬人。行之累年。示疾。命僧輪諷無量壽經。危坐同諷。晝夜不絕。求睹聖相。七日語首座曰。證相矣。眾聞異香。見彌陀小身。次見大身。喜氣津津。形於眉睫。沐浴更衣。書頌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嗒然坐去。龕留幾月。顏色如生。紹興癸酉十二月十六日也。壽六十八。臘五十一。小師三人。法嗣餘二百。葬崇法祖塔之側。
初在受業。修彌陀懺。禪觀中夢老僧坐蒲褥上雲。吾四明也。師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習氣法相未能深通。願尊者開示微密。尊者首肯。既覺心地冰解。於是殊途一歸於正。又資福僧清順。夢諸祖謁師。侍者持點陣圖於旁。而闕其第八。順指問之。對曰。汝師補其處。及主延慶。果第八代。王伯庠記行業。師有文曰:唯心淨土,一而已矣。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雖遠而近。不離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剎。譬如青天皓月。影臨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
佛祖統紀卷
---------來源:《佛祖統紀卷第十六》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撰
諸師列傳第六之六鹹淳辛未端午日誌磐書
法師道琛。溫之樂清彭氏。賜號圓辯。母夢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幾去從息庵於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後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師應詔。嘗以僧伽梨質米於市。夜見流光煜煜。旦即捧還山。苦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天康字(南朝陳文帝年號)泉涌其下。
樂清江岸。每以頹倒為患。鹹謂鬼物所釁。吏民請為授戒。神附語致謝。門人清順。夢延慶諸祖來謁。侍者持點陣圖於旁。而闕其第八。順指問之。對曰。汝師將補其處。及後居南湖。果第八世。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淨土一而已矣。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雖遠而近不逾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一日於禪定中見一老宿坐禪榻上。顧謂師曰。吾四明也。師驚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習氣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覺心地豁然。自是山家言教觀者。皆稟師為正。
紹興十二年。圓照告老舉師以代。寺經虜寇焚盪之餘。師誠心所感施者自歸。歲月之間棟宇悉備。因行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慧辯愈加。郡大旱。請禱雨。師以郡政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數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者。為說法施食多愈。育王諶禪師疾。往視之。歸語眾曰。大言無當終不得力。乃於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繫念會。道族至萬人。與雪竇大圓禪師為道交。嘗請說六即義。聞而嘆曰。師如此說應曾悟耶。答曰。若不因悟何敢對老師說。一日講至六羅漢義。學者請說。斥之曰。小乘法相說之何益。當為說經王義。聯翩三日。一語無重。
