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醜奴兒近
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⑴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⑵。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⑶?青旗賣酒⑷,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⑸。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閒暇。卻怪白鷗⑹,覷著人慾下未下。舊盟都在⑺,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博山:地名,在今江西廣豐縣西南。李易安: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人。禮部郎濟南李格非之女,建康帥趙明誠之妻。她是婉約派正宗詞人。她的詞善於把日常生活用語,信手招來,譜入音律,語言淡雅,格律嚴謹,練字琢句,意境新麗。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
漱玉詞》輯本。今有《
李清照集校注》。效李易安體:效,學、仿。體,寫法、風格。
⑵一霎兒價:一會兒的功夫。價作語助詞。李易安《
行香子·草際鳴蛩》詞:“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⑷青旗:酒旗。
⑸瀟灑:從容大方,態度悠閒。萬千:作無限解。
⑹白鷗:水鳥名。
⑺舊盟:稼軒於退居帶湖新居之初,有“盟鷗”之《水調歌頭》一闋。
作品譯文
烏雲籠罩著群山,忽然下了一陣大雨,馬上雨止了,天也晴了。在遠處斜陽照在翠綠的樹上,風景美麗動人,不知道畫家們怎么描繪的!酒店的門上掛著賣酒的青旗,可想而知,在山的那邊,另有人家居住。只要在這山光水色,美麗迷人的地方,沒有什麼事情擾亂我,平靜地過一個夏天,就很幸福了。午醉睡醒了,見窗外的蒼松翠竹,鬱鬱蔥蔥,多么清靜幽閒,心神舒暢自然。野鳥飛來飛去,和我一樣的自由自在。卻叫我奇怪的是:白鳶在天空往下斜看著,想要下來但又不下來;你這是為什麼呢?咱們過去訂的盟約還在,我是遵守歸盟的,你是不是新來的?或者是另有什麼話要說的呀?
詞牌格律
詞牌說明
醜奴兒近,又名“醜奴兒慢”“採桑子慢”‘愁春未醒"。雙調九十字。叶韻方式頗有不同。有仄韻間葉一平韻者,有平韻間葉一仄韻者,有通篇平韻者,有平仄互葉者。辛棄疾這首詞是仄韻間葉一平韻。
格律對照
千峰雲起,驟雨一霎兒價。
○○○●,●●●●○▲
更遠樹斜陽,風景怎生圖畫?
⊙●●○○,○●●○○▲
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
○○●●,○⊙●●●○△
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
●○○●○⊙,○●●●○▲
午醉醒時,松窗竹戶,萬千瀟灑。
●●⊙○,○○●●,●○○▲
野鳥飛來,又是一般閒暇。
●●○○,●●●○○▲
卻怪白鷗,覷著人慾下未下。
●●○○,⊙●○●●●▲
舊盟都在,新來莫是,別有說話?
●⊙○●,○○●●,○●○▲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創作背景
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作者被劾罷官,次年在江西上饒地區的帶湖卜築閒居,直至公元1192年(光宗紹熙三年)再度起用為止,其間長達十年。這首詞正是此期間所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詞上下闋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得明白如話而又清新幽默。上闋寫博山道中的外景。南臨溪流遠望如廬山之香爐峰,足風其景秀美。上闋頭三句,寫得頗有季節特點,特別是“驟雨一霎兒價”,非常形象地寫出了夏日陣雨的特點。陣雨過後,斜陽復出,山水林木經過了一番滋潤,愈加顯得清新秀美。“風景怎生圖畫”一句,以虛代實,給人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青旗”二句,點出了酒店,交代了作者的去處,既與下闋“午醉醒時”相呼應,同時又點出作者閒居生活感到百無聊賴。從詞的意境上說,這二句把畫面推向了更深一層,別有一番風致。七、八二句是抒情,說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過這個清閒的夏天。句中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緒。
下闋開頭,寫酒家周圍的環境。“午醉”一句,同上闋“青旗”相呼應,“松窗竹戶”當為酒家的景致。作者酒醉之後,在這裡美美地睡了一覺醒來只見窗外松竹環繞,氣度蕭灑脫俗,十分幽雅。這首詞的上下闋在時間上有個跳躍,由“午醉”加以過渡,從而增強了上下兩闋的緊密聯繫。“野鳥”二句,運用傳統的動中取靜的寫法。唯其動而愈見靜。辛棄疾正是運用了這種手法,把酒家的環境寫得十分幽靜,但正是通過這“靜”來反襯出他心中的不平靜。緊接著由“野鳥”帶出白鷗,由景入情,寫得十分自然。作者用了“鷗盟”的典故。鷗盟即是隱居者與鷗為伴侶。意在表明自己決心歸隱,永與鷗鷺為伴。“卻怪”二句極顯詼諧,舊友白鷗怎么啦?覷著詞人慾下不下,若即若離。因而最後三句接著問,莫非是新來變了舊約?這三句向白鷗提問,顯得十分幽默,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襟懷,流露出他孤獨寂寞的況味。此外,這三句筆勢奇矯,語極新異,令人玩味不已。
作者隱居帶湖,主要是由於受到投降派的排擠打擊,多少帶有一點無可奈何。這種浪跡江湖的生活,並非是他所追求的。因此,他在表現一種超脫的閒適之情時,仍然不時地流露出自己內心的不平靜來。從整首詞來看,有些句子顯得悠閒自得,實質上是作者深感百無聊賴而自作寬解罷了。一種希冀用世的心緒,還是時隱時現的表露出來。
在這首詞的小序中,作者標明“效李易安體”,而李易安即李清照,是宋代婉約詞的大宗,這說明,作者雖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在“龍騰虎擲”之外,又不乏有深婉悱惻的情調。他的這首“效李易安體”之作,著重是學易安“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金粟詞話》)的特色。其中詼諧幽默的成份,則純屬自己的個性。這正為讀者提供了一位偉大作家“博取”的例證。
名家點評
夏承燾:這首詞採用鋪敘的手法,把景物一一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詞的上片以及下片的前半,極力渲染風景的優美,環境的閒適。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襯托最後五句所表達的失意的心情。通過白鷗的背盟,寫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不用一句直筆而收到很高的藝術效果。以淡景寫濃愁,這也是辛棄疾詞的一種常用的藝術手法。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在
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後人遂以“
蘇辛”並稱。有《
稼軒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