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內彩

釉內彩

釉內彩是指在坯體上用彩料繪飾,然後罩蓋透明釉,入窯一次高溫燒成後,色料層的上面被一層無色透明釉覆蓋,彩色呈現在釉下的裝飾技術。釉內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釉內彩
  • 別名:窯彩
  • 屬性:陶瓷器裝飾手段
  • 特點:表面光亮柔和、平滑,晶瑩透亮
釉內彩簡介,類型,釉上彩,

釉內彩簡介

釉內彩是瓷器釉彩裝飾的一種,又稱“窯彩”。釉內彩是陶瓷器的一種主要裝飾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乾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繪製各種紋飾,然後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一次燒成。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顯得晶瑩透亮,釉內彩瓷的出現應追溯到漢末三國時期,不過當時只是以赫色顏料簡單地裝飾瓷器。它的特點是色彩保存完好,經久不退。我們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紅瓷青花釉里紅、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內彩瓷的細分類。

類型

青花
釉內彩的一種品種。用含有鈷的珠明料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再罩以透明釉,經高溫燒成白地藍花,故名。唐代河南鞏縣窯已有燒制。
青花瓷的出現據說是陶工們曾用毛筆彩繪了黑花和釉黑紅,經過辛勤的勞動實踐,找到了鈷土礦,陶工又用毛筆把它彩繪在坯件上,再在繪了花紋的坯件上罩了一層白釉。這樣,比以往的印、刻花更鮮明的“青花”,就在景德鎮特有的瓷器上出現了,這就是青花瓷器
從青料的種類來分,包括蘇麻離青、平等青(陂唐青)、石子青、回青、浙青、珠明料和化學青料等,各類青料的產地、顏色、使用年代都有較大差別,是鑑別各朝代青花的標準之一。
釉里紅
釉內彩品種之一。以氧化銅為著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繪,施釉後經高溫焙燒而成,白地紅彩,紅彩在釉下,故名。始於元代景德鎮窯。釉里紅瓷的發展經歷了兩個大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代釉里紅產生,到明宣德朝發展到高峰,明中期後衰退以至晚期停產。明代末年,民窯又開始試燒釉里紅瓷器,但大多色澤不純正。
第二階段從清康熙朝起恢復生產,到雍正朝發展到高峰,之後又逐漸走下坡。
色彩合成
在一件瓷器上同時用青花和釉里紅兩種色彩裝飾,故名。畫面由紅、藍兩色組成,二者相互襯托,相得益彰,俗稱“青花加紫”。另外,有用釉上綠彩代替青花,或用釉上礬紅彩代替釉里紅的工藝,裝飾效果也宛若青花釉里紅,但畢竟是另一種彩釉了,亦不如青花釉里紅瓷名貴。
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由於燒成難度大,一直被視為我國古瓷的名貴品種。明清時色彩更加絢美,所繪龍、鳳、纏枝花卉等,十分綺麗。
釉下五彩
光緒三十三、三十四年(公元1907、1908年)間,湖南瓷業學堂研製出黑、藍、紅、褐、綠五種高火釉內彩顏料,醴陵從此燒制出名揚天下的釉下五彩瓷
湖南瓷業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十幾年中,由於不惜工本製造上等瓷器,所以出品優良、畫工精美,尤其是釉內彩陳設瓷,裝飾效果別具一格,在當時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高峰”。
釉下七彩工筆瓷
景德鎮釉下七彩工筆瓷由杜玖樺2011年研發成功,填補了景德鎮沒有釉下七彩工筆瓷的歷史空白,是陶瓷家族中釉內彩的一個新品種。
景德鎮釉下七彩工筆瓷直接在坯體上進行手繪、手繪後施釉、入窯1300多度高溫一次燒成。
裝飾方法釉里紅線繪
即在坯胎上用釉里紅作線條描繪紋樣,在高溫條件下燒成,會出現“飛紅”現象,影響質量。
釉里紅塗繪
以釉里紅成塊、成片地表現圖案,如明代的一些釉里紅“三魚”、“三果”、“雙龍”紋飾。這種表現方法,通常和胎體的模印、刻劃的圖案結合在一起。
釉里紅作地留白
是用釉里紅塗抹圖案以外的地方,圖案為白色(或罩上透明釉色)。這種方法,也往往在胎體上將裝飾紋樣刻劃或模印出來。

釉上彩

釉上彩是指在已燒成的白釉或澀胎瓷器上,用色料繪飾各種紋飾,再於700℃—900℃左右的低溫窯爐中二次燒造,低溫固化彩料而成。其彩料套用廣泛,釉色鮮艷,品種豐富且藝術性較強。因彩繪施於釉上,因而易磨損,易受酸鹼等腐蝕。 釉內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繪圖案之後,再施釉進入高溫窯焙燒而成的。燒成後的圖案被一層透明的釉膜覆蓋在下邊,顯得晶瑩透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