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師曰。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塔然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葬全身於崇法祖塔之側。
新續高僧四集
---------來源:《新續高僧四集》民國 北洋印刷局
釋道琛 賜號:溫之樂清彭氏。賜號圓辯。母夢紫氣縈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學律儀。未幾去從息庵於法明。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後至南湖依圓照。既歸鄉出主廣濟。十二年遷廣慈。建炎三年。車駕幸永嘉。有旨以林靈素故居為資福院。丞相呂頤浩以師應詔。嘗以僧伽梨質米於市。夜見流光煜煜。旦即捧還山。苦無水指工鑿井。得古磚有天康字(南朝陳文帝年號)泉涌其下。樂清江岸。每以頹倒為患。鹹謂鬼物所釁。吏民請為授戒。神附語致謝。門人清順。夢延慶諸祖來謁。侍者持點陣圖於旁。而闕其第八。順指問之。對曰。汝師將補其處。及後居南湖。果第八世。嘗專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淨土一而已矣。良由彌陀悟我心之寶剎。我心具彌陀之樂邦。雖遠而近不逾一念。雖近而遠過十萬億。譬如青天皓月影臨萬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際自然照映。一日於禪定中見一老宿坐禪榻上。顧謂師曰。吾四明也。師驚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習氣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覺心地豁然。自是山家言教觀者。皆稟師為正。紹興十二年。圓照告老舉師以代。寺經虜寇焚盪之餘。師誠心所感施者自歸。歲月之間棟宇悉備。因行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慧辯愈加。郡大旱。請禱雨。師以郡政苛猛言守感寤。出囚徒數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者。為說法施食多愈。育王諶禪師疾。往視之。歸語眾曰。大言無當終不得力。乃於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繫念會。道族至萬人。與雪竇大圓禪師為道交。嘗請說六即義。聞而嘆曰。師如此說應曾悟耶。答曰。若不因悟何敢對老師說。一日講至六羅漢義。學者請說。斥之曰。小乘法相說之何益。當為說經王義。聯翩三日。一語無重。紹興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師曰。佛來接我。乃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未終塔然坐亡。留龕彌月。顏體如生。葬全身於崇法祖塔之側。
淨土聖賢錄
宋道琛,姓彭,溫州樂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初學律儀。已而從淵師於法明寺,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尋主廣濟寺,遷廣慈。建炎三年,敕主資福院,賜號圓辯。專修念佛三昧。
宋朝道琛,溫州樂清人。18歲受具足戒。最初學習律儀,在法明寺依止淵師。當時師父給他講的微言妙旨,一聽就能領會。不久又主持廣濟寺,遷居到廣慈寺。建炎三年,皇帝詔令主持資福寺,賜號為“圓辯”,專修念佛三昧。
一日,禪定中,見一老僧坐禪榻上,顧謂琛曰,吾四明法智也。琛驚喜作禮,問曰,道琛於一家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覺而心地豁然,慧辯日進。自是言教觀者,皆稟焉。紹興十二年,主南湖,行法華三昧,感普賢放光。建淨土繫念會,於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萬人。
