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亭記

醉心亭記

醒心亭記,作者曾鞏(1019—1083)字子固,漢族,撫州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醒心亭記
  • 創作年代:北宋
  • 文學體裁:文
  • 作者:曾鞏
人物介紹,原文概述,譯文,

人物介紹

曾鞏(1019—1083)字子固,漢族撫州南豐(今江西南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曾鞏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上。

原文概述

《醒心亭記》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作樂,吾能言之,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東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游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譯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的邊上,歐陽先生(歐陽修)擔任太守的第二年,建造亭子叫做“豐樂亭”,並親自寫了記文,來宣揚它的名字和意義。後來又在豐樂亭的東邊,幾百步遠,在山的頂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讓我來寫文章記下來。
凡是歐陽先生和本地的賓客者出遊,必然到豐樂亭飲酒。有時喝醉而且感到疲勞,必然到醒心亭眺望,來觀賞群山相環,雲煙相連,曠野無邊,草木眾多而且泉石美觀,讓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覺,因此他的醉意就會突然醒過來,更加打算長時間停留而忘記了回去,所以根據這樣的事形成的原因為它取名“醒心亭”,這是取自韓愈《北湖》一詩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而且給它們取名來顯示它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更擅長的了!
即使如此,歐陽先生的尋找樂趣,我能寫出來,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學者,都有才能而且品德好;少數民族、鳥獸、草木的生存,都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方便,這才是他的快樂。一座山的角落,一眼泉水的旁邊,難道這是先生的樂趣所在嗎?其實是先生在這裡表達胸臆罷了。
像歐陽先生這樣的賢能,韓愈死後幾百年才出現。如今一同出遊的賓客,後不知道遇到先生非常難得啊。往後上百年、上千年,有傾慕先生的為人的,看到先生出遊的足跡,想要見到他,就會產生遙不可及的感嘆,然後才知道遇到先生是多么難得呀。所以一同出遊到這裡的人,怎么能不高興並感到慶幸呢!而我,又能夠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後面,怎么能不高興並感到慶幸呢!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所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