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醴陵為世界釉下五彩的發祥地,釉下裝飾藝術是中國瓷器藝術百花苑中一枝異花奇葩,它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形體美、彩飾美於一體,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和文化意義。醴陵釉下五彩瓷質地精良、潤澤清雅、色豐彩腴、艷而不俗。
醴陵的釉下五彩瓷不僅美觀大方,而且具有耐摩擦、耐酸鹼、無鉛毒、永不褪色的優點,屬於綠色環保產品,在國內外久負盛名。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新生的陶瓷品種,清末民初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燒造前後不過20餘年,由於生逢亂世,作品覆蓋面不寬,精品罕見,傳世作品不過400餘件。醴陵釉下五彩瓷有著獨特的藝術之美。造型富於變化,而趨於活潑。一般的花瓶器型墨守成規,而醴陵釉下五彩瓷卻經常將傳統的器形和其他外來的造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絕沒有大紅大紫之類的炫目色彩,淡雅之中透出高貴的氣質。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工藝技巧和觀賞性。
一件釉下五彩瓷的製作工藝流程極其繁瑣與複雜,且難度極高。 首先選用上等的優質瓷泥做胚胎,在成型前對瓷泥進行沉澱、濾渣、吸鐵等工序,以保證瓷泥不參雜其他雜質。而真正的成型著需要藝人將瓷體打磨的十分輕薄與平滑,其工序全憑藝人們的手感操作,非具有十多年製作經驗的技工不能勝任。 它的彩繪用色顏料來自於釉原料、稀土和有色金屬礦物質,其中一些顏料中還含有黃金等貴重金屬,十分珍貴。由於釉下五彩瓷是直接在毛坯上作畫,讓色料飾於胎釉之上這對畫師技藝要求就非常之高。 燒制前的祭奠窯神更是必不可少的儀式,因為繪製好的瓷體要經過1370℃左右的高溫燒制而成。由於是在高溫下一次燒成,技術上很難把握,仿佛火中取寶一般,成品率不到70%。即便如此還只有個別瓷場能夠燒制。 製作成功的釉下五彩瓷花紋透過釉導溢於瓷表,晶瑩潤澤,具有很高的潔白度、透明度和釉面硬度。釉下彩瓷使瓷器上的花紋有著看得見、摸不著、永不褪色,給人一種塵囂滌盡、心曠神怡之感,讓瓷器達到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的境界。而且還具有瓷化強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強,無鉛鎘之毒,耐酸鹼,耐磨損,花面永不褪色,經久耐用等特點,能同時滿足人們對於審美和環保健康的雙重要求,收藏和使用價值更高。
工藝特色
醴陵釉下五彩瓷通常採用“三燒制”,即先以800℃低溫燒成素胎,然後進行彩繪,為使畫面上的墨線及色料中的有機物和雜質等揮發,再以同樣煅燒一次,最後罩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其燒制方法簡便,還可提高生產率,是近代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新成就。
醴陵釉下五彩的特點是:瓷器的胎體較輕,釉面滑潤,玻璃化程度強,色彩清新,瓷畫面富有日本藝術品風格。釉下五彩首先保護了紋飾不受外界的磨損,日用品在使用時還減少了彩料中鉛的毒害,因此釉下五彩的問世,受到國內外的歡迎。這種新式彩瓷在1907—1912年間,曾參加過國內南洋勸業會和國外巴拿馬、義大利世界博覽會,均獲得一等金牌榮譽獎章。據1911年4月6日的《時報》報導,醴陵窯產品“極精良”,“形式花樣無一不玲瓏輕巧”,“名聲日隆”,“銷額驟增至數十倍”。
釉下五彩瓷的生產於民國十九年被中斷。1954年,原湖南瓷業學堂圖畫速成畢業生、釉下五彩瓷老藝人吳壽祺,帶領畫工唐漢初、林家湖、鄧文科等,挖掘、繼承其技法,組織釉下彩的研製,取得了成功,並將原“三燒制”工藝簡化為“二燒制”。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又研製出90、97、98號長石釉、釉下彩繪透明釉、釉下彩薄胎瓷,醴陵瓷獲“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謦”之美譽,推出一批瓷器精品。