有一天,他定中見到一位老僧坐在禪床上,看著道琛說:“我是四明法智(宋朝中興天台宗的大祖師——四明寺的法智大師)。”他驚喜禮拜,說:“道琛對一家法相未能通達,乞求大師賜予指教。”老僧點頭答應。醒來後,心地豁然,智慧辯才與日增進。從此談論教觀的人都稟承道琛的言教。
紹興十二年,主持南湖,行法華三昧,感得普賢大士放光。建淨土繫念會。當月二十三號,集合道俗念佛,達到上萬人。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眾諷觀經,晝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琛曰,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品,未終,嗒然而逝。留龕彌月,貌如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號,集眾諷誦《觀經》,晝夜不斷。大眾都聞到異香滿室。道琛說:“佛來接我了!”然後沐浴更衣,寫偈說:“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大眾諷誦《法華經·安樂行品》,還沒誦完,就悄然往生。當時法體在龕中保留了一個月,面貌如生。
四庫全書
。。。。。來源:《四庫全書 》釋氏稽古略卷四 元釋覺岸撰
宋溫州圓辯法師道琛所至居止。每月二十三日建淨土繫念道場。會禪律講宗名勝畢至緇素常逾萬人。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傳法嗣子法蓮.慧詢.伸韶.韶著指南集二卷。江湖寶之(佛法系年錄)。
井虹禪寺
井虹寺(溫州話政洪寺),舊名政洪院,井虹禪寺位於柳市東南行五六公里,坐落於四板橋村獅子嶺門前山斗嶺山坪處,坐西朝東;獅子嶺是柳市平原少有的風水寶地,即龍脈之地;周邊的鄉鎮無不將這裡作為自己身後的安息之地,以慰藉子孫福厚,源遠流長;所以每到清明時節這裡熱鬧非凡車水馬龍,人潮湧動,寺廟更是香火鼎盛,好一派欣欣向榮。
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建名 安禪寺 ;隋大業十三年(617)廢普,後晉天福八年(943)重建;後梁(五代十國之一)貞明五年(919)賜額“保全禪院”。 北宋真宗祥符(1008年—1016年)中年間改賜今額:‘政洪院’,後廢。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僧並七寶院。清代康熙年間重建,辦玉溪書院;民國初年存破殿三間,垣敗壁毀,有老僧德境法師住持,辦玉溪書院。[1]
1960年公社化中井虹寺殿閣、虹井及周邊相應設施寶塔相繼被毀;僅存荒基。
1990年後,四板橋村幹部和諸善信,以政洪寺歷史悠久,宋代曾出過高僧(見縣誌),應當恢復。時由胡學連、鄭體衡等以首組建機構,四方緣募,得香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贊助美金二萬元,在舊址奠基興建。
1996年春大殿落成,雙檐高甍,恢宏莊嚴,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奉釋伽、文殊、普賢。繼又建左右廂房,左、右各十二間平房,供僧迦、善信住宿。越年又建成天王殿七間,亦高大軒敞。全寺占地面積平方米。現住僧五眾,住持釋真如。寺居高臨下,後山場,前田野,地理位置優越。為柳市鎮大寺院之一。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就讀於寺,立有南懷瑾先生所撰碑記。
井虹寺始南朝梁,香火鼎盛;相傳柳市東南行五六公里,有一座千年佛教名剎,在獅子嶺龍脈半山腰之地,隱隱透出崢嶸的殿閣和高聳的寶塔,給人以無限莊嚴、肅穆、神聖之感。它背依獅子嶺,寶塔面眺東海。這就是香火鼎盛坐落於龍脈之地的井虹禪寺;在它的東南三華里處,蒿榛叢莽的道教聖地兜率宮;清晰地勾勒出獅子嶺昔日的宏偉輪廓,使人依稀想見柳市平原的豪華風姿。千年來,這裡時常紅燭高照,青煙繚繞,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禮拜、誦經,在鐘磐木魚聲中,送去了人世間的寒暑春秋。[1]
