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誘發需求

醫師誘發需求又稱供給誘導需求(Supplier-induced demand,SID)是健康經濟學的重要議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師誘發需求
  • 類型:經濟術語
闡述
供給誘導需求(SID)發生於供應商與消費者間資訊的不對等,供應商利用優於消費者的資訊,去促使消費者需求更多的產品和服務,結果將會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同理,在醫療服務市場資訊不對等的狀況下,醫師誘發需求(PID)是指醫師作為病患的代理人,是否會將病患的利益列為次要,而以自身的利益為優先考量,提供病患過多的醫療服務行為,如不必要的手術、增加後續的看診、過多的給藥等,結果導致醫療保健支出成長。
關於醫師誘發需求的成因有幾種解釋:
1、追求利潤最大(Profit-maximizing):醫師追求最大利潤,誘發需求是提高收益的方法。
2、價格僵固性(Price rigidities):醫療服務價格有其僵固性,難以立即調整至均衡價格,留下誘發需求的空間。
3、目標所得(Target income):醫師有預設所得目標,在正常運作達不到目標時(如當地醫師人數增加,使其所得不如預期)才誘發需求。
4、負效用(Disutility of discretion):醫師有工作負荷量及道德良心的成本,使其不會無止境地增加誘發需求,Evans假設的效用函式為:
U=U(Y,W,D)
U=醫師的效用水準;快樂程度
Y=醫師淨所得(正效用)
W=醫師工作時數(負效用)
D=醫師對病患的誘發需求程度(負效用;視為誘發需求的良心成本)
雖然過去許多研究都指出醫師誘發需求的存在,但誘發的程度都不大。即使誘發需求的情況確實存在,借著現代網際網路等科技媒介,醫師與病患之間已不同於傳統醫療父權的醫病關係,病患取得資訊的管道增加,使其在醫療服務行為中的地位提升,甚至有與醫師平等對話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