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字堂記》是明代文學家徐渭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前半部分是敘述,交待酬字堂的由來,以對話形式寫成,表達了感激與自負之情;後半部寫酬字堂,文筆簡省,只對環境進行概括的描寫。文章立意高古,結構奇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酬字堂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徐渭
- 作品出處:《徐文長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酬字堂記1
鎮海樓成2,少保公進渭曰3:“是當記,子為我草。”草成以進,公賞之,曰:“聞子久僑矣4,趣召掌計廩銀之兩百有二十5,為秀才廬。”渭謝侈6,不敢。公曰:“我愧晉公7,子於是文乃遂能愧湜8,儻用福先寺事9,數字以責我酬10,我其薄矣,何侈為?”渭感公語,乃拜賜,持歸,盡橐中賣文物如公數11,買城南東地十畝,有屋二十有二間,小池二,以魚以荷。木之類,果花材三種,凡數十株。長籬亘畝12。護以枸杞,外有竹數十個,筍迸雲。客至,網魚燒筍,佐以落果,醉而詠歌。始屋陳而無次,稍序新之13,遂額其堂曰“酬字”。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酬字堂:徐渭在紹興東南的一處住宅。
- 鎮海樓:在杭州,相傳為吳越所建,明成化中毀於火,嘉靖三十五年(1553)重建。
- 少保:指胡宗憲,以抗倭功,加官少保。
- 僑:這裡指因沒有房屋而寄居。
- 趣(cù):促,趕快。掌計:掌管計簿者。廩(lǐn)銀之兩百有二十:據徐渭《青藤書屋八景圖記》:“少保公屬作鎮海樓賦,贈我白金百有二十為秀才廬。予以此款作築室資,額曰酬字堂。”其中“廩銀之兩”的“兩”並非數詞。廩銀,庫銀,公費。
- 侈(chǐ):過分。
- 晉公:指裴度,唐憲宗時宰相。
- 湜(shí):指皇甫湜,唐代文學家。
- 福先寺事:唐朝時裴度修福先寺,將立碑,請皇甫湜撰寫碑文,事成之後,裴度送了眾多車馬絹帛以為酬謝,皇甫湜卻大怒道:碑文有三千字,才值這點東西,怎么能這樣薄待我?這裡胡宗憲是藉此自謙。
- 責:求。
- 橐(tuó):口袋。
- 亘:這裡用以形容籬笆延仲的樣子。
- 序:修葺,裝飾。
白話譯文
鎮海樓造好後,少保公對我說:“這事該記下來,你為我起草吧。”我寫完了進獻給他,他很讚賞,說:“聽說你在外寄居很久了,快召管事的拿桌銀一百二十兩,買座秀才廬吧。”我辭謝說太過分了,不敢接受。少保公說:“我比不了裴晉公,您的這篇文章則蓋過了皇甫湜,倘若依照福先寺的事例,按字數來向我索取酬金,我還給得太微薄了呢,有什麼過分?”我為他的話感動,就拜謝賞賜,拿回來,耗盡袋裡全部賣文所得的錢也就是百二十兩,買了城南靠東的十畝地,有房屋二十二間,小池塘兩個,養了魚和荷花。植物類的,有果樹、花木和材林三種,共幾十株。長長的籬笆在地上延伸著,用枸杞圍護起來,外面有幾十株竹子,竹筍正從地面堅挺而出直指天空。有客人來,打魚燒筍,再配上落下的果子,酒喝到酣暢時便作詩唱歌。原來屋子既陳舊又雜亂,我把它們稍加整理翻新,於是在正堂題名為“酬字”。
創作背景
嘉靖三十九年(1560),胡宗憲在杭州吳越王錢鏐所建的望天門遺址上重起樓台,更名鎮海樓,讓徐渭代作《鎮海樓記》,事後贈銀一百二十兩,讓徐渭購置住宅。徐渭在紹興東南買了一所頗具規模的住宅,怡然其中,寫下了這篇文章。
文學賞析
整體賞析
文章先寫以“酬字”名堂的原因。作者在胡幕時,因文章受到胡宗憲的獎賞。作者推辭不掉,方勉強接受。他又賣了一些自己的東西和這筆錢加起來買了地,安了家。在這裡,一方面表現了作者謙虛尚儉的美德,同時也交代了“酬字”二字的來歷。接著敘寫“酬字堂”的環境住所,有數間房屋、兩個水池、幾種樹木,籬外植竹。有客來訪,就從池中捉些魚,燉上竹筍,再加上一些熟透的水果,開懷暢飲,醉而詠歌。這些描寫,一方面勾勒了“酬字堂”的面貌,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寧靜恬適的生活。最後寫為“酬字堂”題匾的經過,原來“屋陳而無次”,後來稍加修繕,於是給堂屋題了一個匾額,叫做“酬字堂”,明確地交代了“酬字堂”命名的情況。
徐渭是被袁宏道譽為“有明一人”的文學家、藝術家,他才高學富,書畫詩文詞曲皆工,並且生性耿直狂放,具有憤世疾俗的叛逆性格。然而,他卻潦倒一生,一直到死也只是一介“諸生”,這本身就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極大諷刺。文章不僅反映了作者謙虛尚儉、知恩報恩的美德,還表現了他不合時俗、不滿社會,寧願僻居一隅的性格在不公平的社會裡,能做到“隱居以求其志,仗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記事文,文章沒有開門見山地提出要寫的事物,而是從鎮海樓寫起,只是在文章最後才點出“酬字”二字,文章隨之結束。這種描寫手法與眾不同,自具特色。在敘述過程中,語言通俗自然。記述人物,口吻畢肖,如在目前;摹物寫景,明白如畫,使人如臨其境,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
名家點評
明·袁宏道:黃花瘦石,不妨幽致。(《徐文長文集》引)
明·陸雲龍:古崛。斷岩高出。(《明人小品十六家·翠娛閣評選徐渭小品》)
明·張岱:而今縱有青藤筆,更討何人數字酬?(《西湖夢尋·鎮海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