政洪山
政洪山舊長安鄉六都,樂清縣城西三十五里。舊有政洪寺因名,俗稱井虹,現名井虹禪寺。坐落於樂清市柳市鎮四板橋村, 山半有浮圖,溪流右繞,倒影涴演,一名玉溪山,有鏡岩逼臨溪滸。東為積穀山,下有谷泉井。又東為獅子山,石廠橫亘,呀呀如獅口,呿而不閉。前有小山端圓如鞠丸,俗稱獅子球。南百餘步有扈嶼山,又名螺峰。東北有塔山。
井虹寺高僧
覺秀
---------來源:《新續高僧傳四集》北洋印刷局
釋覺秀姓陳氏曹田人也,依政洪寺剃度參慧,公看十不二門至一切諸法無非心性,一性無性三千宛然。忽焉大悟。常以布袋盛精律卷,往來浙閩諸山;或問:此中所盛何物,秀曰: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都在里許。或自誦 ;或示人,人問其故?秀曰:為汝植菩提種;以是人皆呼為秀布袋。後開法京師十坐道場。洪覺范一見推服,贈以詩云:
夢澤於莬三日視,丹山雛凰九苞文。
還鄉妙曲誰能聽,一笛清聲兩岸聞。
萬曆志:有傳:宋,覺秀,樂清人,陳氏子,為政洪僧,人呼為秀布衲。傳《黃龍心印》曰:淨心;蚤歲出家,歷坐大道場;嘗住江心洪覺范以詩送之雲;
夢澤於莬三日視,丹山雛凰九苞文。
還鄉妙曲誰能聽,一笛清聲兩岸聞。
有語錄行於世。
注釋:
莬wèn:新生的草木。 [wǎn]:古書上說的一種草。
‚九苞bāo:1鳳的九種特徵。後為鳳的代稱。《初學記》卷三十引《論語摘衰聖》:“鳳有六像九苞……九苞者:一曰口包命;二曰心合度;三曰耳聽達;四曰舌詘伸;五曰彩色光;六曰冠矩州;七曰距銳鉤;八曰音激揚;九曰腹文戶。
忠告
有傳:宋,萬曆志:字復之,樂清池嶴,陳氏,為政洪寺僧;戒行,精嚴,究大,小乘,研極元妙,有《辦正論》及《諸經通義》行於世,示寂於永嘉大雲寺;其夕,聞空中樂音,跌坐而逝。
---------來源:《永樂樂清縣誌卷七.仙釋》
--------來源:《道光樂清縣誌》
著作
圓辯及 法嗣著作 | |||||||||
---|---|---|---|---|---|---|---|---|---|
圓辯(琛師) | 《惟心淨土說》 、《樂邦文類遺稿》法孫宗曉錄 | ||||||||
月堂(詢師) | 《破虎溪集》一卷 《與赤城益師議其事》圓宗解 | ||||||||
止庵(蓮師) | 《教義》 | 寶嚴(韶師) | 《指南集》三卷 | ||||||
法孫著作 | |||||||||
環庵(樞師) | 《教義》 | 鏡庵(遷師) | 《隨錄(教義)》宗源錄 |
法嗣傳
法師慧詢
法師慧詢。字謀道。號月堂。其先永嘉陳氏。寓居四明昌國之朐山。母夢異僧至門求化既而妊娠。八歲出家祖印院。初授法華數遍。即能成誦。嘗歸省祖母諭之曰。汝已去家。當學吾州忠佛子。初謁南湖澄照。以卓立稱。至東掖見皎法照奇之。有忌之者群噪之。師曰。佛法大義有疑即問何必見嫉。乃西遊浙左。遍參名匠。東回南湖。依圓辯正所學。聞性惡即具之旨。名體不轉之妙。一家圓頓深有悟入。紹興末年。出主法昌。遷淨名普和。常持缽。海岸遇盜。師正色曰。汝輩所欲者財耳。盡與之。因諭以善惡業報。盜為感動。歸物悔過而去。淨名無徒。每對海山。為鬼神講維摩經。屢感神應。乾道五年。遷主南湖。負笈之士自遠而至。幾莫能容。丞相魏杞與師為道契。嘗問世間相常住之旨。師曰。得非以四時代謝為疑乎。曰然。師曰。窮過去極未來。雖有代謝而此理常住。魏公曰。屢以問人。未若今之可曉。淳熙六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忽告眾示疾。慰問者群至。見門學則勉其進德。士官則囑其護法。聞其言者。悚然有感。既而別眾。書偈念佛。結印趺坐而化。停龕彌月。唇臉鮮紅。其容若笑。遺言分骨為二。一祔親壟。一塔祖原。眾以歷代窆全身。唯剃髮以酬師志。逾月視其發。舍利可掬。師坐必端直。行不旁示。密室靜處必披袈裟。高座宣揚不事著述。學者多於聽次筆以記之。誦經坐禪日有常課。未嘗以事廢。制學者。未二十夏不許出世。躁進之風為之一戢。
法師處躬
