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喝酒上癮的生理疾病,類似於強迫症,患者會持續不間斷飲酒。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lcoholism
- 多發群體:經常喝酒或者嗜酒的人群
- 常見發病部位:胃,肝等內臟疼痛,
- 常見病因:頭暈,嘔吐
- 常見症狀:嗜睡,,頭暈,血壓升高
- 傳染性:無
概述,特點,健康提示,科學研究,
概述
偶爾我們會在晚飯時喝一小杯葡萄酒,或者和朋友出去玩兒時來兩瓶啤酒,但這些都不足以損害健康。更多的人是社交型喝酒(social drinking),有些時候不得不喝而飲酒過度,經常的過量飲酒會傷害肝臟和大腦;酒後駕車還會傷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這些也只能被稱為“濫用酒精”。而這裡討論的酗酒(alcoholism),則是醫學上承認的,一種長期性的生理心理疾病,稱為“酗酒症“。
特點
酗酒的人的特點是,他們對酒精的耐受和依賴增強,總是想喝酒,這種需求就像大多數人餓了要吃飯一樣,並且一旦開始喝酒,便不能停杯。長期的酗酒會嚴重的損傷大腦海馬體,影響認知和記憶能力。1/4的酗酒者出現過焦慮,抑鬱,幻覺或妄想等症狀。
大部分的成癮症(addictive disorder)都是和大腦中追求快樂的精神程式“獎賞迴路”(rewarding system)相聯接的。把細小的電極插入老鼠的腦部,輕按手柄導入微弱的電流,老鼠便馬上學會按壓手柄的動作,並按住不放。這證明了“快樂中樞”存在的事實。它可以對大腦進行自我刺激,激發與快樂相關的物質的產生。
酒精進入體內之所以能產生類似興奮和快樂的感覺,也是和獎賞迴路有關。血液中少量的酒精被運送到大腦組織後短時間促進大腦迴路中樞內的化學傳遞,如多巴胺的釋放,加強興奮性神經受體(Glutamate receptor)功能,使得人體渴望酒精,以達到愉悅的感受,避免消極感受。
但是長期的大量的喝酒,則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長期的抑制會使神經受體失去原本的功能,形成對酒精的耐受和依賴。當猛然停止飲用酒精之後,酗酒者的神經系統就會一片混亂,時而發生短路,比如癲癇,震顫譫妄,幻覺,或心力衰竭。這就好像人體的免疫系統對人體的保護,長期使用抗生素會讓原本脆弱的免疫系統功能更加減弱,當失去抗生素保護或大規模流感病毒攻擊時,就極有可能全面崩潰。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酗酒的原因歸結於個人和環境因素:個人意志力薄弱,父母關懷不足,生活萎靡不振,或者出於同伴壓力(Peer pressure)。40% 的酗酒成癮都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的。在15-24歲的青少年中,喝酒過量是造成車禍,自殺和他殺的最大誘導因素。但是,現代生物醫學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也許在我們反思我們對酒精控制的教育和關懷時,也許這些酗酒者本身,也只是脆弱的自然界造物的一環。從對1萬對雙胞胎的研究中得知,酗酒症的遺傳率是50%;酗酒父母的子女遭受酗酒症困擾的幾率是平常人的4倍多。這說明先天因素和外界影響同樣重要。
健康提示
1 當酗酒者酒癮發作,進餐時、兩餐之間及睡前,吃一片含1000毫克的菸草酸相當有效。
2 因缺鎂而造成顫抖性的精神病、幻覺症、抽搐、震顫、思維不清、神經錯亂、肌肉無力等症狀,如果吃下鎂劑,幾小時後,這些現象就會消失。
3 每餐與睡前吃1000毫克菸草酸,以治療心理上的癮;25毫克維生素 B6、500毫克碳酸鎂、1000毫克鈣可治顫抖的症狀;2000毫克維生素 C消解毒性;兩片綜合維生素C、一片含1000毫克泛酸以消除壓力的維生素B。
科學研究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擁有全美領先的alcohol酒精研究中心,來自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科學,臨床心理學,精神病學和動物行為學的科學家們聚集在一起試圖尋找到酒精成癮的生理和遺傳原因。他們建立了一系列不同基因型小鼠模型,這些小鼠對酒精的需求和耐受有很大差異。一種黑色小鼠是實驗室的喝酒“王子”,只要給與它摻入酒精的流體食物,他就會一直不停的喝,一直到醉醺醺暈倒在籠子裡。而另一種棕色小鼠則對一切摻入酒精的食物非常拒絕。還有一些小鼠會淺嘗輒止,很有分寸。
同小鼠一樣,對酒精的耐受和喜好因人而異,這主要取決於身體內代謝酒精的酶的數量和活性。亞洲人和猶太人相對較少的受到重度酒精依賴和酗酒症的困擾,相反,北歐人,俄羅斯人和南非人,則更容易“抱著酒瓶子不放”。
編碼酒精代謝酶的基因多樣性是保護亞洲人和猶太人少喝酒的關鍵原因。酒精進入胃部和腸道會被吸收,部分被能代謝酒精的“乙醇脫氫酶(ADH)”代謝為乙醛。然後再依靠“ 乙醛脫氫酶 (ALDH)”和肝內的P450把乙醛氧化為無毒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但在一定時間內人體只能產生一定的乙醛脫氫酶,飲酒過多代謝出來的剩餘的乙醛便會殘留在人體,進入重要器官以及中樞神經、血液,導致平常感受到的眩暈,噁心等一系列不適反應。其中臉紅也是一種表現,被稱為臉紅反應(alcohol flushing reaction),也叫 “Asian flush” 或 “Asian glow”。 有一半的東亞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人等,體內有4種編碼這些酶的基因,ADH2,ADH3,ALDH1,和ALDH2 。這些酶能夠協同作用,或者加快乙醇轉變為乙醛,或者減慢乙醛的分解,使得乙醛在體內大量的堆積。因此,亞洲人只要攝入一點酒精,就很快會產生乙醛的堆積,產生一系列不愉快的眩暈噁心嘔吐的反應,從而停止繼續的飲用。相反,由於缺少這些相應的基因,歐洲人則不容易產生乙醛堆積,所以在酒精帶來的愉悅中流連忘返,形成飲酒的慣性。 (註:臉紅與否是個體對乙醛的差別反應,而醉不醉取決於酒精對大腦以及小腦的麻痹作用。如果臉紅反應強烈很有可能會阻止你繼續喝酒,從而防止過度攝入酒精,這也許是我們說臉紅不容易醉的部分原因)