甄別選擇
一、聽聲音
優品聲音清脆響亮,杯身和杯蓋撞擊後回聲縈繞不絕,劣品聲音沉重發悶,回聲不大也不清脆。
二、看色澤
優品色澤如玉,而劣品色澤發灰偏暗。
三、透光性
優品透光性很強,光澤度很好,在燈光的照射下,如大紅燈籠一樣透出紅光;劣品則不透光。
四、厚度和重量
優品由於採用優質瓷泥,瓷很輕壁很薄;劣品則厚而沉重。
產地環境
醴陵的陶瓷資源非常豐富,得天獨厚,尤以粘土居多。按照礦藏成因,各地的高嶺土礦和瓷石礦分為四種類型:
1、由石英斑岩風化的;
2、由花崗岩或花崗斑岩風化的;
3、由偉晶岩風化的;
4、由變質岩或混合岩風化的。
分布地域主要在湘東北、湘東南、湘中和湘西南。醴陵市東北兩鄉,由石英斑岩風化的瓷石和瓷土礦脈十分發育,共有礦脈20餘條。其中以馬頸坳礦規模最大,還有墨然塘和乾沖等礦區,均系露天開採。所有瓷土(石)成分穩定,均可製造細瓷。此外,還有爐佛嶺、大林、老鴉山、黃獺嘴、七里山、青泥灣、板杉鋪、長坡、仙霞等地盛產土,栗山壩、潘家沖、東堡、八步橋、楓林市等地還出產脈石英、矽土、石英砂岩、方解石和瑩石等陶瓷原料。屬於沉積粘土的鋁質土和鎂質土礦藏在醴陵也有分布,如醴陵馬戀塅的鋁質粘土比較豐富。
瓷石是一種由石英和絹雲母組成並含有高嶺石、長石等的岩石礦物,含有構成瓷的各種成分,並有制瓷的工藝性質,在我國南方很多產區,很早就用來生產瓷器。醴陵的馬頸坳、大林瓷石經X—射線衍射鑑定,主要由石英、高嶺石、絹雲母和長石等礦物組成。乾沖的瓷土也是由石英斑岩風化的粘土礦物,其成分主要為石英、長石和鱗片狀絹雲母,經淘洗後的瓷土,可塑性改善,AI2O3含量顯著提高。這些瓷石和瓷土軍具有成分穩定的特點,工藝性質也符合制瓷的技術要求。
1956年,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將醴陵瓷泥廠和王仙、溈山等地204個泥、釉聯銷社(組),改組合併為湖南省醴陵瓷泥礦。分別在馬頸坳、溈山、大林、老鴉山、長坡、長沖和冷水坑等第設立工區,實行統一管理,計畫開採和供應。1964年,根據湖南省地質局402、415隊地質勘探報告,選定馬頸和乾沖兩礦區為開採基地,實行機械開採,平均每人年菜礦石300餘噸。
醴陵自然陶瓷資源奠定了醴陵瓷業的物質基礎,使得產業能夠順利成長,歷經幾百年的滄桑。 因此,可以說,醴陵境內豐富的陶瓷原料是發展陶瓷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是數千年陶瓷生產歷史的基石。
歷史淵源
醴陵陶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醴陵陶瓷志”記載,遠在東漢時期,醴陵縣城近郊(今新陽楠竹山、王坪、荷塘等村)就有較大規模的陶器作坊。
光緒三十年(1904年),
湖南鳳凰人
熊希齡(
辛亥革命後擔任
北洋政府總理)與曾參與“
公車上書”的醴陵舉人
文俊鐸,本著實業救國的思想赴日本考察。在日本期間,他們發現日本瓷業技術先進,產品精良。第二年回國後,熊希齡在文俊鐸陪同下,前往醴陵的主要粗瓷產地進行調查,找出了醴陵瓷業生產落後的主要原因,同時又看到了醴陵進一步發展瓷業生產的有利條件:消費市場廣闊,瓷土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隨即提出了“立學堂、設公司”等主張,得到了湖南官府的大力支持。當年,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在醴陵正式開辦,次年,湖南瓷業製造公司在醴陵成立,熊希齡任公司總經理,文俊鐸任學堂監督。公司聘請日本技師和
景德鎮技術工人,引進了當時日本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開啟了醴陵由粗瓷生產到細瓷開發的新紀元。獨具特色的