法師處躬。永嘉人。號一庵。久從圓辯得其旨。晚主南湖。有辯才善說之譽。脫略窠臼不滯節目。有求指示者。執筆便書。申明祖意獨出眾說。遠近學者推為宗師。正旦結光明期。湖心律居亦行此懺。主者正竹溪素重師德。每初夜必領徒過南湖。聽說法要。竹溪臨筵。嘆服曰。吾徒何幸得聞大乘。四分所明檢身為要。若明心見性其在茲乎。一眾為之歡躍。
法師戒應
法師戒應。四明人。自號雪堂。才識英敏襟度豁然。久學南湖為時偉望。郡以南湖請圓辯。師奉命之東掖。以禮奉迎。及圓辯至大開法施。妙旨雄談唯師可企。一日叩函丈。問指要中未了義。圓辯曰。汝能背誦。吾將為說。數日誦通。暨上請。辯曰。此中為汝說得徹也。師忽有省。自是機辯奮發莫有敵者。出主白蓮。學徒雲會。寧海歲有大會。請師一月講經。道俗萬眾仰聽肅肅。鴻音一震莫不警寤。一日無疾。別眾歸寢。右脅而亡。塔全身於寺山之靈源。
法師法蓮
法師法蓮字實中。自號止庵。四明象山人。幼年勤學。一時講席。知名者無不遍歷。晚造南湖侍圓辯。朝問夕咨。越六載如一日。疇昔疑昧為之豁然。初主辯利。遷廣嚴永明悟真。接物以慈撫事以寬。或問日用則酬酢忘倦。叩以佛法則默而不答。人有測識其意者。為炷香拱立。謙辭發問方隨問委釋曲盡其理。其為重法。不失師體若此。
鏡庵曰。先賢有雲。四明中興天台之道。圓辯中興四明之宗。蓋謂四明之後。有派為知解之學。近似山外者。而圓辯者出。獨能發揮祖意以起四明。盛矣哉。或謂月堂得觀行。止庵得宗旨。一庵雪堂得辯說。皆有師家之一體雲。
法師仲韻
法師仲韻。四明人。號寶嚴。久參圓辯學解卓異。紹興中主布金。以霅川神智假名諸師盛破四明。乃作三千正說以追攻之。名指南集。凡三卷(此中失文統清湛二人紀)。
法孫傳
法師法登
法師法登字聖道。號逸堂。四明澥浦林氏。受業寧波。初為優婆塞學於梓庵。天性慧悟。凡諸部要文。無所不記。諸文要義無所不解。既具戒。入南湖依月堂。堂以其宿學蚤成。宜待以異禮。逾年命以懺首。嘗與論修性善惡之旨。師資道合益用親敬。守志齋居。二十二年無異。念教門義旨悉有撰述。世競傳錄。稱為逸堂科雲。出主在城天封。遷資教。晚居清修。一時學者。以不預聞講席者為之愧恥。
法師善月
法師善月字光遠。四明定海方氏。父偉為邑中名儒。母夢月輪墮懷已而有娠。生之夕白光滿室。初學語。常合掌道法界字。甫成童。父編六經授之。以次誦習。如溫故業。十二通春秋大義。母攜往正覺寺設供。循殿楹數匝。寺主道並謂其母曰。吾夜夢白龍繞此柱。其征此兒乎。於是父母始令出家。命名善月。符先夢也(善月光遠皆古佛名)十五具戒。越三月而並師亡。乃往南湖依草庵。常以科目繁冗為勞。草庵誨之曰。白日看家書有何難解。師為一省。來庵來繼。趨隅日勤。庵曰。異時鼓吹吾宗者其在子乎。梓庵講道月波往謁焉。聞世相常住之旨益有省發。乃復歸南湖見月堂。問如來不斷性惡之說。身心豁然。如卻關鑰見府庫。以所悟白。堂更為演其義。師拜領而退堂示寂。師為專使往當湖請竹庵。越第二年。命師分講。風儀清溫談辨雅正。竹庵贊之曰。吾於首座可謂得人。但恨無繼之者。所居古柏獨秀。因自號柏庭。淳熙庚子初主東湖辯利。遷慈谿寶嚴。居無何太師史真隱。請居月波學士來奔廩食不足。真隱聞之喜使使白師曰。師為道延眾。欲食來取予不嗇也。
紹興二年。郡率何公澹。以南湖虛席。親裁疏勸請。講道有方。御眾有法。十三年不易節。緇素以是信之。
嘉泰四年。退隱衍慶精舍。一息十載夢老叟耳語曰。六十五。七十一。嘉定六年。郡將陳卿。以南湖有去思為更屈。致辭弗克。雨華更新舊徒再擁。未逾月。上竺以敕書召。師謂亟往有似於徇名。堅不為動。眾謂上命不可不恭。始幡然而往。是年正六十五之驗也。八年夏旱。詔迎大士於明慶。車駕親幸致拜。命師恭禱。朝注暮洽。上大說。特補左街僧錄。十二年秋拂衣東歸。偃息於城南祖關。是年七十一。又知所以驗前夢也第二年秋。郡以西山資教。卑師佚老。紹定五年春。有旨再領上竺。人皆以坡仙師去忽復來鳥語山容開之句。為之賀。端平三年得目眚。請老東庵。一旦示疾。坐床上若相酬酢者。法孫秀林問何為。曰吾與荊溪尊者對談祖道耳。將入寂顧左右曰。人患無實德為後世稱。若但崇虛譽我則不暇。千載之下。謂吾為柏庭叟。則吾枯骨為無愧。幸勿為請謚以污我素業。言已累足而化。實淳祐元年正月十九日也。留龕七日。貌色鮮白心頂俱暖。奉全身塔於寺東。為壽九十三。得夏七十八。先是首座智覺。論請於朝言。師道光前哲。四眾依仰。年登九秩。將逼歸真。請建塔山中以擬歸藏。上旨允之。故今用此成命。所遺衣發及四經解。合藏於南湖祖塔之側。師所著述。楞嚴玄覽。金剛會解。圓覺略說。楞伽通義。因革論。簡境十策。三部格言。金錍義解。宗教玄述。仁王疏記。附鈔箋要。皆行於世。自余雜制。名緒餘。講余對客木嘗及世間事。唯論前人往行及典誥之辭。或問何以安心。曰心本不動。問法華經藏。曰當處全彰。其警策類此。嗣其道者。香林清賜為上首。
法師淨惠
法師淨惠字敏中。號悅庵。鄞陸氏。父母禱佛而生。幼年夢登寶閣見異人為摩頂。及覺異香滿室。以語隱學俊師。勉其學釋。遂依定海正覺出家。既具戒。往見月堂。因春期入懺。聞策導頓悟圓旨。堂由是器之。有度律師用大智新疏。講觀經於湖心。月堂遣師與之辯。至談觀心觀佛之旨。發難數四。度竟屈服。哲則庵主南湖。始開講席。師掩卷危坐。退而指其瑕玼。哲益敬畏。榮隱堂居隱學。俾師分坐講風大揚。初主郡城法華。或以為小。師曰。此法智師講經之地其可鄙乎。遷治平。每臨講見疏記援引儒典。則止而不讀。謂其徒曰。此外書也宜自觀之。夏將闌。對眾自詫曰。今夏講席諸方所無。縱或及之。亦只雜以外書。誘掖之餘兼事匝石。積年弊陋易而為新。每預公舉。或非其人輒面斥諸山曰。所謂講院者。以欲傳講爾。今此人能任此責乎。卒不許。閒居泉口拱秀庵。學士里糧來從。及遷寶嚴化道日起。閱八年。忽天風吹華桂香滿院。識者知為嘉瑞。未幾果頒南湖之命。時嘉定六年也。自柏庭樂育人材之繁。後生尚文辭好異議。生者稍不厭眾心。必郡起而嘩逐之。師至以沉毅御物。特成規嚴。人望風不敢犯。向之好嘩者俗為革。居丈室未嘗扃。請益者雖入夜不拒。行兩廡聞讀誦聲。必忻然就之。因所業為點示。法華懺期。日一開說。初終參貫。人皆樂聽心感。嘉定九年九月二十九日。集大眾諷觀經。趺坐榻上奄忽如蛻。塔全身於祖關門人乞銘於司令。樓枎淨無住見而嘆曰。悅庵不喜外書。而梅麓作銘。全用妙經句。豈非有以冥使之乎。稟法者禪悅。了彬。大蓬。了因。六七人云。
行人善榮字行甫。四明小溪周氏。初從月堂學教觀。既通其旨。即入觀堂修長懺閱藏經。金書法華楞嚴淨名圓覺光明五經。以施諸方。雕造彌陀佛像。拈施眾會。素善水墨。畫大士像以與人。前後莫計。以音聲佛事轉授諸人。今城社經咒。皆用師節度也。臨終往生之相。見宣行人傳。弟子默容海印。以高行為鄉城所歸(此卷六十二人。本紀止錄六人遺失五十六人)。
法師宗曉
法師宗曉。字達先。石芝其自號。四明王氏子。十八受具戒。先從具庵強公。游次謁雲庵洪公。理觀密契遂分半座。未幾主昌國翠蘿。學者奔赴。越二年退隱西山日課妙經。適齊, 尚書扁所居曰閒靜。攻愧樓大參以詩美之。復游淅西諸剎大參說偈以相其行。歷三歲而還。大府丞汪公與其季檢詳命主參秀。久之謝去居延慶第一座。講演之餘編法華顯應錄樂邦文類教行錄三教出興頌諸祖贊振祖集光明照解施食通覽。又集儒釋孝紀明良崇釋志明教編。箋注要旨血書法華墨書華嚴寶積般若涅槃諸經。又為中林居士張宗義書真宗皇帝御注四十二章經。鑿義井於城南櫟社曰法華泉。以飲行者。作亭其上施以湯茗無問道俗。結屋數楹創為接待。得魏文節公常樂舊額。中林張公為繢聖像建藏輪鑄鐘架樓增闢田土輪奐一新。且為誓辭以誡諸徒。使不志建立之意。弘傳教觀四十餘年。晚益韜晦。嘉定甲戌八月二十日示疾。索紙書偈曰。清淨本來不動。六根四大紛飛。掃卻雲霞霧露。一輪秋月光輝。闍維於寺之南。齒牙不壞舍利甚伙。巽齊戶曹見之述文讚嘆。塔於上方六殊勝地。僧臘四十七。世壽六十四。
法師善榮
法師善榮。號南湖。四明小溪周氏。入南湖觀室十六年。閱藏經修期懺。金書法華楞嚴淨名圓覺光明諸經。造彌陀像。遇法會則拈施。自畫水墨觀音。求者便與。宣公亡後。三年忽取經像分施親故。請眾諷普賢行法經彌陀經。念佛聲中加趺而化。時以為赴宣公淨土之約。弟子海印高行似之。
法嗣及再傳法嗣
圓辯道琛法師法嗣 | |||||
---|---|---|---|---|---|
月堂慧詢法師 | 一庵處躬法師 | 雪堂戒應法師 | 止庵法蓮法師 | 指南仲韶法師 | 慈雲文統法師 |
餘姚清湛法師 | |||||
月堂慧詢法師法嗣 | |||||
逸堂法登法師 | 柏庭善月法師 | 悅庵淨惠法 | 隱堂正榮法師 | 石芝宗曉法師 | 南湖善榮行人 |
一庵躬法師法嗣 | |||||
正庵端信法師 | 叔寶良琰法師 | 痴庵垂拱法師 | |||
止庵蓮法師法嗣 | |||||
鏡庵景遷法師 | 契庵如晦法師 | 環庵戒樞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