醴陵釉下五彩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研製出來的。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官員熊希齡考察醴陵瓷業,提出“立學堂、設公司、擇地、均利”四項辦法,在醴陵姜灣創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並籌建“湖南瓷業公司”,有組織、有計畫、有規模地引導瓷業生產。光緒三十三年和三十四年,湖南瓷業學堂創製五種高火性釉下顏料,為醴陵生產陶瓷裝飾材料之始,也是國內外釉下裝飾顏料首創。在傳統青花裝飾的基礎上,生產出釉下五彩瓷,成為醴陵特色,光緒三十二年開始生產細瓷。
一、前期
此前,醴陵瓷器用單一的氧化鈷(俗稱土墨)作彩飾原料,手工描繪粗獷花草圖案後,施釉覆蓋,燒成釉下青花瓷。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瓷業學堂研製出草青、海碧、艷黑、赭色和瑪瑙紅等多種釉下顏料。湖南瓷業製造公司的繪畫名師和瓷業學堂陶畫班的畢業生,經過反覆研製,採用自製釉下色料,運用國畫雙勾
分水填色和“三燒制”法,生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器瓷質細膩,畫工精美,清新雅麗,別具一格,釉層下五彩繽紛,呈現出栩栩如生的畫面,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使用價值。它的問世,立即得到業內人士和國內外輿論的極大關注和好評。宣統元年(1909年)到宣統三年(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別參展武漢勸業會、
南洋勸業會和義大利都朗國際賽會,連續獲得金牌獎,醴陵瓷器開始名揚華夏,走向世界。“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就是醴陵瓷在當時贏得的良好評價。
二、中期
民國四年(1915年),醴陵瓷器遠涉重洋,參加了在
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參展的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瓷瓶和貴州茅台酒同獲最高榮譽,為中國贏回了兩枚金牌獎章。扁豆雙禽瓷瓶是宣統三年(1911年)湖南瓷業公司的經典之作。瓶高46.8厘米,撇口直徑20厘米,瓶體潔白如玉,造型宛如鳳尾,線條流暢,其釉面晶瑩潤澤,色彩沉穩典雅,花色構圖生動自然,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被國外輿論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自此,醴陵瓷器舉世聞名,採購客商絡繹不絕,一批私營細瓷製造公司相繼興建,當時的盛況大有與景德鎮並駕齊驅之勢,釉下五彩瓷成為中國陶瓷的廣大特色,世界性的創舉。
釉下五彩瓷在經歷了短短的一、二十年發展期後,二十年代末,受多次戰爭影響,生產開始下滑,醴陵百餘家瓷廠停產,最早生產釉下五彩瓷的湖南瓷業製造公司也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倒閉,釉下五彩瓷生產中斷。
三、解放後
1949年,醴陵和平解放,奄奄一息的醴陵瓷業有如枯木逢春,以後幾年中,醴陵瓷業迅速得到恢復並取得長足發展。1954年,為恢復中斷20多年的釉下彩瓷生產,經過有關部門多次尋訪,找到了原湖南瓷業學堂陶畫班首屆畢業生、釉下彩藝人
吳壽祺。此時吳老已年近古稀,正在農村安享晚年。吳老出山後,一面培養釉下彩繪人員,一面改革傳統工藝,將“三燒制”改為兩次燒成,釉下五彩瓷生產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此後,
湖南陶瓷研究所、醴陵瓷器公司藝術瓷廠(群力瓷廠)先後成立,成為專門從事釉下彩裝飾研究和生產的單位。在此期間,醴陵瓷業很快實現了由手工到機械、由柴窯到煤窯的歷史性轉變,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層出不窮,釉下五彩瓷重放異彩,以至獲得“
國瓷”美譽。
生產情況
2016年,醴陵實現陶瓷產業總產值623.8億元,較2015年增長12.2%,占湖南省陶瓷產量的94.7%,占全國陶瓷產量的14%。其中,日用陶瓷產量占全球的10.8%,電瓷產量占全球的28%。
產品榮譽
醴陵釉下五彩瓷成功創燒後,以其獨特的魅力獲得了各項金獎。1907年—1915年間,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後在“武漢勸業會”、“南洋勸業會”、“義大利都朗博覽會”和“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獲得四項金獎。
2007年09月0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醴陵瓷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7年11月16日,湖南省醴陵市被授予“國家級出口日用陶瓷質量安全示範區”和“國家級出口電瓷質量安全示範區”。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一)保護對象
釉下五彩瓷。
(二)坯釉料配方工藝要求
1.坯料化學組成:
2.制瓷原料要求:
按照“長石—石英—高嶺土”三組分系統進行配方。使用瓷土、瓷石作為主要原料,其中含有高嶺土、石英、鉀長石等礦物成分。所用的泥料、釉料、顏料、花紙全部由本地礦產資源和本地的泥釉料加工廠、顏料廠、花紙廠等提供或完全自製。配方選料要求如下:
制瓷用高嶺土、瓷石、長石、石英的化學組成等要求見下表:
3.制釉工藝技術要求:
(1)釉料化學組成(長石質釉):
(2)釉的燒成範圍:1360℃至1420℃。
(三)生產工藝
1.生產工藝流程:
(1)制泥:選料、配料、球磨、過篩與除鐵(多次)、榨泥、粗練、陳腐、精練。
(2)制釉:選料、配料、球磨、過篩與除鐵(多次)、檢測合格後待用。
(3)制模:配膏及膏與水、攪拌、注模、出模、烘乾、卡模、待用。
(4)顏料製備工藝:選料、原料粉碎、配料、混合、煅燒、粗碎、球磨、乾燥、研細、過篩、檢驗、待用。複合彩料由多種顏料加填料配兌而成。不同顏料的煅燒要求在不同的溫度和氣氛下燒制而成。按燒造工藝的不同,有三燒制、兩燒制和一次燒成之分,因而成型上釉、素燒、彩飾、釉燒等也不同。釉、彩、燒是生產釉下彩瓷的三大關鍵。
(5)成型、彩飾、釉燒工藝流程:
①一次燒成的生產工藝流程:粗坯製作、彩飾、上釉、高溫釉燒、檢驗、包裝。
②兩燒制的生產工藝流程:粗坯製作、上釉、低溫素燒、彩飾、噴釉、高溫釉燒、檢驗、包裝。
③三燒制的生產工藝流程:粗坯製作、低溫素燒、彩飾、低溫素燒、上釉、高溫釉燒、檢驗、包裝。
2.釉燒工藝制度:
(四)質量特色
瓷質細膩、畫工精美、五彩繽紛、色彩艷而不俗、清雅明快,釉面平滑光亮、白度高(高於70%)、亮度好、透光性好,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和優良的化學穩定性,熱穩定性好(即在180℃投入20℃水中熱交換一次不裂)。無鉛鎘之毒、不褪色。
專用標誌使用
醴陵瓷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南省醴陵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歷史文化
醴陵不僅僅因歷史上毛澤東主席考察湖南農民運動,在先農壇召開農運會而名史,更為影響至深的是,在上世界70年代醴陵秘制毛澤東主席生活用瓷而傳奇。依當時的時代政治圈定為頂級的紅色政治任務,毛澤東主席用瓷在釉下五彩瓷方面達到了極致,毛澤東遺物館館長曾表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毛瓷的顯著特徵,使用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都至尊無上的珍品。”“毛瓷”的珍藏與傳播在海內外很是神秘。爾後,醴陵繼而為周恩來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及其他政要專門制瓷,為英國柴契爾夫人、美國柯林頓總統等世界國家首腦專門制瓷。因此,醴陵窯曾一度成為紅色官窯,紅色文化深深鑲嵌在醴陵瓷器——釉下五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